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架构、运作模式与优化机制
——对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系统分析
2015-07-22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胡洪彬(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浙江杭州 311231;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上海 200433)
逻辑架构、运作模式与优化机制
——对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系统分析
胡洪彬1,2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摘要〕资源是公共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根基。在系统论的宏观视域中,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体系构成复杂且内涵丰富,是一个囊括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等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公共图书馆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消耗自身资源的历史过程,要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就必须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强化相关制度的建构,不断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实现优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系统优化
1 引言
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资源原本是指自然状态下具有价值的各类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后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化和多元化,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生态学分析方法的引入,有关资源的分析也开始走向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力资源、工业资源,管理学领域中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域中,则形成了权力资源、执政资源、关系资源等相关概念,成为分析现代组织机构运行的一个重要视角。[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运行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是否完善,其具体运作过程能否实现科学化,直接构成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公共图书馆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所需的各类资源的逻辑构成,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进程中资源体系的具体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资源体系优化的系统路径。
2 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逻辑架构
从系统论的视野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体系是公共图书馆内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诸多资源的有机整体。根据这些资源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运行性和保障性资源三大层面,其通过协同配合推动着公共图书馆实现正常运转与发展。
2.1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第一层次:基础性资源
基础性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社会服务所需的基本资源,主要可分为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和社会根基资源等。其中历史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而来的观念、物品及其影响力的总和,是公共图书馆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凝聚而来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历史上,公共图书馆的雏形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商代所建的文献资料典藏机构,此后历代加以沿袭,至20世纪初,真正具有现代性质的公共图书馆开始诞生,1902年浙江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开始对外开放,1903年湖北武昌建立了文华公书林,1904年湖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相继建立,随后我国江苏、山东、陕西、浙江、河北等省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至1914年全国共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2]这些公共图书馆为广泛开启民智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得以建立,公共图书馆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根据文化部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191万册次。[3]公共图书馆在历史进程中不仅通过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而且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中也积累了丰富历史资源,为其实现科学发展,提升服务实效提供了坚实根基。
理论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进行文化服务的理念支撑和重要根基。基于系统论的视野,这些理论资源可划分为三个领域:(1)组织管理理论。其可资利用的资源既包括了泰罗(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韦伯(Max Weber)的科层制理论等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也包括了西蒙(Herbert A. Simon)的决策理论、卡斯特(Fremont E. Kast)等为代表的权变理论等现代组织理论,这些理论作为资源主要解决的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组织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问题。(2)核心价值理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对此美国图书馆协会曾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我国《图书馆服务宣言》也曾做出相关论述,这方面的理论资源主要解决的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3)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必然牵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相关理论,典型的如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等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其主要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过程提供理论支撑。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公共图书馆理论资源的整体。
社会基础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可以调动的社会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资源必然是与其紧密关联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构成的。从社会群体资源视角看,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以社会大众为主,并且超出社会阶层的局限。作为国家内部的公民成员,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其参与社会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因此任何社会成员,只要其作为普通读者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和发展中,其就构成公共图书馆潜在或现实的重要社会资源。从社会组织资源的视角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其同样也必然与其他各类社会机构和组织实体发生关联,如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这些机构或作为管理者、协作者等角色与公共图书馆产生社会交往,并构成其发展的社会支撑,为公共图书馆赢得社会声誉和提升影响力带来推进作用。
2.2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第二层次:运行性资源
运行性资源是为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和动力的各类要素,在系统论的视域中,这类资源可划分为政治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三类,这些资源直接构成了公共图书馆实际运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的依靠力量。其中政治资源主要可概括为权力与权利资源两个层面,是公共图书馆确定自身权限的可支配因素。权力简言之即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而权利则是社会主体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得到的价值回报。[4]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组织类似,天然享有着对自身进行管理和运营的权力,这些资源包括决策规划、命令发布、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等诸方面。而公共图书馆的权利资源体系则牵扯到广泛的社会系统之内,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具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此已有专门确认。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则具有按照自身属性进行文化服务和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利用这些权利,公共图书馆可以为推进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物质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在经济、物资等方面的来源。公共图书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其必然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加以保障。公共图书馆的物质资源主要源于政府但又不囿于政府。作为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机构,公共图书馆的经济资源主要还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政府财政投入本身是政府集中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其根本是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之延伸显然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之内。[5]但同时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又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公益性,这种特性为其接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提供了可能性。各类企业机构、非营利公益机构乃至社会个人均可成为公共图书馆的经济和物质资源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源的获得为公共图书馆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文化资源则是构成公共图书馆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文化服务机构,其文化资源应包括多层次的内涵。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既构成了各级政府机构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公共图书馆存在和运行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次,公共图书馆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积累是其文化资源的重要主体。不同的公共图书馆有不同发展环境和文化载体,这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资源直接承担着公共图书馆实践运作的任务,是其实现发展的重要根基。最后,国外先进文化是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的有益补充。尽管中外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存在一定的现实差异,但西方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积极加以引进并结合国情和公共图书馆自身实践加以转化,可以构成其文化资源的有益补充。
2.3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第三层次:保障性资源
保障性资源是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进行保障的各类要素,其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其中组织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依托载体,是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保障。这种组织资源既包括了从国家级、省市级、县级、乡镇级乃至村级和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纵向组织互动和管理体系,也包括同级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组织关联以及公共图书馆内部的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重组织资源间的联动,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得以有效保障。制度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获得现行体制支撑的要素,与组织资源一致,其也涵盖了多个层面,从国家制度体系宏观方面看,主要是包括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领域内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其构成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整体制度环境。从公共图书馆自身微观视角看,则体现为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内部管理的具体制度体系,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条例、服务条例等,这些制度资源不仅构成了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而且也能够为其实现其他层次的资源整合提供辅助。人才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发展的智力保障。面对当前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社会环境,公共图书馆能否坚持自身定位,不断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和提升文化层次做出贡献,关键还是需要有充足的高质量人才资源。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已有5万余人,其中很多均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业人员,而且随着一大批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才俊的加入,凭借其年富力强的优势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必将能够在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运作模式
从系统论的视域看,公共图书馆三个层次的资源体系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依赖于其内部资源供给的持续化和科学化。因此,要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过程,就必须对其资源系统的运作模式做出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关系统的思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指的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都曾对其做出过论述,德谟克利特的名著《宇宙大系统》可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利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系统分析的哲学思考也由来已久,如老子的《道德经》中就蕴含着朴素的系统论观点。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量子论和相对论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科学的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方法才真正得以建立。1937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进一步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系统论学科的重要代表作。
系统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其影响也逐渐扩大,并逐步被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所吸收和借鉴。20世纪中叶,政治科学领域的系统分析开始诞生。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Almond Gabrial) 和伊斯顿(David Easton)是其突出代表。作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阿尔蒙德对传统的政治学术语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政治系统、政治功能、组织角色等新的政治学分析概念,他认为人类的政治行为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的演化系统,其要素包括如选民、利益集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多方面。政治系统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持续发生相互作用,本身具有适应性、开放性等多重特性。在阿尔蒙德看来,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就是政治系统本身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能力。政治系统的能力结构发生改变,政治系统也将发生变迁 。[6]通过《公民文化》、《发展中地区的政治》等一系列著作,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理论为现代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而伊斯顿则直接提出了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其于20世纪50-60年代发表的《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政治分析的结构》和《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被公认为是政治系统分析的三部重要著作。伊斯顿反对以往的社会政治分析单纯注重制度和权力的片面化倾向,认为其忽略了政治是人类互动行为的结果,忽略了人的动机、人格和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行为资料。他主张重新建构社会政治研究的价值结构,并把政治系统定义成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政治系统由政治团体、体制和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其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同时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的功能。系统和环境形成互动的联系,系统的持续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等过程加以实现。在其看来,政治系统一旦出现运行失效,或者不能使决策输出为社会所认可,政治系统就将面临不稳定性的危机。[7]
阿尔蒙德和伊斯顿等政治学家对系统科学应用的拓展,推进了系统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其输入——输出系统分析模式,不仅适用于对国际社会和国家内部各层次政治机构的现实分析,对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行为主义分析同样具有适用价值。在系统分析视域中,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则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体系就必须实现正常运转,即在公共图书馆系统运行资源的输入、消耗和输出等层面做到循环更新和持续化。唯此公共图书馆才能确保自身活动的正常展开。由此可见,将系统分析理论引入到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研究,并将其置于社会——政治的大环境背景下进行分析,对进一步了解公共图书馆这类文化机构的管理和运作是有积极价值的,对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也有其推进意义。鉴于上文所言,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级政府设立的文化服务机构,其资源供给主要来自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同时也受到社会机构和社会个体的补充投入,而其服务对象则主要是作为读者的社会公众,这也是其资源消耗的重要目标。由此,基于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可以将其运作过程总结如下,见图1。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资源系统的运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模式:
图1 系统视域中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运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其中政府相关机构作为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供给者出现。在该系统运作模式中,包括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资源系统的资源供给,公共图书馆资源系统通过能量消耗向读者进行文化服务输出以及读者的相关信息反馈等部分组成。公共图书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源供给作为根本前提,缺乏资源供给,公共图书馆的任何社会行为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而作为各级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各级政府的公共投入是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来源的主导方面。政府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向公共图书馆注入资源,为确保其良性运转提供坚实支撑和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基于自身特性,通过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和持续消耗等过程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输出,以达到满足读者多元文化需求的目标。与此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途径将自身诉求直接反馈到公共图书馆资源库,或者通过向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机构进行间接反馈,改善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供给模式,以确保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合理消耗和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切实提升。
第二种模式:社会补充供给模式。公共图书馆以政府为主导资源来源,但同时也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这部分资源构成了其资源库的有益补充。公共图书馆获取社会捐赠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公共图书馆在创建初期都受到过社会各界的捐资和捐物,如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诞生的古越藏书楼便由绍兴士绅徐树兰捐资创建,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捐赠依然是其拓展自身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捐赠为促进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在这一模式中,社会机构和社会个体通过资源输入,公共图书馆则将社会各界的奉献和爱心,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输出的方式进一步向社会各界进行传递。其间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形式向社会各界捐赠主体进行信息反馈,以确保捐赠主体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的实现,读者也可以向公共图书馆资源库进行信息反馈以求改善服务模式,从而在此过程中构成双重反馈系统,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提供辅助。
第三种模式:公共图书馆自生模式。如上所言,系统视域中的资源是多重的,除了一些资源如运行性资源体系中经济资源、政治资源,以及保障性资源体系中的宏观制度资源等需要外在供给之外,基础性资源体系中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以及运行性资源体系中文化资源等,公共图书馆自身的研发机构也可以实现自生。公共图书馆不应仅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同时也应是理论机构和智囊机构,其有先天从事理论分析和文化传承的优势和条件。[8]因此在此系统中,公共图书馆的研发机构应成为自身资源供给的必要一极。研发部门按照本馆的内在特色、历史发展以及读者要求等因素进行资源创新,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层次、文化内涵和服务形式,而作为图书馆公共服务末端的读者也可以将自身要求反馈给资源库,或者向公共图书馆研发部门直接进行信息反馈,以达到公共图书馆整体办馆层次的提升和公共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此外,作为公共图书馆资源供给的多重主体间其也应存在一定关联性,其中作为公共图书馆资源供给主体的政府机构与社会捐赠主体之间显然是功能互补和递进的关系,而公共图书馆研发部门与政府机构和社会捐赠主体之间则应存在信息互动的紧密关联。这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对于确保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下文将对此做出相关分析。
4 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优化机制
从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模式可见,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供给、消耗以及信息反馈乃一系列紧密衔接的内在链条构成。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就必须着力优化自身系统内的各层次关系,以确保其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合理消耗。基于系统分析视域,笔者认为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和公共图书馆应着眼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做好相关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工作。
4.1从宏观层面上看,应完善各级政府机构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撑机制和公共图书馆对外传播机制,为公共图书馆资源累积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政府的资源供给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机构有责任通过机关支撑机制的完善,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奠定根基。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与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9]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在实践中应积极在完善宏观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公共图书馆领域各种行业规则的建立,为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本身也应把积极践行法治放在首位,确保公共图书馆在法治框架内获得良好的发展权益。另一方面要不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赋予和维护公共图书馆应有的权力和权利资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的权力和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直接关涉其服务品质的提升状况,要确保其得以切实实现,政府机构必须明确自身职责在于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引导而非行政干预,并积极促进自身职能转变,赋予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自主权,使其能够自主地开展公共活动。政府还应推进信息公开,按照相关法规保护公共图书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同时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要扩大自身影响力,拓展在社会领域内各类资源的来源渠道,也必须通过机制建构,不断强化对外传播的广度和力度。尤其是面对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氛围,公共图书馆要改变自身被动的局面,就必须积极创新宣传模式,对此其可积极通过与本地影视传媒、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积极建立合作机制等途径进行广而告之,以提升自我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通过成功的项目和案例进行推广,让社会各界意识到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及其公共文化视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着力改善和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和品质,使其真正为广大读者所感知、认同和接受,并达到凝聚社会资源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
4.2从中观层面上看,应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外联机制和反馈机制建设,为其各类资源的获取和有效使用奠定根基
任何社会机构和组织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进程都必然与其他社会主体产生紧密的联系,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公共图书馆唯有努力加强对外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才能在强化多元参与主体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确保自身资源的有效累积和科学应用。为此必须按照资源流动的趋势把建构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及读者间的联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上。
其一,在外联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要密切公共图书馆与作为资源供给主体的政府机构和作为资源补充主体的社会捐赠者之间的关联性,公共图书馆要接收各种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提升自身的资源获取概率,最重要手段就是强化自身能动性,积极建构对外交流和沟通机制,实现与其他机构的广泛合作。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在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效率等方面要积极同政府做出沟通,明确表述自身合理诉求,确保主体性在得到发挥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与政府信息交互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也应积极做好同社会捐赠机构和捐赠者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建设。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制度规范对接受捐赠物的范围、要求、种类做出明确界定和公布,并努力拓展潜在捐赠主体的范围面,而对已捐赠机构和个体则应积极强化信息互动,确保其监督和咨询权,为拓展公共图书馆资源补充范围扩宽渠道。
其二,在公共图书馆信息反馈机制建设方面,则应做好如下几方面:(1)明确多元反馈主体。传统观念中论及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反馈,大都将目标单独指向于作为服务对象的读者,而从其资源来源和服务输出的宏观视野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反馈主体显然是多方面的,读者、政府和社会捐赠者均应是其信息反馈的主体,唯有摸清各参与主体的具体情况,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坚实的根基。(2) 建构多元信息反馈方式。已有的留言式反馈、问卷式反馈、访谈式反馈和投票式反馈应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媒体反馈途径也应参与其中,公共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信息反馈途径,其根本目标就是在提升各参与主体积极性的基础性上实现自身服务模式互动化和透明化。(3) 确保反馈结果的科学分析与合理应用。信息反馈的根本目标在于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在信息反馈的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构做好分析和应用工作,以摸清政府机构、社会捐赠主体和读者等的现实需求和基本情况,充分考虑其合理建议和意见,并及时调整未来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切实提高。
4.3从微观层面上看,应积极强化公共图书馆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评估机制的建设,为自身资源的获取和有效使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才因素是具有绝对性的因素,公共图书馆的研发部门能否实现自身理论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再生和累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必须把培养一支既有坚实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具体业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推进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专业化。公共图书馆应积极结合自身的资源开发状况和实际发展定位,制定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标准,并积极通过专场招聘、网络招聘等渠道吸收高素质人才投身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人才专业背景上,不拘泥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应广泛吸收具有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以形成一支专业化、多元化且具有资源开发潜能的强大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周期性的业务培训机制,提升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业务素养。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性和公共性特征,使其对内部人才的知识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大对内部成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网络培训、集中授课、专题讲座、交流实践等方式,拓宽其知识领域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为促进资源系统的科学发展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建立内部资源供给和使用状况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最早在经济管理领域被广泛采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引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领域,并逐渐完成了对图书馆绩效测度和相关指标体系的建构,为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10]在公共图书馆资源累积和使用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和建构相关的绩效评估机制,从中对公共图书馆的多重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状况、使用方法及消耗限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地界定,以促其资源利用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状况评估机制的建构应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标准:(1)在评估标准上,应以资源的科学和有效利用为核心,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指标,对其资源的流向和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是否追加资源供给的重要依据。(2)在评估方法上,应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实际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从资源的获取状况、转化效益和读者反馈评价与影响力等方面分别作出评估,从而在整体上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状况作出衡量。(3)在评估手段上,应坚持公共图书馆自身评估的同时,适时地引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以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由此最终带来公共图书馆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科学化。
5 结语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在传达公共政策、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加以支撑,积极提升其各层次资源的拥有量,可以为公共图书馆赢得声望和支持度提供保证,进而为其提供更为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根基。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资源的存量构成了其能拓展受众面和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当前唯有立足于系统分析的宏观视域,通过相关机制的完善,多层次多途径地提升其资源存量,并由此带来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公共图书馆才能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稿时间:2014年5月)
参考文献:
1.张宽政.资源概念探析.学习论坛,2005(11):32-34
2.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珏.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8.14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席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36-40
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
7. Almond,G.A.,Co leman,J.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 ping Area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1960.3
8.郭欣萍.公共图书馆功能再定位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29-32
9.(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12
10.冯琳.美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图书馆建设,2012(3):22-26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胡洪彬(1981-),男,浙江临安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研究。
Logic Structure, Operation Mode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Systems Analysis of Public Library Resources System
Hu Hongbin1,2
(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 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 Fudan University )
〔Abstract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public libraries to provid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ociology, the resource system of the public library are complex and rich in content,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 include basic resources, oper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ces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s also continuously devoured their resources. We should enhance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public library and cultural services that must be based on three levels of the macro view, 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 respectively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promot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librariesResource systemSystem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