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艺术特色探析
2015-07-24武倩妮赵婷
武倩妮 赵婷
摘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创作于1880年,是一部为戏剧配乐而作的标题交响诗。交响乐中,由两个风格各异的主题构成,一为具有俄罗斯民间风味的旋律,一为具有东方特点的优美旋律,标题形象鲜明,是一部世界名作。本文对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艺术特色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从作品曲式分析其结构特色;其次,分析其文学标题性;然后,从社会环境分析民族表现性;最后,分析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交响音画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文学性特色 民族特色
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年)作为俄国民族乐派“强力集团”中团体成员中一名业余音乐家,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化学家,也是一位才艺精湛的作曲家。鲍罗丁创作于1880年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为“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里面的一幅画面所做的交响配乐,描述了在宽广无垠的草原上,一支由俄罗斯军队保护着的骆驼商队,他们由远及近和谐地行进着的画面,最后留下了寂静、祥和的中亚西亚大草原景象。
本文通过对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艺术特色的探索研究,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经典名作,也让大家了解到俄罗斯独特的音乐风格,为今后交响诗乃至民族乐派音乐的探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
一、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结构特色
这首作品的总谱在1882年出版,本曲为A大调,小快板,2/4拍子。曲式结构为:引子+a+a1+连接+b+连接+a2+a3+a4+连接+b1+b2+ab对位+a5。
这首作品为A大调,草原上静寂无声时,音乐开始响起,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持续的长音,并以宽广的八度泛音E属音持续进行,刻画出的朦胧背景把听者引入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后有三小节的过度,并由长笛和双簧管来演奏,而作品的第一主题俄罗斯曲调,则由单簧管缓缓奏出,音乐形象鲜明,四五度旋律和谐跳进,节奏和速度缓慢进行,使人联想到步态均匀的俄罗斯商队,更为这寂静荒凉的荒原增添了勃勃生机。此刻,商队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驼铃声映入了耳边,大提琴与中提琴八度重复拨弦,使音乐相互交织,而管乐则又交替的奏出了五度的A和E,营造出寂静而神秘的草原氛围。
英国管在16小节缓慢的商队脚步声后,演绎了一支动人心弦的具有东方风味的音乐。它具有巧妙独特的音乐创作技巧,如装饰音、三连音及旋律音的级进,把音乐主题形象演绎地朦胧而极富有吸引力。在圆号与单簧管形成的和声背景下,旋律就像蹒跚的步履,举步维艰地行进在中亚细亚的大草原上。
在之后的19小节,音乐中加入了低音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圆号并驾齐驱,和声为双音织体。在木管乐器和谐演奏的烘托下,第一单簧管的旋律升高了小三度;然后,旋律由铜管乐器继续循环演奏,伴奏开始由提琴组乐器的拨奏担任。在123小节出现了力度极强的管弦乐队全奏,由铜管乐器组构成的主和弦及持续强音的打击乐定音鼓跟随,给人极具震撼的感觉,同时主旋律由木管组齐奏及大提琴合奏,马和骆驼的脚步声更加坚定,无忧无虑,就像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使人们联想到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形象。在作品中的第17小节,由极强转强再转弱的几次共同演奏后,出现了小提琴弦乐拨弦的宽广的八度泛音E,犹如草原上跟随军队脚步后行进的商队,画面再次浮现在人们面前,并随着越走越近的驼铃声响逐渐走近。
在俄罗斯军队保护下,英国管和大提琴两声部相互结合,刻画了一种浓郁的土著商旅的东方旋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中亚细亚风格。在木管乐、弦乐背景的衬托下,商旅像是从俄国军队的保卫中获得了力量,步伐变得坚定而自信。第19小节后,一二提琴相隔八度一齐来奏出东方旋律,音乐主题调式转入了A大调,音乐旋律开始与中提琴、大提琴形成交流模式,使孤独的商旅能够快乐大胆的行进在草原上。
此刻,伴随着商队的欢声笑语,由双簧管声演奏出的俄国军队中小伙子,哼唱起了自己家乡的民歌,一种东方旋律与俄罗斯民歌的完美交织。连续独奏的双簧管奏出了乐曲的第一个主题,它与弦乐器反复变换地演奏,与之后的主题构成对位关系。重新演奏的中提琴与大提琴拨弦,把第一主题交给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小提琴和长笛,给予欣赏者独特的艺术感受。与此同时,铜管乐器奏出第二主题,形成了两个旋律的汇合。然后,第一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及英国管演奏。两小提琴与两长笛一起演奏第二主题的旋律,乐段共计53个小节,两个主题互相变换,体现出了商旅与俄国士兵的和谐的关系,同时更深刻地展现了鲍罗丁独特的器乐构思、熟练的作曲技法以及他所要传达的和平声音。
最后56小节的尾声,交响乐中的低声弦乐俏皮地拨奏着达达的驼铃与马蹄声。在不同的音调上,各声部循环地交替着,乐队声部逐渐地减少,伴随着音量开始减弱,两个旋律渐渐地消失。作品的最后,作品的第一主题旋律由一支长笛轻轻地奏出,继而,听到作品开始的渐渐远去的小提琴八度泛音E持续音,商旅在俄国军队的护卫下的安全越过中亚细亚草原,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二、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文学性特色
所谓标题音乐,就是用标题来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每个标题音乐作曲家的综合艺术都有其相应的侧重点,这不仅仅基于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与时代及自身对音乐的思考有关。俄罗斯民族乐派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出于民族责任感,把当时流行的西欧音乐技法与本民族音乐相结合,完成了一部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富有文学性的标题正在此时得到广泛的运用。
这部作品包含了俄罗斯独特的地域因素,广阔无垠的中亚细亚大草原,使人能够准确无误地顺着作曲意图进行联想和想象。当然,提供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不仅是标题和文字说明,还有俄罗斯独具特色的主题音调及生动形象的音乐特色,从而使商队和谐安详的草原图景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身临其境”。而这些,都与文字密不可分,体现出了俄罗斯艺术的特有魅力。通过文字,与作品自身旋律,使音乐的“造型性”与“表情性”并重。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体现了标题性这一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特色。
三、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特色
19世纪的俄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同样发生着变革。作为“强力集团”一员,鲍罗丁的作品同样也反映着俄罗斯人对过去和当下生活的态度、感受、思考与期望,展现出俄罗斯人特有的性格。鲍罗丁在创作时,力图在他的作品中体现这些思想,他将俄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欧音乐技法相结合,将主观意愿与音乐内涵巧妙融合,将生活图景与艺术灵感相互贯通,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得他的作品能够独树一帜。
作为俄国人,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作品描绘出的和谐画面,也许正是每个俄国人的生活愿景。俄罗斯商队在军队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进行,悠扬的东方旋律交织着,这幅安静祥和的画面在鲍罗丁的作品中熠熠生辉。也许它是对亚历山大二世从政来的默许,又或者是对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赞扬,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这首作品中,鲍罗丁用它具有特色的作曲手法,用音乐描绘了一幅形象鲜明、风格特色的画面,而这种画面感极强的音乐,在其他音乐作品中,都是少有的。并且能够展现出当时一派祥和的生活画面,这更是艺术中的精髓所在。我们有时说艺术是写实的,来源于生活,这便是很好的写照吧,俄罗斯商队与东方旋律的和谐融汇,俄罗斯风味浓郁,东方旋律优雅,使人美不胜收,也称得上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一大名作。
四、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艺术价值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之所以成为世界名作,不仅因为它具有特色的旋律,更多的是它耐人寻味的意境。这种意境由作品文本、作者自身、俄罗斯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组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部作品具有特色的配器手法,鲍罗丁善于运用英国管和长笛等乐器的音色来表达不同风味的旋律。在这部作品中,他用俄罗斯音乐风格与东方旋律色彩完美结合的独特方式,来描写商队经过草原的情景,富有俄罗斯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与代表土著商队的第二主题相互变换,两个主题不断发展变化;用双主题变奏的结构,描绘出宽广无垠、栩栩如生的中亚细亚大草原。
与其它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一样,鲍罗丁创作标题音乐,这里的标题不仅指的是作品附上了标题,而是给予了作品一个核心的创作意图,标题也成为了作品重要的部分。在他的作品中,俄罗斯商队的旋律和东方旋律一同,构成了中亚细亚草原和谐静谧的商旅图,使人联想到草原上商队步态匀称、生气勃勃的画面。这里的标题便成了我们心中联想到的那个动态图,惟妙惟肖。
在19世纪的俄国出现的民族乐派,他们大多是业余音乐家,却能肩负使命,积极创作本民族的音乐。从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强力集团更是用自己的创作,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独树一帜,从而造就了柴可夫斯基这位大师。他们不吝吸收西欧作曲技法,扎根于本民族音乐进行创作。这便体现了它的民族性。同样地,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发展和弘扬中国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也是我们必须去肩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莹.鲍罗丁音乐中的地域性色彩[J].音乐天地,2011,(12).
[2]李海洋,张晶莹.鲍罗丁和他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J].艺术教育,2011,(07).
[3]王亚雷.俄罗斯民族乐派创作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1,(06).
[4]张捷希.论管弦乐配器中持续音形态的多样化——以《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为例[J].歌海,2014,(06).
[5]杨耿.浅析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民族乐派[J].北方音乐,2013,(08).
[6]万昭.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历史上的贡献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根源(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