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干部

2015-07-24王全宝

公务员文萃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官员考核

王全宝

刘旭涛曾担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他长期致力于政府绩效考核研究,并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有着持续关注。

纠偏政绩观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你看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官员选拔的方式和标准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刘旭涛:我认为,在干部选拔标准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尤其是强调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这些方面的具体细化在这次条例修订中都有体现。

在选拔方式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突出“四个不唯”,即不唯GDP、不唯分数、不唯票数、不唯年龄。“四个唯”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我们这些年在干部考核中片面追求量化考核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我们经常诟病的“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的延续。

中国新闻周刊:在新修订的条例中,将民主推荐结果的作用调整为“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也作出一定的限定,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调整呢?

刘旭涛:我认为这是在纠正过去的形式主义。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出现了“唯票、唯分”的现象,不仅造成拉票、应考等违背干部测评初衷的问题大量出现,而且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在干部评价工作中沦为计票人、监票人、记分员的角色,没有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也为用人失察责任主体缺位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借口。

这次条例做如此调整,既肯定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竞争性选拔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也纠正了以往走极端、走形式、走过场的错误做法,使干部评价工作回归常态,发挥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辅助决策功能,而不是决策的主导作用。

干部选拔任用权说到底属于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条例还针对当前社会反映突出的“政绩观”问题,对干部考核内容和方式作了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中国新闻周刊:在弱化GDP考核的情况下,对干部选拔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刘旭涛:弱化GDP考核不等于不重视经济发展,而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一种调整。按照“新常态”的要求,GDP显然是不全面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资源环境损耗、科技创新等,只看GDP是考不出来的。

而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位一体”的要求,经济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GDP进一步弱化是必然的。

当然,GDP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它通常也会与劳动就业、税收、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要求“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但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要求我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考核更能体现科学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

60后开始担当大任

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标准的领导干部?

刘旭涛: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新一届党中央对干部选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德能勤绩廉”的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其实,从目前的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整肃官场风气(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机制和问责机制、治理懒政行为等举措来看,正是这“五条标准”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也为这五条标准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向。我想下一步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领导岗位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60后官员担当大任,在你看来,60后官员与过去的官员有什么不一样?

刘旭涛:从这些年来我国的干部成长规律看,60后已开始走上重要的领导干部舞台,开始担当大任。这是干部整体年龄结构的更新,是一种必然规律。

60后官员与过去的官员相比,绝大多数都经历过正规的高校教育,在知识方面更加系统、完整和开放;既进入性格沉稳期而又不失锐气;伴随着改革开发历程成长起来,对改革开放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自然规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观察近几年人事变动,你认为用人方式有什么特点?受重用的官员有哪些共性?专家型、学者型、技术型等,哪类更多?这说明什么问题?

刘旭涛:我个人判断,目前受重用的干部,恐怕在政治信念方面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这也符合当前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惩治官场腐败的形势要求,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也是为做好执政开局、凝聚党内共识、攻坚克难等工作积蓄人事力量,做出人事部署。当然,按照更全面的“好干部标准”,其他方面也要坚持。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化了反腐败的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又开始进入“新常态”,干部的人事调整是必然的。比如,某些地方和行业出现了“塌方式”腐败,大量干部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补充新的干部后备力量。

目前来看,党政机关出现了一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干部,我个人认为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这些学者型的官员多数远离官场中的利益纠葛,对于改变以往官场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这些学者型官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行家里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确实需要懂业务的领导;三是也符合当前用人要“五湖四海”、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扩大干部跨系统交流、增长实践才干的干部选拔要求。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官员考核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搞”艺术的官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