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武生的浅谈
2015-07-24吴浩剑
吴浩剑
摘要:本文通过对戏曲武生的介绍及如今戏曲武戏正被日益淡化和边缘化的论述,进一步希望能够扭转这种局面。
关键词:京剧武生 粤剧小武 粤剧排场 武戏 武戏演员
2012年,在剧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笔者有幸考入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和学习。在那里,不但开拓了视野,也学到了更多以前学不到的东西。
笔者本身是一位武生演员,所以在学校报的学习剧目,大多数是以武戏为主。而所谓的武生,就是京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
京剧武生,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大类。长靠武生都是身穿靠,头戴盔,穿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的武功及身段,必须要求非常的好,如《挑滑车》的高宠、《战冀州》的马超等。但有些戏,不仅要求武功好,工架好,还要求表演细腻并有一定的唱念功夫。例如《长坂坡》《借东风》等剧中的赵云,就是这样的角色,不仅要有好的武功,还要把赵云的大将风度,忠勇气概表现出来。
短打武生则是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要干净利索,而打起来必须得漂亮,不拖泥带水。
武生里还有一种勾脸的,例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晋阳宫》的李元霸等。这些戏有的原来是由武净(武花脸)来演的。在清朝末年,也就是京剧刚刚成熟的时候,有一武生的老前辈叫俞菊笙,因为他的身体非常魁梧,脸盘也大,他把这些武花脸的戏,用武生的表演方式来演,结果很受欢迎,所以后来由他传下来的这些戏,虽然是勾花脸,但都改由武生扮演了。
在武生的行当里,还有一种不出声的,专门以翻跟头或跌扑为主,称为翻扑武生,内行则称为撇子武生。
最后说的是猴戏。扮演猴戏的演员,现在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其来源主要是在昆曲。昆曲里的猴戏,像孙悟空都是由“生行”来扮演的,传到京剧之后,就由武生来扮演猴戏了。本来扮演孙悟空这类猴仙之类的角色,应该是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用武生好像不太适合。但由于孙悟空是一个神猴,除了动作伶俐敏捷以外,他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所以由武生来扮演,还是比较合适的。
笔者是一个粤剧演员,在我们粤剧这边,武生称之为小武,粤剧武打以南派为宗,讲究“硬桥硬马真功夫”。而在舞台上,最能呈现南派真功夫的要数“手桥”和“五色真军”了。“手桥”即徒手对打,是真正可以搏击的武术;而“五色真军”是指在粤剧舞台上使用金属制造的兵器,演员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武功底子,是不敢轻易演出的。
传统的粤剧小武必须学习大量的粤剧“排场”。“排场”是粤剧艺术中极为精彩的演出部分,由特定的情节、表演程式、舞台调度和唱腔组成,有固定的情景和内容。不同的行当都有自己该学的“排场”,否则难以上台演出。不少“排场”本身已是一个折子戏,剧名便是排场名,若以小武的戏为例,有《金莲戏叔》《武松杀嫂》《凤仪亭》等。
在中国戏曲学院,笔者也学了不少京剧的武生戏,但笔者毕竟是个粤剧演员,而粤剧小武在身段表演上,虽然不及京剧武生那么细腻,但粤剧小武也有它自身的表演特色,所以笔者将在学校所学的,结合粤剧自身的表演特色,排演了:《百万军中藏阿斗》《火烧裴元庆》《战冀州》《岳飞与杨再兴》等长靠武生戏折子戏,而短打武生方面,则排演了《打店》《蜈蚣岭》《林冲夜奔》等。
每当在学校经过各个排练场,看到一些师兄和师姐在刻苦的练功,通常一练就是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这时,笔者都会想:戏曲演员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武戏演员!看到他们如此好学的态度,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几篇关于戏曲武生的新闻,“容易受伤的武生行,是戏剧的忧伤”、 “青年武戏演员演出中受伤倒地,大部分武戏面临失传”……
武戏,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产生了杨小楼、李万春、盖叫天等明星,也诞生了《挑华车》《武松打虎》《三岔口》等一批经典剧目。而如今,武戏却成了点缀。
现在的各大晚会中,无论是什么剧种,都只是唱一段,很少有武戏的演出。再看看各院团的武戏演员,尤其是武生演员,更是屈指可数,业内人士表示,武戏是艺术瑰宝,对戏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不可或缺,应该加以拯救和保护,让它重新在舞台上焕发活力。武戏为何渐行渐远呢?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曾经说过:“由于很少排演武戏,一些院团的武生、武旦、武丑全都放‘锈了,由于他们没有演出,或者演出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再刻苦练习,天天‘长'在排练场也是没有用的。练着练着,他自己就茫然了,毕竟这个行当是有年龄段限制的,是吃青春饭的。”
的确,武戏演员们平时演出的机会,相对花旦、文武生来说,机会要少得多,能挑大梁演主角的屈指可数,所以剧团能存留下来的就是一些翻跟斗的演员,而真正可以唱武戏的演员少之又少!毕竟从单纯翻跟斗到挑大梁,确实有点局限性!
一样是练功,而武戏演员比文戏的演员要下得功夫更多,但是好多武戏演员练了一辈子功,却往往只能在台上翻几个跟斗,或者跑跑龙套,所以大家平时对练功是一点劲都提不起来。但是一旦不练功或练得不勤快,行话里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师傅知道,七天不练观众知道,而最危险的结果,就是受伤。所以,对一些真正想在戏曲界继续待下去的武戏演员,必须得克服各种困难和各种艰辛条件。
“只见台上一分钟,谁怜台下十年辛”!戏曲演员不容易,而戏曲武生演员更加不容易,一出精彩舞台呈现的背后,有多少人正默默地付出,却不被人知晓。在这里,笔者向依然坚守在冷寂戏曲舞台上,选择继续抛洒汗水和付出艰辛的各位武戏演员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