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理答”的三段剪影

2015-07-22吴冬冬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智慧策略

吴冬冬

[摘 要] “理答”是一门包含着智慧、情感、技巧的教育艺术. 巧妙的理答应当因时因情因景因人而异,但不变的是师生间的心灵相遇、思维激荡和互动共长. 本文通过三段课堂剪影,详细地阐述了“理答”的重要性.

[关键词] 理答;策略;智慧;发展性理答

“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做出的即时反应和处理,是课堂上最让学生学有所获的巅峰环节,是让学生思想和智慧拔节生长的核心所在;理答也最能显出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力与个人底蕴,是一门包含着智慧、情感、技巧的教育艺术. 近来笔者参加了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徜徉其间,心灵不断受到触动,现择取其中关于课堂理答的三段剪影,且当朝花夕拾.

简单真诚的“多谢”

在广州,观摩两位香港老师(一个主讲,一个助教)执教“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整节课都是粤语对话,我虽听不太懂,但是连蒙带猜,也能大致明白. 给我感触深刻的不仅是整节课没有繁复的预设,40多分钟就探索了一个问题:“王大伯用2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充分进行合作学习,两个老师则深入各组引领探索.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在于小组交流环节中,当学生分享探索收获后两位老师那一声声“多谢”.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老师们的课堂理答语比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情境会给予相应的评价,或鼓励或点拨或发展提升等. 而仔细倾听两位香港老师的课堂,他们在学生回答后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声声“多谢”,简单且真诚.

说其简单,是因为很多时候,当学生发表见解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试图带领全体学生同感共振.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有一段话,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当某个事件发生时,我们总是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展现自己认识的深刻. 其实你不说,观众的内心已经做出评判了,而且对此进行的判断远比你一个人的声音来得丰富. ”同样,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念后,许多情况下,无需老师费言,学生们已经了然于心,并且做出评判了. 比如这节课,学生自发的掌声和主动发表对前一个言论的看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倘若教师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必将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挤占学生顿悟的空间. 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地迸发思维火花,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自敛光芒,不与学生“争镜头”,不与学生“抢风头”,把“舞台”留给学生. 只有教师足够地“退”,学生才有“水落石出”的可能. 因此,看似简单的“多谢”,折射出的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适时地站在学生身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理答的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

说其真诚,是因为从“多谢”的背后我们体会到了分享观、平等观. 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探索和发现,真诚地道句“多谢” ,必将激发学生分享的意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多谢”还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和彼此的尊重,无论思考的结果是对还是错,是优还是劣,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多谢”恰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充分肯定.

拨浪前行的妙问

在杭州,听华应龙老师教学“整数背景下平均数的练习”. 华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现实的、真实的统计题材——将全班分成八组,各小组的人数不完全相同,进行计算题比赛,算对一题得30分,然后统计总分. 统计结束后,华老师问:“看了这八组的总分,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一个孩子说:“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总分相同. ”另一个孩子有点难为情地说:“我们组最差. ”华老师呵呵一笑,追问道:“静下心来看,还发现什么问题?”片刻,一个孩子说:“它们除以30都能除得尽. ”受到启发,另一个孩子发现:“第八组算错了,不是380而是390. ”华老师点头说:“ 看这两个人合作得多好,一个说都是30的倍数,另一个就说第八组错了,不是380而是390. 那还能发现什么?”一个学生接着前一个同学的发现说:“每一题都是30分,无论多少题,总分都可以除以30. ”至此,学生的思维始终囿于总分和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但这不是本节课的目标,那应该如何对待呢?华老师没有直接诉诸,转问道:“还有谁能发现问题?没有了?那我们看哪一组完成得最棒. ”这样,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 学生都认为第二组和第四组最棒,华老师顺势而下,反问道:“那第二组和第四组两个并列第一,同意吗?同意就来点掌声. ”大家都鼓掌了. 华老师停了停,意味深长地笑着说:“再看看,还有没有想法?请你看看第二组,再看看第四组,看数看不出什么,看人. ”学生马上发现第二组少了一个人,应该是第二组赢. “为什么第二组赢呢?那其他组会不会也这样杀出一匹黑马?是不是发现人数不等了?那人数不等,看总分对不对?”这样,学生领悟到了“当人数不等时,应该比较平均数才公平”.

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未必会按照我们的预设进行. 比如这节课要讲平均数,学生在计算总分时出现了计算错误,由此引发了注意焦点集中到“总分和每题得分关系”上. 华老师充分尊重这样的“枝蔓”,并充分利用. 可以看到,在他的鼓励下,学生对总数和每份数的关系越辨越清. “枝蔓”过后,当华老师转问:“那我们看哪一组完成得最棒?” 起初,学生一致认同第二组和第四组,因为他们总分最高,所以并列第一. 很显然,孩子直觉地根据总分来判断,没有把握整体数据而进行综合地思考. 于是,华老师智慧地通过一系列发展性理答——转问、反问、追问、探问,自然的、流淌着的与学生产生互动,引领学生思维拨浪前行,从中发现当人数不等时,只看总分是不行的. 在恍然大悟中,学生不仅深切地体会到了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也充分感受到了思维深刻性和系统性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情智的丰富相得益彰.

学习的窗里窗外

也是在杭州,听吴正宪老师教学“商不变的规律”. 课堂上,吴老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举例验证,尝试分析具体的除法算式中商不变的规律,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引导概括. “这样的除法算式,同学写,老师写,专家写,书上写,写也写不完,怎么办呢?请大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集体汇报. ”

集体交流时,吴老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 第一个学生写了很多这样的算式,知道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于是添上省略号,没能对商不变规律进行任何概括. 第二个学生写的是被除数乘10,除数乘10,商不变. 第三个学生写的是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除数也乘几或除以几,商不变. 第四位学生写的是“被除数÷□,除数÷□,商不变”. 这四种概括方式的层次很明显,一般教学中,我们也许会问:你更欣赏哪一种?可是吴老师的教学智慧令人折服,她并没有组织学生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回看这四种概括方式,“对于这两组算式的规律,第一种已经感受到了,但还在窗外;第二个学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但他的发现‘只能管一组算式;第三位同学的发现‘能管所有的算式,因此他不仅打开了窗而且进去了;而第四个同学已经开始用符号表达了,他只用了一个‘□就把所有的算式都包括了. ”这样,四个独立的观点连成了一个整体,学生感受到了变化、递进,进而能促成对思维这一过程本身的感悟. 吴老师告诉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打开一扇窗还要进去,然后要全面点看问题,系统地思考问题. ”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往往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直觉的、零散的,其整体性、概括性、抽象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所以,我们既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也不能让学生止步于原有水平. 从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方法性,从直觉经验提炼出逻辑性,以小见大,以管窥豹,不仅基于当下的学习,更着眼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理答,不再局限于数学,而是跳出了数学而俯瞰学习,其立意之高,足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大师的境界.

不同的教者,不同的理答,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课堂生命之态,如果说香港老师的“多谢”是一种退隐的无为境界,那么,华应龙老师的妙问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乳交融,吴正宪老师的“窗里窗外”是对学生精神上位的引领润泽. 当然,理答的种类和方法绝不止这三种,巧妙的理答应当因时因情因景因人而异,但不变的是师生间的心灵相遇、思维激荡和互动共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慧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