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2016-11-18王慧媛
王慧媛
摘 要:产城融合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和城市、产业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共同需求。当前,无论是单体城市,还是全国范围,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产业转型与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及该背景下的产城融合概念进行相关说明,分析传统工业园区在规划布局方面的弊端,进而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产业新城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12-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受土地政策、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产业园区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空间分离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及其他相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家产业升级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此,探索在“以人文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已成为我国诸多地区在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概述
1.1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城乡统筹、集约节约、产业互动以及生态宜居与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体系,其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并非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在全面考量城乡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最终目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城乡物质空间的发展,注重城镇在物质层面实现均衡统一,而新型城镇化将“人”作为推进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强调人在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城镇化建设也从原来单一的物质建设逐步过度到了城乡人才的交流、互动与输送方面[1]。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
2014年,我国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指出,“统筹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和产业区等各项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区域功能混合与产业融合,在产业集聚的区域确保人口集聚,避免新城新区的空心化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的是产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社会群众集散程度,进而决定园区的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注重“产”、“城”、“人”的高度互动,进而通过提高地区土地的利用率,从而构建高效的经济发展平台,并最终实现“四化同步、生态文明、优化布局”的新型城镇化[2]。
2 传统工业园区规划布局的弊端
我国传统工业园区布局因存在诸多弊端,故并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2.1 过于看重工业用地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进行传统园区布局时,经常认为土地是园区内各产业项目的发展和园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决定因素,从而对园区及其内部各产业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进行过度分配,导致园区人均占地面积过大,从而降低了工业效率,不利于园区的经济发展。
2.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布局不科学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直接决定了园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但对传统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进行分析可知,其在布局过程中,刻意将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布置在距离企业领导办公区域相对较近的位置,而忽略了员工才是使用各项配套设施的主要人员,从而导致园区服务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3]。
2.3 缺乏对人的关怀
缺乏对人的关怀是传统工业园区规划布局的主要弊端,也是导致产城分离的核心因素。
一方面,园区在进行布局时,项目类型较少,且并未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引入情况予以充分考量,从而导致园区人才结构单一,不利于产业创新和升级;
另一方面,在布局过程中,生活区、生产区、商业区等各相关区域的用地功能相对分散,加之交通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导致员工从事各项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作和生活状态转换的时间被延长,大幅降低了员工工作效率,这种空心化的发展状态在增加了员工流失率的同时,也阻碍了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4]。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
3.1 适合产城融合产业的遴选与规划
加强对适合产城融合的产业遴选和规划工作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首要措施。产城融合强调的是“产”、“城”、“人”的高效配合与互动,其中,产业是基础,城镇是环境,人才是动力。首先,应提升和转变园区的视野和建设理念,将产业园区置于整个区域背景当中,使其从“产业孤岛”逐步转型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从而开展适当的产业遴选与布局。其次,还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创新对于园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全面的市场调查,遴选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并根据相关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在园区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其能够同既有产业间形成高效互动,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5]。
3.2 用地功能混合
园区用地功能的混合是产城融合的主要手段。园区负责人应与规划人员和进驻企业的负责人展开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在对园区、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发展需求予以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对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和商业区等各向区域的空间位置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通过对各区域的距离、功能进行合理设置,在适度混合的功能、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实现员工、企业、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
3.3 交通系统的梳理
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促进产城融合。
一方面,在应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各个产业间的联系予以全面调查和分析,掌握产业间联系的基础上,对连接不同产业的交通路线进行规划,以健全、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为促进园区内各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另一方面,快慢交错、通达各区的便捷的交通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业效益,降低了职住时间成本,以良好的交通系统形成真正的“产、城、人”的融合。
3.4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总量和标准
从地区整体发展来看,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整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对地区人口、主打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数量与建设标准予以确定和考量,以科学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人才流向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从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3.5 合理布置适合产业链各级人才居住的产品
加强对适合产业链各级人才长久居住产品的布置是产城融合建设的有效措施。人才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地区是否能够留住人才,不仅取决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有赖于外部的住房配套设施。地区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特别是园区内不同产业和经济收入水平员工的住房需求予以充分考量,建设能够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人才居住需求的住房产品,并对产品的价格、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置,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保障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针对传统工业园区规划布局的弊端,分别从适合产城融合产业的遴选与规划、用地功能混合、交通系统的梳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量和标准以及住房产品的布置和建设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的策略做出了系统探究。未来,还需进一步加新城镇背景下强产城融合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奠定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姚南.智慧城市理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成都市天府新城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02(12):20-25.
[2] 魏祖民.共生共荣共和共享: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02(10):7-11.
[3]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周振华,陈群民.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状况评估[J].科学发展,2013,05(19):33-42.
[4] 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05(07):30-36.
[5] 王霞,王岩红,苏林,等.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7(21):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