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素养视角例谈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
2015-07-24许婉英
许婉英
注重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地理高考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从考核目标看,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核侧重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核侧重于“用地理知识、技能、方法、观点和视角来观察、分析地理事象和解决地理问题”。如何借助文、图、表等显性命题材料,以及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和地理思想等隐性载体将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考核目标明确表现,一直是高考命题者所探索的(图1)。本文旨在通过对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探析,探索当前高考试题对学科素养考核目标的命制特点与现状。
一、一道综合考核地理学科素养的特色题
例1(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卤虫生于高盐水区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2)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4)赞成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成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探析:本题以美国大盐湖区域为背景,围绕“大盐湖卤虫产业”这一主题,考查区域的经济发展。试题整体设计体现“立足区域,析其原因,探其影响,谋其发展”的学科素养考核思路。具体有以下四个命题特点。
1.重视区域认知,凸显空间分析
美国大盐湖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是一个在考试现场重点认知的“新区域”。试题以“文—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现场建构起大盐湖这一小区域的总体特征;以“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这句简捷的文字,呈现出大盐湖具有“内陆湖、盐水湖、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试题基于尺度思想的命制理念,呈现一张大尺度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更清晰地建构起大盐湖的空间位置“中纬度地区、美国西部内陆”;再通过图例示意大盐湖的湖水来源于“周边河流”。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多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意在让学生能综合认知大盐湖区域周边的大环境,使观察的视角从小区域向大区域发散,从而能从空间视角综合分析卤虫的生活环境。
2.关注时间维度,突出过程分析
地理事象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和空间联系的特点,还具有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本试题命制以文字形式呈现两个时间段“20世纪50~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两个设问“说明原因”和“推测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比较分析和过程分析的方法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试题设计了“卤虫从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到用于水产养殖业”的变化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事象的变化过程,分析和把握其形成原因,学会预测和判断其发展变化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学习过程,形成“从关注事象结果到重视过程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3.巧用递进设问,强化综合思维
试题用4个行为动词“分析、说明、推测、表态说明”构建起一条递进设问链,将“盛产卤虫—卤虫产业规模较小—卤虫产业规模扩大—是否继续发展卤虫产业”串连起来,从而将大盐湖区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呈现。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对区域中的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对区域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让学生建构起“把握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地理综合思维观。
4.运用学科思想,培育人地观念
统观试题在命制中渗透了尺度思想、整体论思想两大地理学核心思想外,贯穿始终的是人地关系论思想的渗透。试题从分析卤虫的生活环境入手,到卤虫经济利用变化分析,最后到是否继续发展捕捞卤虫业大探讨,从表象看是在落实“阐释地理事象、探讨地理问题”的学习能力考核目标,从内涵看实为让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应正确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树立人地发展观。试题要求学生对“是否继续发展捕捞卤虫业”表明态度,为区域的发展出谋划策,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用已有的地理素养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的议论中。试题在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家园情怀,为今后学生参与到我国沿海和内陆卤虫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地理内涵,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品质。
二、两道尝试考核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索题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地理工具、地理方法、地理原理和规律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解释地理过程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考试题中如何落实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1~3题)、山东文综卷(11、12题)、广东文综卷(1、10题)、安徽文综卷(23、24题)、北京文综卷(11题)、四川文综卷(5、6题)、天津文综卷(6、7题)和江苏地理卷(17、18题)等都有所探索,现选取其中两例进行探析。
例2(2015年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图3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4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
(2)图3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A.减少了1 800平方米
B.增加了1 800平方米
C.增加了2 700平方米
D.减少了2 700平方米
参考答案:(1)A (2)D
探析:本题以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命题载体,考核学生对现代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侧重考核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能力、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将彩色遥感影像图以“灰度”形式呈现,如何能让学生对图像信息清晰可辨?如何将遥感影像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本题做了两个有效尝试。
1.运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学生对RS图像的判读、理解和运用
RS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RS图像反映的信息内容主要有波谱信息、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图像上的波谱信息表现为已经量化的辐射值,即图像的亮度、灰度值和像元值。图像上的空间信息通过像元值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即图像上点、线、面或区域的空间位置、长度、面积、距离、纹理信息等。本试题在选取区域的RS图像上标注了两个简捷的图示信息“冰川”和甲地“★”号,就能调动学生用地理比较法分析出如下信息:①从图像亮度信息看:冰川亮度高,甲地亮度低(暗)。据此调用RS图像原理推测“甲地地物的反射率远低于冰川”。②从图像空间信息看:冰川面积广,甲地区域狭长。③甲地与周边区域的亮度与空间信息比较,也呈现出“亮度低,较狭长”的特点。结合这三个信息,再调用已有地理知识“冰川分布在地势较高处,气温低”、“山谷和山脊具有空间狭长分布的特征,冲积扇和盆地相对面积较大”就能判定甲地地形是山谷。可见,此题在考查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区域比较法、运用RS图像成像原理的能力,充分显示用现代地理遥感技术考查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素养考核目标。从试题考查内容定位看,用RS图像判读地形是现代生活必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2.运用图层比较法提升学生对GIS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GIS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操作、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空间数据系统,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力是考核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本题将RS技术获取的信息与GIS结合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发展性。从本试题呈现方式看,采用了GIS中的图形数据管理,采用了地理要素手工栅格数字化,采用同区域同要素不同时期的两个图层,考查学生对GIS技术中“图层”概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GIS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同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冰川分布图层数据的比较分析,再运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了解区域冰川的变化。
运用现代地理技术了解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域发展,本试题的落脚点停留在“冰川变化”这一地理要素的变化探究还是略显浅薄,若能考查学生思考由此变化带来的区域影响、解决区域面临的发展问题,试题的学科素养能力考核目标体现更为明显,也更能体现为生活、为发展而学习的地理理念。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对“GIS和RS”技术的考查集中在原理和功能,考查运用两大技术对地理事象的现状分析,如资源和灾害的现状评估。对地理事象的未来变化和发展预测、用于数学建模定量分析还是偏少。
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1~2题):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5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参考答案:(1)D (2)B (3)C
探析:试题基于水循环原理,以雨水的蓄渗、净化模拟实验在生活中的推广应用为载体设计,以“文—图”结合方式呈现。试题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雨水处理系统、工作目的和实际用途,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雨水花园的构造,通过三个选择设问“铺设树皮覆盖层的目的、对下渗雨水起净化作用的主要填充层、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考查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对雨水花园结构使用材料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辨别判断、对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进行判断。整体设计体现“呈现实验结构和过程——辨别判断实验选材和结果”的命题方式。
纵观近年来有关模拟实验的考核试题,如2008年上海地理卷(16~18题)、2009年上海地理卷(14~16题)、2010年上海地理卷(23~25题),结合地理模拟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探究方案—获取事实和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看,本试题在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核目标落实上还只是在对模拟实验中选用实验材料主要作用的分析、对实验结论的界定等表象分析能力的考核。未能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条件变化与实验的局限性、实验数据的获取与论证、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分析、实验结果的评判和实验的推广价值等地理实验的过程性维度进行实践素养的考查。呈现方式上也未用到实验原理图绘制、比较实验研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实验手段与方法。相对而言,对学生的地理实验探究能力、运用地理实验方法解决地理新问题的能力考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