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民生思想特色

2015-07-25周蕴蓉

求实 2015年8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即认识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握民生问题;操作有度,提出正确的策略去解决民生问题;意蕴深厚,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思想;群众观点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8-0004-07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GD14XMK15)。

[作者简介]周蕴蓉(1964-),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关注国民生计问题,形成了重视民生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承前启后,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国情,提出了富有个性特色的民生思想与主张。

特色之一:认识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握民生问题

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先后于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两次专门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P1)。因此,习近平率先垂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认识中国当下的民生问题。

其一,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把握中国民生现状。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功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全党“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2](P1)。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P25)习近平自觉地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的民生现状。他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位。但是,当今中国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九十位左右。这就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客观实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设计一切方案的基点,民生建设设计亦如此。习近平以实事求是、正视中国国情的态度去把握中国民生现状,一方面主张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民生建设任重道远,“让13亿多人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4](P2)。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避免和纠正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和做法;另一方面强调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推进民生建设,要避免和纠正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

其二,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肯定人民群众的民生建设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论功能。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必然衍生出来的重要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和重要历史动力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强调“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3] (P27)。习近平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分析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强调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1](P1)同理,人民群众也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建设力量。因此,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即人民群众是建设民生事业的主要力量和推进动力;另一方面是指人民群众又是民生建设成果享受的主体,即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成果的主要享受者。改革开放和民生建设的主要成果,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而不是被少数人所占有。正如习近平所一再强调的:“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5](P1)

其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百战不殆的终极原因。习近平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刻揭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3](P27)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依然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因此,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3](P27)。进而,习近平要求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P28)。要求党政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6](P6)。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P1)。

特色之二:操作有度,提出正确的策略解决民生问题

习近平不仅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了中国民生现状,而且注重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着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方法途径,提出了若干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富有实际操作成效的工作策略。

其一,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为了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习近平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建设工作思路[8](P112)。“守住底线”就是要求建立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好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使广大人民群众至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突出重点”就是民生建设关注点和资金投入要对重点群体(如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和重点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进行倾斜,优先加以解决;“完善制度”就是要逐步建立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引导舆论”就是要利用主流媒体去引导社会舆论,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通过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去改善自己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

其二,提出把握改善民生的度:量力而行。改善民生,给国民提供尽可能好的社会福利,是任何负责任政府的美好愿望,但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居民的福利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变成了所谓的“福利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福利国家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项目过多,标准过高,开支过大,效率下降,因此给经济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其中有的国家在财政上已经难以为继,正在寻求改革之路。拉美的一些国家,曾经实行不切实际的高福利,结果也陷入债务累累的财政危机,有的甚至导致失信于民、政府垮台。习近平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民生状况;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又不能脱离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量力而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之,“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3](P97)。

其三,提出抓住民生工作的重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需关心的人群。习近平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去解决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善于“牵牛鼻子”,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去实施突破。他认为,“抓民生建设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8](P112)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非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就业难问题、看病难问题、养老问题、住房问题等。因此,习近平要求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8](P113)。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就是困难群众,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习近平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P18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3](P190)。对脱贫致富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对扶贫开发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

其四,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就包括民生问题,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9](P495)为什么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改革?习近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都决定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解决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9](P494)根据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高民生建设水平的若干改革举措,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其五,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一对矛盾。一方面,改善民生可以拉动经济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可以增加积累,为改善民生提供资金,奠定物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一定时期内有限的资金是用于发展经济,还是用于改善民生,有一个数量取舍的问题,二者之间也有冲突,处理不好,就会既影响经济发展,又影响民生改善。习近平正确把握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二者矛盾关系的思路,即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8](P110)。习近平认为,一方面,提高民生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3](P96)。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等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民生问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民生建设好。总之,“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8](P110)。

特色之三:意蕴深厚,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和实际的前提下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民生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正确策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民生理论范畴本身,必将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其一,从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看。一方面,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上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风险和难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次,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针对中国民生实际提出的民生建设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因此,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建设的贡献,切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习近平的民生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如何看待民生问题,当前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粉饰太平,一味盲目沉浸在所谓繁华盛世的虚幻之中,无视民生问题,无视民众疾苦,不承认、不解决民生问题,以致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激化社会矛盾;一是盲目乐观,对解决民生问题不量力而行,大包大揽,开空头支票,失信于民,同样无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能够以习近平的民生思想为指针,在民生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民生建设思路和策略,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两种错误,有效地加快推进我国民生建设前进的步伐。

其二,从哲学的视角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就要坚持在实践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它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就要坚持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它的包容和创新功能。一方面,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把握中国民生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实事求是去把握中国民生现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视人民群众为民生建设的主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提出正确的策略去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在实践中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习近平在自己民生思想中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总体思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把握改善民生的度——量力而行,突破民生工作的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需关心的人群,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深化改革,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关系。这些思路和策略,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活生生的辩证法,是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和创新功能。

其三,从政治学视角看。任何政治集团的政治统治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就包括必须拥有一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即政治统治集团必须拥有使众多统治对象认可、承认、信任和尊重的充分理由,必须赢得众多统治对象的真诚的认可、承认、信任和尊重,必须使统治对象确认政治统治存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民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政治统治集团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统治功能,不遗余力地创造更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其中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制度条件,尽可能在社会中实现正义和公平,从而奠定人们和谐地进行社会合作的公共权威基础。习近平在自己的民生思想中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P4)的理念,正视民生现状、关注民生建设,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创造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主要享受者。这些民生建设的理念、思路、举措,对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赢得民心,实现自己的执政宗旨,扩充自己统治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

其四,从经济学视角看。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民生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推动功能。首先,民生建设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民生建设能够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三,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超越劳动者自我保障和企业保障的局限,消除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第四,民生建设有助于纠正初次分配因“效率优先”而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维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最后,民生建设能够调节投融资,平衡社会供求关系,具有经济调节功能。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民生建设的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民生建设资金的多少,直接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任何国家,民生建设资金都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如果脱离经济的发展水平,费用支出过大,项目过多,标准过高,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在自己的民生思想中提出了“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关系”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一方面要求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建设。这对于拉动民众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又提出民生建设要立足国情、量力而行。这对于我国避免重蹈西方高福利国家和某些中东、拉美国家覆辙,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五,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当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譬如,由于社会分化引发的利益分化尤其是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以及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造成人们心理的震荡与失衡,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譬如,可以重建社会控制的组织化体系,在行政管理体制及强制性机构之外增加“中介性组织”“地域自治性组织”;再如,可以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有表达、实现的途径。但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的问题。譬如,可以通过加强民生建设去纠正初次分配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维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保障人民群众合理的生存权利,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从而切实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正如习近平所主张:“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3](P204)因此,习近平关注民生,积极推进民生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过上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生活,对于我国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冲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 新华每日电讯, 2015-01-2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6.

[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N]. 人民日报,2013-04-29.

[6]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1).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N].人民日报,2013-03-18.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家芬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党校教员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浅谈党的建设以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根本
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科学把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