“三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2015-07-25刘毅强
[摘 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十八大对中国人民提出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理论指导、制度保障的充分信心。培养国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的科学认识,构建国民“三个自信”的理性大厦,有助于提高人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凝聚力,进而内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8-0030-07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刘毅强(1970-),江西吉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历经3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当下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理想和个人幸福的共同愿望。十八大报告鉴于我国在道路选择、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方面的伟大成就,号召全体国民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定精神信念,构建“三个自信”的理性大厦,进而不断内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道路自信为中国梦提供正确的实现路径
道路问题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深入理解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树立和提升公民的道路自信,才能培养和坚定人们为社会主义奋斗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相统一的远大理想。
(一)道路自信必须对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大的中国梦。但囿于人类社会目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国民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树立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
1.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给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充分自信
怀疑论者对人类能否创造足量财富以实现“各取所需”这一财富共享模式心存疑虑。首先,他们严重低估了科技发展在时间变量影响下产生的财富增长规模和速度。在动辄数以亿万年计的恒久宇宙时光面前,人类文明短短五千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短短三百多年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在未来近乎无尽的发展岁月里,人类智慧推动的永无止境的巨大科技生产力足可创造出“各取所需”的巨量财富。其次,他们严重低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导致的道德观和财富观不断演进后渐趋形成的富人与穷人共享资源财富的发展趋势。自奴隶社会私有财产诞生日起,随着人类文明道德的不断进步,人类经历了从最初的奴隶主极端私有制到现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税收征收的财富分配制度演化,个人、组织和国家各个层面各种慈善公益和捐助救援活动日益频繁,都充分说明富人和穷人甚至富国和穷国共享财富的价值观在全球尽管尚未呈现一面倒的景象,却无疑正在稳步发展,并有渐成趋势之象。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和财富观的演进历程使我们坚信,假以时日“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定将实现。
2.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给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充分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步的,发展进步是一切事物本身固有的基本规律。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时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P383)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2]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美好的社会,我们有信心经过一代代仁人志士持续不断地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二)道路自信必须对当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中国道路整体上符合中国国情、人民利益和世界潮流并具有不断结合实际自我纠错和丰富发展的自我更新能力。
1.中国道路极大地提升了实现中国梦的综合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怀着中国梦想用60多年的辛勤建设,以一份极其优秀的成绩单击碎了国际上各种怀疑论点和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综合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据统计,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2013年跃升为568845亿元,增长近838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2010年达到12.3%,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告别短缺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外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中国在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均突飞猛进,并依据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综合国力的巨大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使“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美好清晰。
2.中国道路极大地扩大了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
60多年来,中国恪守尊重世界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立场,认为世界上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存在什么所谓最好的、一成不变的普适的发展模式。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所选择的中国道路展现了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全新思维和发展范式,成功地证明了从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衍生出适合国情的路径安排可以将大规模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有机结合,并能依据国情提出与所谓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追逐中国梦的巨大阶段成果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对许多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未来走向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崛起是撼动当前全球秩序的最重要转型力量之一,也将是引导21世纪全球秩序重组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在这层意义上,中国的发展模式影响全球秩序的重组,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4](P604)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就扩大了世界各国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政治软实力,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继续追逐中国梦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
二、理论自信为中国梦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P582)“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6](P104)加强科学理论建设和指导的同时培养理论自信可以帮助我们筑起实现中国梦的方法桥梁。
(一)实现中国梦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与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共同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讲就是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以及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认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理论活的灵魂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实现中国梦要以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为理论支撑
1.要全面理解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全面理解这些基础理论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支撑作用。
2.要深入理解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
中国人民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及现实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并结合本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概括出能够反映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规律并指导我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发展了一整套已为全党和全国广大人民所接受掌握的十分成熟的概念、范畴、命题及原理,饱含了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蕴藏着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而可以说理论体系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必须承继的重要精神因子。
3.要深刻理解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7](P3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广泛实践、整体检验、普遍信仰的真理,其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凝聚着全体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理论体系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宝贵品质,因而能够不断引导“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4.要深刻认识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的每一次理论突破与创新,无不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无不凝聚着亿万人民开拓进取的智慧和成果。亿万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支点,滋养了枝繁叶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树。离开了实践的沃土,一切理论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不断总结和升华人民实践经验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梦由理想变为现实的科学理论依据。
三、制度自信为中国梦提供明确的根本保障
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P143)社会主义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并最终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历程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这种历史性的超越提供制度保障。
(一)实现中国梦要看透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及其本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信息等许多领域领先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让有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诚然,第三次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使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就业创造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生产力的进步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没有丝毫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工人阶级受剥削、受雇佣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工人阶级为追求平等、自由,反对剥削而进行的斗争和运动反而随着阶级矛盾的深化越演越烈。2008年金融危机后,BBC在27国对2.9万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外51%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8](P20)。与中国制度相比,西方制度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困境”,“一是西方的政策受制于普通的选民——这是道德正确色彩浓厚但却弊端丛生。选民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事关长远、全局甚至全球的事务并不关心,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二是西方的政治受制于财团……由于政治力量对资本力量的臣服,从而使得资本处于无监管状态,不出问题,仍然可以保持繁荣,一出问题就是全局性的、崩溃性的”[9]。2008金融危机阴影不去的现状就是最好的明证,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系难以避免和解决各种世界性的发展危机。
(二)实现中国梦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0](P693)新中国成立60多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成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的种种挑战,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和不断出台的具体政策措施,无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和实践调适能力。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载文指出,正是“制度的成功,才创造了中国的复兴这一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衰落后再度复兴的奇迹”[9]。毋庸讳言,在成绩面前,我们也确实还面临很多来自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制度及其体制机制,并扬长避短发挥其优越性,那么中国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创新永续发展,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化水平”方面具有优越性。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过“制度化水平”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这个制度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越适应于社会实际,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限制公权力和保护私权利,其制度化特征是比较单一的。这是因为,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富裕而相对稳定的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只要维护现有秩序,经济和社会就会得到自行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政治制度仅仅在于秩序维护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制度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要通过权利保障,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与活力,为工业化、现代化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还要靠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来调整社会机构与社会关系,最大限度集中资源用于跨越式发展。”[11](P444-445)显然,没有较高的制度化水平,中国是很难同时实现这样的双重制度目标从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全面赶超。当然认为中国的“制度化水平”高于西方国家并不是说中国制度可以固步自封勿需改进完善,而是指中国制度对中国国情的适应程度和匹配程度是基于客观规律的现实选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战略和发展规划以及执行力方面具有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人大和政协等国家机关是制定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确保战略实施的有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组合和动员人民群众实现理想目标的强大能力。因此,中国可以庄严作出“100年不动摇”和“50年不改变”这样时间跨度长久实现难度复杂的庄严承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中国制定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绝非轻而易举就可完成。但是,中国是个‘言必行的国家。中国的情况是,一旦制定了目标,它就会信守承诺,直至最后实现目标。而在我们(西方)的政治文化里,确定目标有时就是表达一种大体上的愿望而已。”[12]东西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制度设计使政府在信守承诺的执行力和信用方面高下立现。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成果共享上,特别是帮助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个人梦想方面具有优越性。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把“三个代表”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不会停止,中国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一定能够实现,就是因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热情参与。这些优越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中政党为少数人谋利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制度在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重大进步,不断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将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实现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中国梦,并赢得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赞赏。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我们在国际舞台崛起的方式上具有优越性。五百年来,西方列强无不以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行侵略掠夺之实,西方列强的崛起过程也是无数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家园破碎、生命消亡、贫穷落后的过程。西方国家的侵略掠夺甚至还导致了灭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正是痛感于西方国家崛起方式的极端自私性和血腥残酷性,以及自身近代一百多年来饱受西方列强的压榨和凌辱的屈辱历史,使中国人民对于陷于战乱、贫困和经济发展困境中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中国决心以和平方式崛起并自愿充当世界和平使者和维护世界正义力量,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倡导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防建设以维护自身主权和世界和平为目的,中国梦绝不以损害和威胁第三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机遇为前提,相反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和平崛起的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了强劲鲜活的健康因素,中国近年来一直是世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并将继续为人类文明不断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三者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自信为梦想提供动力,梦想为自信指引方向。增强自信并非否定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和空间,而是源于它们在实践中整体符合基本国情、人民利益、世界潮流,并具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自我纠错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因而合乎规律性,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武器。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和构建“三个自信”的理性大厦,有助于人民克服迷茫困惑、振作精神、坚定信念,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凝聚力,从而内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东方新闻,2001-07-01.
[3]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EB/OL].新华网,2013-03-17.
[4]朱云汉.中国模式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陈锦华.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宋鲁郑.制度成功创造中国奇迹[EB/OL].环球网,2009-10-0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12][英]托尼·布莱尔.中国是个“言必行”的国家[EB/OL].中评网,2011-3-30.
责任编辑 李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