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气”
2015-07-22李德
李德
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优良的教育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教育发展形象,增强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气。
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除认真治理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奢”四风问题,以及党员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外,关键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大气力、做好文章。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不断建立完善以下几项制度。
一是机关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学校制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周期性强,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如果长期不深入基层,必然脱离实际、脱离师生、脱离社会,形成拍脑袋决策、拍文件指挥、拍桌子管理的官僚主义,滋长各种不正之风,贻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机关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特别要定点联系薄弱学校,全面了解学校建设、管理及教育教学情况,倾听师生、家长及社会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管理更加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通过机关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学校,能进一步降低工作重心,提升管理效益,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和谐发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切实的保障。
二是校长下班听课制度。校长不是官员,校长应该是教师中的教师。由于办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协调,工程建设要操心,大量的非教育教学事务要应付,花费了校长们的大部分精力,这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校长的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许多校长习惯于靠行政化、制度化、目标化的方式来管理学校,无形中拉开了与教师、教学的距离。有的校长甚至长期不下班听课,或听课很少,造成了学校领导对教学状况、教师工作和教改动向的相关真实信息了解不多、把握不准,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自然就弱化。因此,校长要走进教师、走进教学、走进课堂,并且要创造条件走上讲台,做好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教改的方向,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育人的模范。
三是教师定期家访制度。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教师和家长应该是最亲密的合作者。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教师家访这一重要的工作被逐渐淡化,沟通内容的问题化带来了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情绪化,沟通形式的现代化导致了教师和家长感情的隔膜化,这是家校矛盾层出不穷的主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安排专门的时间,经常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家访的形式可以多样,但面对面的真诚沟通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建立和谐的学校家庭关系,形成教育工作合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学生成长导师制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更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忠实伙伴。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通过双向选择,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牢固而纯洁的师友关系,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像朋友一样倾听,像家长一样呵护,像头雁一样引领,像伙伴一样鼓励,成为学生最信赖、最亲近的良师益友,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灵上的疙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清除成长中的障碍,做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使他们获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发展。同时,在日益开放的信息时代,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在共同探究中获得共同进步,促进教学相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对于教育工作而言,群众就是每一位学生,是全体家长,是社会各界。只要我们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将教育工作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真心实意为了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既仰望星空、满怀激情,又脚踏实地,扎实做好一点一滴的工作,使教育工作更紧密、更实在地“接地气”,我们的教育工作就能更好地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能不断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的基础就能不断夯实。
(作者单位系红河州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