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真正取信于民考验决策部门的智慧

2015-07-22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5年2期
关键词:择校热新政考验

并存的叫好声和质疑声印证了就近入学落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各种疑虑的终端指向“公平”二字,能否在教育公平上取信于民,将成为新政的“阿喀琉斯之踵”。

“即使你的孩子上的是一所优质小学,也不一定能够进优质初中,而你的孩子上一所普通小学,却有可能通过名额分配等方式升到某一所优质初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改革预期给“择校热”浇了一桶冰水,就连一直被看作利益寻租“钉子户”的“共建生”也被斩掉。此次新政破旧立新的决心不可说不大,但落地的复杂性首先在于如何公平行事、取信于民。

“谁能告诉我,学校片区到底是怎么划的?”同一小区内的孩子被分入不同学校的状况,让河南郑州的刘女士发出尖锐的疑问。

如何合理划片,考验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智慧。哪怕只是最轻微的一缩一扩,都必须既符合义务教育法公平均衡的法理诉求,又要求解民众利益关切的“最大公约数”。在学校差距较大的城市片区,强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导致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百姓悲喜两重天”的情况已不在少数。

将“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拿到阳光下晒一晒的强烈呼声,似乎一开始就与家长们对新政的期待相伴而行。因为没有了透明、公平的改革底色涂抹,“免试”和“就近”如同在风中飘摇的旌旗,只有鼓与呼,难有落与实。

就近入学起点是均衡,终点是公平。但这条路却并非坦途。

1986年,就近入学第一次在《义务教育法》中现身,此后,就近入学每一次的重申都伴随着行政的铁腕。行政者用强政严法“犁”去“马太效应”在教育地图上种下的苦果,但“立竿见影”背后,教育肌理仍然是参差不平、峰谷并存。待风声一过,“择校热”又卷土重来。

在择校与就近入学漫长的拉锯战中,优质校与薄弱校差距长期存在的现实让家长择校的瘾头难以戒除,生源分布、校际均衡之路在行政治理策马扬鞭之下仍然收效甚微。缓步而行的教育均衡如何跑赢时间?

改革,意味着对既有利益链条的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短暂酝酿,这枚“石子”的涟漪从教育圈扩散到房地产圈。

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容身之所的渴望,向来是国人的两种“刚需”。当两种“刚需”撞到一起,被名校光环加持的学区房价格自然是一路水涨船高。今年新政对“共建”“条子”的围剿更是为“以房择校”加了一把火。如此厝火积薪之下,媒体报道的“购买4.4平方米学区房花费135万元”的荒谬也似乎有了几分合理性。

名校成了调控房价的另一双“看不见的手”,有多少人一夜醒来,房价飙升数倍。从顶层往下看,用“合理划片”去重新规划城市的教育资源版图,能否将优质教育这块“大饼”摊圆摊均匀,既考验行政者的智慧和决心,又需要时间的沉淀。从基层往上看,以房择校无法回避“5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何承载教育公平梦”这样的尖锐诘问。

猜你喜欢

择校热新政考验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研究
眼力大考验
眼力大考验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
考验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