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产业结构与“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研究

2015-07-24黄金金

中国经贸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城镇化

【摘 要】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十八大对于城镇化,提出了“产城融合”这一发展新理念。产业结构和产城融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对象,对产业结构与产城融合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城融合;城镇化

一、产业结构、产城融合相关理论机制

1.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目前世界将产业结果主要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①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形成机制有:一是收入弹性差异;二是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

②钱纳里标准结构: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年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级产业、中期产业、后期产业。

③霍夫曼定理:如果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之为霍夫曼系数,霍夫曼定律表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2.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含义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2)产城融合相关理论

①产业集聚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②增长极理论。弗郎索瓦·佩鲁认为,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③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二、产业结构与产城融合国内外文献研究

配第(1672)在《政治算数》中,比较了英国农民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克拉克(1940)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库兹涅茨(1971)对57个国家的作了截面分析和实践序列分析,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高水平组距内,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则比较显着。向俊波,陈雯(2001)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类似于社会总需求对于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曾芬钰(2002)认为走出工业发展战略偏差阴影及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化推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提升。

三、重庆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1.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从1978-2012年期间,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向合理,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走势。重庆产业结构分布,三次产业产值主要部分在一小时经济圈,而渝东北和渝东南所占比重较小,说明重庆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极其不平衡,主要在一小时经济圈,而“两翼”工业基础发展较脆弱。最能缓解就业压力的第三产业在一小时经济圈所占比重高达79.51%,渝东北和渝东南所占比重不足百分之二十。这也反应重庆产业结构布局差距较明显,产业结构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2.重庆城镇化现状分析

1996-2012年期间,总体上城镇化率呈现上升趋势,重庆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25%,全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77%,重庆高于全国0.48%。分阶段看,1996-2000年间比全国城镇化率稍高。2001-2002年间,城镇化率经过短暂放缓,2003年开始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12年,重庆、全国城镇化率分别为57%和52.57%。二者差距4.43%。说明重庆城镇化率增速较大,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重庆产城融合现状分析

(1)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同步

重庆城镇化率与三次产业总产值均保持上升趋势,且二者发展存在明显关联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总值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同样城镇化水平发展,会使得人口转移、产业集聚产生、土地集约,又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1996-2012年,重庆城镇化率由29.5%上升至57%,年均增速为4.21%。生产总值由1315.12亿上升到11409.6亿,年均增速为14.66%。重庆直辖之后,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2)第二、三产业显著加快城镇化进程

1996-2012年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对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79%、59.60%、36.6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产值贡献较低,拉动力也比较小。其中非农产业对产值贡献高达96.9%,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对总产值贡献不到百分之五。这说明第二、三产业是促进生产总值增长的核心动力,第二产业以66.3%的贡献率,对总产值增长起着绝对主导作用。

四、重庆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不合理

2012年重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8.24:52.37:39.39。第一产业产值占8.24%,却吸纳了36.5%的劳动力,一方面说明第一产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其产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endprint

原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停留在粗狂式发展模式,加上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使得农业发展严重依赖大自然。二是非农产业中,其中工业比重过大,由于技术、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诸多因素,致使第二产业吸引劳动力有限,而最能带动就业的第三产业又发展不足。

2.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纵观重庆历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截止到2012年,重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39%。

原因:一是重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足,重庆现代服务业其低端比重过大,整体质量不高,从而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与东部沿海相比,重庆人均可支配收还很低。

3.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2012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渝东北翼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8.04%、33.36%、40.44%。三者城镇化发展水平低。

原因:一是由于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阻碍了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二是由于产业布局分布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最终使得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发展。

五、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实现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人力资本、资金、技术结构相匹配,促进地区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依靠技术对传统低效产业升级或者转型,通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使得产业效率提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发展。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加快高端服务业管理人才引进,以提供多元化的现代服务,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质量,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推动产城融合,即使产业、城市、人之间达到协调发展,三者融合不仅扩大对第三产业服务的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人数。

3.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

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下的医疗、社保、教育等诸多不公平问题,严重阻碍人员流动。改革的重点就是制度,制度是保障城乡统筹的根本保障。探索新的户籍制度及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最终缩小区域间城镇化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向俊波,陈雯.区域产业结构演度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1(04).

[2]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09).

[3]孟祥林.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成长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尹继东,张文.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演进——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5]李丽莎.工业与农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基于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角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1(09).

作者简介:

黄金金(1995-),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工作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学生,研究方向:金融。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城镇化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