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美育课
2015-07-24吴铁军
吴铁军
摘要:自2005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选派国内优秀的演出团体、艺术家,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让高校师生免费聆赏古今中外艺术珍品,包括歌剧、舞剧、话剧、京剧、交响乐等各门类经典传世佳作,传古颂今,引领高校师生走进艺术大师精神家园,传播人类共有的文化艺术。这无疑是给我们送来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无公害绿色精神食品,然而,屈指可数的艺术院团面对基数庞大的高校群体,显然是僧多粥少。对于受益的少数高校而言,尽管是饕餮大餐,几顿美味佳肴,也不会是吃一顿饱三年,更不能终饱一生。如何使高校艺术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那么,大学的公共美育课无疑是能够延续这一善举,履行美育义务且会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方式。美育课必将在高校贯彻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中,产生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雅艺术 经典 公共课 音乐欣赏 审美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连续做了近十年之久,每次的高水平演出,都会使亲临现场观演的高校师生倍感赏心悦目、余音绕梁、因此激动不已甚觉意犹未尽。然而,美好时光毕竟是短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有走进就有走出,激情被燃烧起来了,如果没有之后的有效接力,激情之火必然要逐渐淡灭。高校想要旷日持久地用艺术佳作珍品来教化学生,那么实施美育工程是切实可行的良方妙药,其中,音乐教育又以它独具有声有色的优势占据美育中的首要地位。
一、从高校学生文化娱乐取向,透视国民文化艺术修养
高校是传播科学文化、培养健全人格,向社会不断输送各类人才的教育基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追求、具备优于社会普通层面人群的精神境界。生命最初是以求得温饱为目的而作为的,人类逐渐把自己标榜成主宰万物的高级动物,就是因为人类发展了文化。文化的发展让人类远离野蛮和愚昧,正在朝着充满美好向往的精神家园走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竞争又时不时地退化着自己创造的文明。人们无奈地被卷入“更快、更高、更强”的涡流之中,狂热、浮躁、不择手段充斥在空气中,无奈、郁闷、无聊、倦怠洋溢在面容上。
(一)大学生的文化娱乐取向
在大学生当中,不思进取、追求高消费、沉湎游戏、欣赏垃圾音乐成为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娱乐取向。这些现象产生的诱因不排除受教育者对课堂学科教学形式枯燥产生反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为自己将来的生存发展不免迷惑。
(二)国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表现
排遣压力,放松情绪、快乐生活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有的正常精神需求。社会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迎合了不同层面人群的口味。卡拉OK、酒吧舞厅、休闲会馆成了一部分人空闲时交流友情、消除寂寞的普遍选择。追捧明星幻想一夜成名疯狂了多少少男少女,大街小巷时尚热歌、劲爆迪厅狂舞过后更加倍感空虚,大型歌星演唱会人们趋之若鹜,被假唱愚弄着却浑然不觉;家长带孩子去听钢琴音乐会,孩子到处乱跑甚至爬上舞台;听交响音乐会时手机铃声此起彼伏,不该鼓掌时鼓掌,该鼓掌时又变得稀稀落落,吃瓜子、唠家常、拖鞋短裤,把严肃音乐剧场当成茶馆;国家级演出团体走进高校演出也会出现后半场席位空置。送到嘴边儿的山珍海味不感兴趣,对品之无味的小食品津津乐道。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种种现象值得深思:人们对艺术上品的接受心理、需求程度缺乏有力有效的引导。引导离不开教育,便于接受教育的群体就是学生,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由学子转换身份到建设者的特殊群体,也正是接受美育、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时刻。
二、在高校实施美育过程中对公共美育课的认识和现状分析
高校的美育课,目前还不能称其为公共课。所谓公共课就是必修课,像公共体育、公共计算机、公共外语等等,已经实现了大学生的全员必修学科。而音乐美术等美育课则被沦为选修课,这就意味着德、智、体是培养人才必须的,美不美在于学生自己的选择。从这一现象足以印证绝大多数的大学在实施美育的态度上不明朗,选修美育课的学生最起码意识到了自己在审美方面需要提高。那么,对美育课不感兴趣,对选修美育课说NO的学生,恰恰是最有必要对其恶补审美能力的对象。高校美育课的开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估,而是作为学校的产品——大学生标准配置的必备功能。
三、将美育课规划为高校必修公共课的必要性
李岚清同志在他的《音乐笔谈》著作中提出:“大学生要写一笔好字;唱两句皮黄;跳三步舞曲;听四个乐章”,“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普及推广欣赏交响音乐”。显而易见地表明了高校在实施美育工作中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
选修过《经典音乐欣赏》的许多多学生都在心得中谈到各自的感受,综合起来大致是这样:“开始选课时,以为音乐课可能没啥意思,枯燥地唱唱歌,就是为了混得那2学分。没想到第一次去上课,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冰雪融化、流水潺潺、雷声滚滚、鸟鸣花开的大自然当中,使我们整天在枯燥的专业课学习之外感受到了《经典音乐欣赏》课给我们的惬意”;“在这之前,我们听的都是时尚流行歌曲,表现的都是狭隘的感情纠葛、迷茫和无奈,贝多芬的《命运》让我们懂得了坚强面对挫折、病痛,主动把握命运,听了能让一个颓废、绝望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欢乐颂》让我们敞开了狭隘的心胸,用广博的爱心去关怀别人,包容异己”;“《白毛女》中喜儿过春节有根红头绳就很满足和我们丢了iphone 都不心疼的物欲和不珍惜反差对比,内心受到强烈撼动”;“《黄河大合唱》中的多声部交响,让我们懂得了在集体中学会勇于担当、乐于衬托、追求精准、忧国忧民,细腻时几近无声、爆发时山崩地裂”;“一学期《经典音乐欣赏》课使我们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老师诙谐的教学语言、《卡门》狂野的舞步、《梁祝》的缠绵哀怨在我的记忆里不断闪现,课程的结束正是我亲近这经典音乐的开始。”
(二)美育公共课的实施办法
1.高校应设立美育教育机构:成立教研室。指派专人负责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教学管理,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校内的音乐、美术专业老师兼任公共美育必修课,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从校外聘请美育课教师。
2.学校在美育课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上予以保障。教室条件要满足音乐美术课教学需要,比如:多媒体、乐器、美术用品等。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接受美育。
3.美育课要保证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有利于相对全面系统地传授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音乐课上以欧洲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经典为主,适当加入戏曲曲艺音乐,让学生了解中外名家名段。美术课以中外美术史为线,赏读名家名画。
5.考试方式可采用开卷形式,以普及为目的象征性地验收学习效果,给出成绩。
6.高校应不定期地对在校教师实施美育课讲座,提高教师队伍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美的理解却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中,有不同的标准。大学生是一个人完成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乐观向善阳光平和的健康心态,微笑着走向社会,真诚地面对生活的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活里的美育,能驱散学子们心头的阴霾,点亮其前行的航标,敞开其胸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也许这种美育的教育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终究有一天,人们会应用自己从美育中悟到的谦和、博爱、激情、效率、正义和责任感,去化解矛盾、结交知己、击败对手、赢得襄助、走向成功。期盼着美育课在大学校园里全面开花、遍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