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湖心坝客家围楼群的建筑装饰美

2015-07-23傅志毅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湖心粤北楼群

傅志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420)

粤北湖心坝客家围楼群的建筑装饰美

傅志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420)

粤北翁源县江尾镇的客家围楼群具有独特的建筑装饰美:封火山墙的造型美窗棂的质朴美庭院地面及道路铺装的自然美墙体材质的肌理美屋檐的结构美.

粤北;湖心坝;客家围楼群;建筑装饰美

明代以来粤北客家先民为了应对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式聚居建筑——围楼,形成了“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粤北客家独特人文地域景观。粤北客家传统建筑主要由封闭式的围屋和城堡式的围楼组成。围楼是粤北村庄的标志性建筑,高3-5层,9-18米不等,为土木、砖木、石木结构建筑,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环以高耸厚重的围墙,墙体砌筑了各种射孔,四角建有角楼的单体建筑,或城堡式群体建筑[1]。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有大量的客家围楼“养在深闺人未识”,尚未引起世人的关注,未能得到学者的研究发掘与政府应有的文化保护。为此笔者对地处粤北韶关翁源县的湖心坝客家楼群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察,以期对翁源县的客家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使这些珍贵的传统民居文化遗存能得到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希望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兴趣与关注。

围楼是粤北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多属砖石结构,也有不少用生土夯制而成,异常坚固,其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湖心坝客家围楼群位于粤北韶关市翁源县北部江尾镇南塘村,南距县城13公里,至今保存有明、清两代建造的客家古围楼59座,因客家围楼(屋)数量众多,被称为粤北客家第一村。村中造型各异的古围楼、红砂岩垒砌成的古井、鹅卵石砌筑的巷道、清幽古雅的围屋民居极富粤北地域特色。

湖心坝客家围楼群,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距今有550多年。它占地150公顷,2000多村民在此休养生息。现今长年居住在内的大都是年龄较大的长者与尚在当地读书的中、小学生及留守儿童,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每逢盛大或传统的节假日才回家与家人团聚。此地民风淳朴,村民至今还保持着“邻里一家亲”的传统习俗,这正是客家人睦邻友爱精神的延续。湖心坝客家围楼群的选址顺应风水学“背山面水”这一原则。整个村落坐北朝南,以北侧不远处的连绵青山为靠山,前有宽阔肥沃的山区小平原与北江支流滃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由北向南稍倾斜,小溪自北向南缓缓流经村子的房前屋后,甚至从围楼民居院内穿过,方便村民汲水,且利于排水。湖心坝围楼中,坐落在村头的是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长安围,其形制具有福建方、圆围楼向粤东围龙屋过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长安围门前仍留有昔时用于骑马停轿的门坪,门坪左右两侧对称地竖立着四根拴马石,门坪前挖有风水池,围屋内部中轴线布置有宗族祠堂。由于当地客家人的先祖是从福建等外地迁入,饮水思源,故修建祠堂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亦是维系客家人血缘关系、亲情的纽带,宗祠还是客家人家族重要活动的公共空间,围楼的宗祠甚至可以看作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与圣殿。此外,湖心坝的围楼群还处处承载着客家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朴素的生态设计意识。如每栋围楼内的天井不仅体现了通天接地、四水归堂的风水理念,且天井及屋宇间巷道的巧妙设计,易于形成过堂风,利于通风换气。这些天井如同烟囱一般,可以自然抽风,加速热空气上升,迫使四周的凉风沿巷道汇集在天井内再向上排出,形成对流,人置身其中能感觉到丝丝凉风。由于粤北地处岭南,气候潮湿炎热,降水丰沛,建筑需要解决防晒、通风、排水、隔热等问题,尽可能消除岭南湿热气候对人的不利影响。故湖心坝的围楼群对外封闭,外墙多设小窗以隔热,不采用大窗。一方面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应对岭南湿热气候,以防夏季的太阳辐射与冬季的寒风,同时也增强了室内私密性。相反,对内开敞,其内墙的窗户就相应较大,主要是为保持室内的通风、透气、透光和散热。同时,在围楼与围楼之间以及楼内的屋舍两侧都设有巷道通风。湖心坝围楼建筑内部不仅建有天井、走马廊和巷道以利采光通风,还利用地形高低差修筑集水排水系统,营造宜居的小气候。湖心坝围楼的室内排水系统通常是直接从高一级的天井流到低一级的天井,然后再排到屋外村口的水塘、河流。排水口的防护罩以石头制成,安装时比天井底部约高出六厘米,这样可以防止沙石或泥土流入堵塞水道。湖心坝客家楼群的进深深浅不一,视具体建筑的深度而定,其中以长安围的进深为最。湖心坝围楼群里还广泛分布着水井,水井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饮用水源。历史上,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择地建房时,必选地下水位较低且不潮湿的场地,为的是既保持地面较干燥又易打井汲水。打井有积聚地下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打了井后经常取用井水,就能保持较低的地下水位,这样既解决了居住者用水的问题,又能保持住宅的湿度平衡。湖心坝围楼群普遍采用的小天井、大进深、多巷道、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利于通风、散热和采光,实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典范。总体来看,湖心坝群楼造型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古巷栈道,曲径通幽,雕梁画栋,古井清泉,自然生态,人文和谐。粤北客家围楼民居的首要功能是防卫,加之客家人崇尚节俭实用,故湖心坝客家群楼的建筑装饰虽远不及广府、潮汕等地传统民居那般奢华,但出于对建筑实用功能以及对美的朴素追求,湖心坝围楼建筑仍有重点、有节制地强化了装饰。概括起来湖心坝客家楼群在建筑装饰方面具有以下特色:

1.封火山墙的造型美。民居建筑多样奇特的造型风格,往往最易引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愫和审美观照,触动审美者的审美欲望与兴趣,从而引发审美活动的产生[2]。湖心坝的围楼,其屋顶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和硬山顶,两坡屋檐筑有女儿墙(亦称护瓦墙),受“广府文化”影响,不少围楼采用锅耳状的封火山墙。如建爵楼,其顶部封火山墙采用“锅耳”造型,中间突起,两头起翘,圆润流畅,给围楼平添了几分温柔,富有艺术魅力与地域特色(见图1与图2)。

图1

图2

2.窗棂的质朴美。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师腾森造信认为“窗户是建筑的眼睛”[3]。注重防御的客家围楼(屋)的窗户是为隔绝与区分建筑内外空间,也注重窗户的装饰设计。湖心坝客家群楼的窗户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紧贴四周的墙安装全木制成的窗户(见图3与图4),一般应用在围楼内部防御性不强的部位;另一种是以石制的外框内加上木制的窗柱装饰(见图5),多应用于围楼外部或围楼内部防御性较强的墙体;最后一种是全石制成的窗户(见图6),大多应用于围楼外部或围楼内部防御要求很强的部位。这些窗户既有形式单一的也有结构装饰精美的,但都呈现出朴实自然的材质,与周围的建筑环境非常协调,表现为追求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

图3

图4

图5

图6

3.庭院地面及道路铺装的自然美。地面、道路铺装设计的关键是依据其支承的人或车的行动特征。考察研究数百年前的古街道,不难发现许多精彩的设计。如欧洲一些小巷是用大鹅卵石铺就的,在道路两侧有两条用花岗石铺砌的光滑路带。当马匹在卵石路上自如地行走时,拉着大车的轮子正滚动在光滑的大理石路面上[4]5。湖心坝的街巷也是如此。为了硬化和美化地面,湖心坝围楼群内的街道和庭院地面铺装均优先选用采自本地河滩的鹅卵石,精心铺砌成各种花草图案。实地考察得知,湖心坝客家楼群中铺地大致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然随意地在地面上排列相对较大的卵石(见图7)。第二种是在地面上用较小的卵石匠心独具地排列成美丽的图案(见图8、图9)。大块的卵石一般用来铺设面积较大的地面,小块的卵石一般用来铺设装饰面积较小且特别重要的场地。第三种是在屋檐底部与天井的四周用石条束边,既丰富地面铺装材质,又使地面更加坚固(见图10)。第四种是街巷道路中间部分采用较大的鹅卵石铺路,而道路两侧则使用红砂岩或麻石铺砌成狭窄且平整的路面,利于人、畜、车通行。这四种大小与施工精细程度都不尽相同的材质相互映衬、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图案范式与视觉效果,折射出客家人质朴的审美观与大智慧,红砂岩板与嵌花卵石路面也会使游人体会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图7

图8

图9

图10

4.墙体的材质肌理美。湖心坝客家群楼的建筑装饰虽远不及广府、潮汕等地传统民居那般富丽堂皇,但出于对建筑实用功能(防御、防水)以及对装饰美的本能喜好,在修筑围楼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仍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建筑墙体进行精心装饰,展现出粤北客家民居特有的建筑肌理美。肌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表面形式,又是人们认识物质的最直接媒介。建筑的肌理不仅是建筑视觉表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组织形态的体现[5]6。湖心坝围楼通过对原生态建筑材质的巧妙组织搭配,主要形成了五种类别的墙体装饰:一种是墙体的底部用鹅卵石垒砌,上面用泥砖垒砌(见图11)。第二种是墙体的底部用鹅卵石垒砌,上面用青砖与俗称“石灰糯米浆”作粘合剂垒砌并批荡墙面(见图12)。第三种是墙体全部使用青砖与“石灰糯米浆”作粘合剂来砌筑(见图13)。由于烧制成的青砖是要经过人工的精心打磨后才应用于建筑上,因此显得特别精细。第四种是全部用鹅卵石垒砌(见图14)。第五种是泥砖、夯土、青砖、鹅卵石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有层次地砌筑在同一面墙上(见图15)。此外,在墙面的转角处竖向砌筑红砂岩条石作为墙体加强筋,使之更牢固(见图16),这也是围楼群屹立550多年至今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湖心坝客家群楼使用的青砖、鹅卵石、泥砖、石条等天然材质的巧妙搭配对比,带给人们视觉上丰富而质朴的审美感受。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6

5.屋檐的结构美。湖心坝围楼群有节制的建筑装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围楼建筑通常选择外墙的屋檐部位运用斜角叠砖的砌筑方法交错构成粗犷的建筑装饰,与精心叠置的黛瓦檐脚相映成趣,构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结构美。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墙的檐部或窗户顶部用45°角斜角列砖或叠砖的手法配以弧形的瓦檐,营造一种建筑结构美,与大片的空白墙面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围楼的结构,平衡了构图,又给人以简洁而别致的视觉美感 (见图6、图17至图19)。二是将瓦片巧妙地排列砌筑成各种图形,既美观又具排水功能。当地客家工匠将普通的瓦片发挥到极致,在屋面别具匠心地构筑成各种图案造型,既利于屋面排水,又散发一种雅致、古典的乡土气息(见图19)。三是采用红砂岩雕成的内设排水通道的鲤鱼造型构件装饰墙面,既有利建筑排水又美化装饰了建筑外立面。如鲤麻围的外墙设置了多个鲤鱼造型的排水口(见图20)。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湖心坝客家群楼作为粤北山区客家民居建筑之一,特色独具,其建筑用材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都以泥、青砖、鹅卵石、石条、木材等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为造物法则,展现了材质朴素本色的自然美和客家人巧夺天工的匠心与建造工艺;在建筑的形式美和装饰多样化方面,湖心坝客家围楼建筑装饰的丰富多彩与别致造型,极具粤北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景观特色。

粤北客家传统民居——围楼,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载体。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正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消失,湖心坝客家围楼群也不例外。尽管2013年7月湖心坝南塘村被推荐为最美乡村,但目前湖心坝楼群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围楼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维护,正面临着日益衰败消亡的境地。一是由于大部分村民的迁出而导致围楼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时见断垣败壁,颇显荒凉之感;二是一些围楼的部分结构因维护不当损毁坍塌不宜居住,村民在近旁新建了与古围楼群原貌极不和谐的现代建筑。这两种现象都在蚕食破坏着湖心坝围楼群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希望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有识之士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维护,令这一承载粤北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围楼群能世代传承下去,惠及子孙后代。

[1]廖晋雄.始兴围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9.

[2]唐孝祥,赖瑛.民居建筑美的形态分析——读《中国民居建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3):79-80.

[3][日]腾森造信.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M].周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

[4]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41.

[5]常志刚,宋晔浩,冉茂宇.肌理之于建筑[J].建筑学报,2003(10):43-46.

On the Decorative Architectural Beauty of the Hakka Circular Buildings at Hu Xin Ba of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FU Zhi-yi
(College of Art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chool of Art, Guangzhou 510420,Guangdong,China)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Hakka circular buildings at Hu Xin Ba of Jiangwei Town,Wengyuan County,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the choice of their sites and layouts,the ecological designs suitable for the humid weather in the vast area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and the like,the author sums up their unique decorative architectural beauty-the modeling beauty of fire gables,the simple beauty of window lattices,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floors of the courtyard and the roads,the textual beauty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walls,and the structural beauty of the eaves.

Northern Guangdong;Huxinba;Hakka circular buildings;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beauty

G127

A

1007-5348(2015)09-0014-04

2015-07-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粤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地域景观保护研究”(09R-02)

傅志毅(1968-),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客家民居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古语)

猜你喜欢

湖心粤北楼群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山中古楼群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白天鹅
高处
感恩
寻找你的伙伴
人工湖清晨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