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初探
2015-07-25王高贺
[摘 要]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习近平的调查研究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调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途径、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方法;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准确和深入;调查研究的两大基本保障是身怀爱民之心、增强党性修养,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关键词]习近平; 调查研究;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8-0011-08
[收稿日期]2015-01-2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科学有效制约权力运行的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13AZD007);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执政党对民意资源的尊重和运用研究”(14YJC710040)。
[作者简介]王高贺(1980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广东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研究。
调查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有益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习近平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体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突破。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
(一)调查研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为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要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需要以调查研究为桥梁。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是一种认识和实践有机统一的实践活动,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全面了解特定对象,掌握社会真实情况,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探寻新的血液和营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和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离开了调查研究,就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党的工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失误和错误。对领导干部来说,“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1],要学会善于运用调查研究这个有力“武器”。
(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途径
共产党的突出特征体现在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与剥削阶级性质政党不同,共产党人真正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并紧紧依托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2](P146)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到各项活动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事实充分证明,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要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2](P267)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3]。调查研究就是这样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4](P534)。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1],与群众保持“鱼水”般联系。
(三)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要通过各项决策及其执行来完成。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相关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对实现科学决策至关重要。“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1]从一定程度上讲,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产生。我们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去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2](P154)“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做出正确决策。”[2](P61)关于调查研究对决策的影响,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引用陈云同志的一句话:“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5](P189)决策者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使之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不能图省事、嫌麻烦。
(四)调查研究是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方法
执政本领的高低决定着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党之所以能成功应对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艰难险阻,关键在于党拥有克服、战胜和驾驭它们的本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执政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认为与新要求相比,党内很多同志出现了“本领恐慌”,他们“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6](P5)。提高执政本领是一项“综合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4](P534),是一个“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1]。领导干部要善于到群众中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群众的实践中寻找应对各种难题的答案。“好措施、好办法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2](P61)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4](P534)
二、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
调查研究具有显著的动态性,调查研究的要求和内容不断更新变化,调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丰富发展。在新时期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每时都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要“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提高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4](P536)。根据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系列言论和实践,可以把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概括为“全面”“准确”和“深入”三大方面。
(一)全面
“全面”就是调查研究要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听取干部汇报,又听取群众反映,既听取正面意见,又听取负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4](P535)。
1.多方位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受历史、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不同区域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调查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1]。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地跑遍自己的任职范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7]。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工作时走访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去过31个省区市。在成为党的总书记两年多来,习近平又到了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山东、内蒙古、河南、北京、新疆、上海、福建、云南等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布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2.多层次
调查研究的多层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研对象的多层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我国原有“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日益明显,利益表达能力也强弱不同。即便在同一阶层、群体内部,由于受年龄、性别、生活背景等影响,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和表达能力也有差异。调查研究要注重“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P16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调研对象非常广泛,涵盖了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军人、新的社会阶层和宗教界人士等各个阶级和阶层。二是调研内容的多层次。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调查研究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重视经济问题,还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呼声。纵观习近平十八大之后的调查研究,调研主题涉及到改革、经济、扶贫、农业、旅游、海洋、就业、科技创新、企业、生态、民生保障、群众路线、基层党建、军队建设等,涵盖了治党、治国和治军三大方面。三是调研信息的多层次。信息具有正反、喜忧、好坏之分。习近平在2012年12月考察广东时强调:“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光是看好的。”[8](P126]领导干部要敢于正视现实,“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1],鼓励讲真话,不能报喜不报忧。
3.多渠道
丰富的调研方法是调查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4](P537)。这些宝贵的调研方法在新时期依然管用,我们对其要加以继承和完善。同时,随着交通通信手段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们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1]。
(二)准确
“准确”就是“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要科学、准确,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4](P535)。
1.恰当选择调查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前提。问题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调查研究的准确性。有的领导干部准备不足,没带问题或者带着不恰当的问题就去调研,偏离了实际需求,效果自然难以保证。要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必须要带有恰当的选题和明确的目的。当前,总体来说,调查研究应“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1];具体而言,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选题必须要“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具体问题”[4](P535)。
2.调查研究前不能预设调子
有的领导干部在调研之前就定好调子,期望调研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这会严重影响调研的准确性。一方面,这将致使调研者在调研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重视与预设调子相符合的信息,忽视与预设调子不一致的信息,调研结果必然会出现偏颇;另一方面,“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1]。调查研究不能带着预设调子下去,而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先有调查研究后有结论的基本程序,把结论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之上,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3.安排性和随机性调查研究相结合
当前,我国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大多属于“安排性”的,即提前定好调查研究的地点、时间、人物、路线等相关事宜。“安排性”调研有利于为调研做好准备,促进调研有序进行。但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安排性”调研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它为调研过程中的造假行为留下较多机会。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让调研者看到他们预想的“画面”,对拟调研的地点、路线、人物、语言等进行“包装”和“彩排”。调研就像一部电影,有剧本、有导演、有演员,调研结果必然会失真。对此情况,习近平指出,“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1]。随机性调研不仅有利于调研者了解真实情况,也有助于树立领导干部的亲民形象,增进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应提高随机性调研的比重。
(三)深入
“深入”就是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层面中去解决问题”[4](P535)。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三个主要环节。“深入”既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即调查防止“蜻蜓点水”,研究切忌粗枝大叶,解决问题不能一劳永逸;又体现在这三个环节之间,它们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缺一不可。
1.调查防止“蜻蜓点水”
有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具有明显的应付性和旅游性,每到一处仅是听听、看看、转转,来去匆匆。群众把其讽喻为“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这样的调查研究无助于解决问题,必然受不到群众的欢迎。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能走过场,要“身入心入,不要蜻蜓点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4](P534)。“有的地方待上一天也可以,把情况摸透了,心中更有数。搞得深一些,比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好几个点效果更好。”[8](P127)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力求深度掌握调研问题的相关材料。
2.研究切忌粗枝大叶
通过调查收集上来的材料处在原始状态,还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和决策的基本依据,必须对其进行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1]。有的领导干部把调查和研究截然分开,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回来汇报一下就把相关材料束之高阁;有的领导干部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粗枝大叶,准确度不够。这两种情况都没能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关键是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4](P538),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3.解决问题不能一劳永逸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习近平认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1]调查研究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只是暂告一段落,并不是彻底结束。一方面,这些方法是否切实有效,能否把问题解决好,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势和情况会产生新的变化。即便是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需要再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永无止境,调查研究周而复始。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保障
党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接触交流。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对待群众,以什么样的能力和本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一)身怀爱民之心,增强党性修养
“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1]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身怀爱民之心,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9]。习近平多次提到郑板桥的一首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领导干部更要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努力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怀:一是学习邓小平同志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儿子的情怀感;二是学习雷锋同志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最大幸福的幸福感;三是学习孔繁森把爱人民当作爱的最高境界的境界感;四是学习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责任感;五是学习钱学森把群众口碑当作无上光荣的光荣感[4](P537-538)。习近平在调查研究中充分展现了为民情怀,被群众亲切地誉为“平民书记”。
1.轻车简从不扰民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情感问题。”[4](P544)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不能兴师动众。在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的次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关于调查研究的规定有了新特点新突破,充分体现了“不扰民”。第一项规定要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第五项规定:“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10](P2)习近平在调查研究中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我们看到了许多习近平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的画面,如在深圳与群众一起登莲花山,在庆丰包子铺与群众共同进餐,在开封与群众合影留念等等,为全党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
2.扑下身子心连心
调查研究重在领导干部与群众谈心交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群众在领导干部心中有多重,领导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领导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才会对领导干部有感情。领导干部调研只有扑下身子,将心比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才会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1]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同吃苦的情况不常见了。但领导干部在调研时,不能在生活上搞特殊,应融入群众的生活,“做人民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2](P139)。习近平在调研时,总是深入群众之中,体验群众生活。如他在2014年3月18-19日到兰考调研时,吃的是河南烩面、胡辣汤和大烩菜等,并专门托人交了两天160元的餐费,住的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普通学员宿舍。这与普通群众的饮食住宿标准没有区别,赢得了群众好评。
3.语言朴实接地气
领导干部在与群众接触交流时,使用的语言风格传递着党群、干群关系信号,影响着调查研究效果。习近平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者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2](P146)领导干部在调研时,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当主人当先生,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朴实、生动的语言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中国梦”“实干兴邦”“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在调研时,习近平保持亲民的一贯风格,使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与群众聊天、拉家常,问寒问暖。这样的语言群众爱听,增加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感情。
(二)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调查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1]领导干部应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做好调查研究这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见诸实践的科学”和“讲求方法的艺术”[2](P166)。
1.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否则就难以准确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对党来说,调查研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致胜的看家本领”[6](P7)。一是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来源。习近平指出,在难以脱产学习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选精学,着重学习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这两部权威性教材中的代表性篇目,同时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12],做到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是新时期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灯塔”。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3]。
2.深刻把握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习近平认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你根据什么制定决策、解决问题呀?就可能会在工作中出这样那样的毛病。”[6](P8)领导干部在调研时,深刻把握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三大好处:一是防止调研结果偏离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调研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同一个调研对象,不同的调研者得出的调研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深刻把握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助于防止调研结果偏离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促使调研者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防止重复性调研。有的问题既有政策已经进行了回答,如果不懂相关政策,就可能进行重复性调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三是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提供相关材料。实践在发展,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也应随着形势变化而进行调整。深刻把握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助于调研者及时发现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面临的新问题,从而为其修改和完善提供必要信息。
3.全面拓展综合知识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知识总量的猛增和更新速度的加快,调查研究需要运用的知识越来越广泛。从调查技术来看,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在调查研究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研究方法来看,调查研究运用的学科理论不断增多,如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社会学、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在新的条件下,面对调查研究这门大“学问”,领导干部全面拓展综合知识,显得日益必要和迫切。领导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书,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13]。只有这样,才能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客观调查,弄明白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做出正确决策,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 学习时报,2011-11-22.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4]习近平.干到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新华社.“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J].文明,2013,(1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9]习近平.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J].求是,2009,(10).
[10]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资料文件汇编[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1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J].党建,2011,(6).
[1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 善读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共产党人,2009,(11).
责任编辑 王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