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2015-07-22游暐之
游暐之
车英,一个简单而特别的名字。“英”让我想起嵇康《琴赋》中的两句:“英声发越,采采粲粲。”意思就是美好的声音传扬四方。古语中“英声”有两解,一是形容声音悠扬悦耳;二是形容某人声誉好。作为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优美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而与他美好的声音如影随形的,则是一个歌剧表演艺术家令人钦佩的声誉。
荣誉相伴
这天是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几天前,辽宁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雪原》刚刚斩获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及数项大奖。从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歌剧院工作至今。凡是车英参与演出的歌剧,几乎都有各种荣誉相伴。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的最后一年,辽宁歌剧院就已经瞄上了车英这棵出色的苗子,当时歌剧院准备排演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剧院领导几乎隔几天就要到音乐学院,询问车英何时能正式报到。歌剧《风流寡妇》中的达尼洛是车英歌剧生涯的第一个角色。
从《风流寡妇》中的达尼洛到《潘金莲》中的武松、《桃花湾》中的梁厚民,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时代性格迥异的人物,为车英逐步积累了越来越丰厚的舞台创作经验。1990年,辽宁歌剧院创排大型歌剧《归去来》,车英在剧中饰演后羿的随从,年轻猎手蓬蒙。这是一个性格多面的人物,车英通过声音和表演将人物的英勇神武而又阴险狡诈的两面性表现出来。蓬蒙一角,让车英在当年湖南株洲举办的全国歌剧观摩调演中荣获优秀演员奖;不久,又凭借此角获得文华表演大奖,在人才济济的众多歌剧名家中,车英获得了最多的选票。对车英而言,《归去来》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部歌剧坚定了我在歌剧道路上走下去的自信!”
车英微信的签名是“渥巴锡汗”。这是大型原创歌剧《苍原》中主人公的名字。歌剧《苍原》是一部对于辽宁歌剧院和车英本人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渥巴锡汗这个名字从没有远离车英。回忆起当年塑造这个人物的点点滴滴,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渥巴锡汗是一位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为了摆脱在异国他乡遭受欺凌的惨境,他带领部落17万人历尽艰辛东归祖国。在每一幕不同的场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中,车英通过声音及表演塑造人物,将渥巴锡汗作为万众首领的独特风范和胸怀天下苍生、悲天悯人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尾声部分,天幕上流淌着鲜血,漫漫归途上是为了返乡倒下的亲人,家乡触目可及,此时的车英深深入戏,他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地演唱:“长眠在东归路上的父老乡亲……让你们的灵魂,随着晨雾的氤氲,随着你们的妻儿父兄,我们一路同行……前边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
歌剧《苍原》先后荣获文华大奖,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并赴港澳台地区及全国17个省市巡演100多场。1999年《苍原》被收入文化部出版的《中国舞台影视精品选系列光盘》,成为建国50年来推出的9部经典歌剧之一。2003年,《苍原》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而车英也再次捧得文华表演大奖,不久又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歌剧《雪原》中四个主要角色,车英的年纪是最大的。然而,在台上无论是歌唱还是表演,车英都是最富有激情也最投入的。登上舞台就兴奋,对于舞台,车英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舞台生涯最早开始于“幼儿园”。
难忘师恩
出生在工人家庭的车英,自幼酷爱唱歌。打从记事起,家里面一台老式的留声机,就是他的歌唱老师。革命歌曲、样板戏,只要小塑料唱片中有的,就没有车英不会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车英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所有大型的演出和活动都少不了车英的参与,独唱、主持、表演样样精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连的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车英家门口有个实验剧场,不论什么演出,车英都会想办法去看。读中学的时候,作为文体委员的车英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文艺汇演。但是到了中学后期,车英突然退出校文艺宣传队,这让老师大惑不解,家访之后才知道,因为父母是双职工,家里还有两个弟弟需要照顾,车英每日放学后要赶回家为两个弟弟烧饭。中学毕业之后,车英到大连市庄河县塔岭公社插队。知青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天辛苦劳作之后,车英都要跑到旷野中放声高歌,每当歌唱的时候,所有的疲惫便一扫而光。车英的爱好和特长很快又让他成为公社文艺宣传队的主力。
插队最后一年,车英回到城里,在大连第二机床厂做临时装卸工,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中山体育文化馆,大连工人文化宫……这些大连最主要的业余文化活动场所都活跃着车英的身影。在此期间,车英结识了他的声乐启蒙老师,大连歌舞团的钟淑芬。车英说:“那时候在大连。能够拜钟老师为师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钟老师听了车英的演唱,认为他非常有灵性,音乐感觉好,表现力强,是非常好的男中音。在跟随钟老师学习之前,车英并不清楚自己的声种,不管什么歌,只要好听就唱,有时候唱不上去还要唱。在钟老师的悉心指点下,车英在演唱方法和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年之后,车英正式回城,成为大连第二机床厂的一名车工,并且参加了大连工人文工团。钟淑芬老师一直义务教车英学声乐,分文不取,车英说,我们做学生的有时候实在觉得过意不去,就跑到小卖店买两听几块钱的罐头送给老师,老师都会不高兴,甚至退给我们。老师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成名后,车英也教过很多学生,他像钟老师一样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
1981年,大连市举办首届青年歌手大赛,车英获得一等奖,之后代表大连市参加首届辽宁省业余歌手大赛,同样荣获一等奖。就在这场比赛中。车英遇到了恩师胡静华。胡静华教授是沈阳音乐学院权威的专家。胡老师在比赛后找到车英以及另外三位获奖歌手,问他们是否愿意去大学念书。事实上,比赛结束之后,车英已经被辽宁歌舞团,芭蕾舞团等几个大的专业院团看中,都想把他挖走。对于这个情况,胡老师非常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你这么好的条件,如果能继续念书深造,把基础打牢,将来会走德更远,如果现在就去团里工作,只能是灵光一现,很快就会被新人所取代。”
在胡老师的劝说下,车英决定报考沈阳音乐学院。但因为是“文革”时读的中学,文化课底子薄,如今重新拾起,会觉得非常困难。胡老师让他先安心复习,困难想办法解决。但是车英不知道,最困难的并不是功课,而是胡老师准备招收他们的时候,当年计划录取的学生名额已满。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要想再增加招生名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胡老师爱才心切,他实在不愿意放弃车英这样的人才,于是开始频繁地去省委宣传部、省教委争取名额。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争取到了四个名额。当时高考统考已经结束,学校专门为车英等四人举办了考试,并且在科目上也为他们开了绿灯,文化课只考语文、政治,其他都是专业课。就这样,车英等四人被沈阳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大学录取通知书拿到手了,车英的父亲却坚决反对儿子读书:“你都24岁的人了,和你一样大的人都当爹了,你还去读啥书,那么多院团要你,随便进哪一个都是发工资的,读书不挣钱还要花钱。”车英兄弟三个,他是长子,父母熬到他能挣钱养家的时候,他又要去读书。车英说,父亲的心情他能理解。然而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未来艺术生涯的憧憬,又让车英不愿意接受父亲的阻拦。最终是母亲的劝解才让父亲点了头:“老车啊,儿子这么辛辛苦苦地考上了大学,咱得支持他去读啊。咱们老车家几辈子才出这么一个大学生,不能给孩子耽误了啊!”
感恩之心
大学四年,用车英自己的话讲,就是扒了一层皮。考上大学的时候车英已经24周岁了,与他同班的同学都比他小。而且很多都是音乐学院附中直升上来的,基础也好,别人一堂课就掌握的东西,车英往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每天过着宿舍、琴房、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刻苦的付出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
1985年,车英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歌剧院成为一名职业歌剧演员。车英的艺德为人称道。对待每一场演出、每一个角色,车英都悉心领悟、潜心琢磨。有时为了一段咏叹调,为了一个场景的表演,他会吃不好,睡不着。即使躺在床上,脑子里还是反反复复着那段旋律、那场戏,最终和梦连在一起,早晨醒来,都不知道一晚上到底有没有睡觉。去外地演出,车英除了宾馆就是舞台,拒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歌剧《苍原》赴香港,澳门、台湾演出,很多演职人员都会利用白天的时间逛街购物或游览名胜古迹,车英却哪儿也不去,所以,在这三地期间。除了机场、酒店、剧场,其他地方都不认识。他说:“这样做没别的,就两点,一是为戏负责。二是为自己负责。”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歌剧如今不是个能挣钱的行当,当年就更加清苦。80年代中后期,车英月工资只有70多块钱。那个年代,歌厅、酒吧盛行,专业院团的很多演员都跑到这些地方“炒更”,车英又是个名演员,想要叫他去唱歌的歌厅、酒吧很多,而且开出的条件也相当诱人:“你来我这里,你就唱两首歌,我给别人50,给你80行吗?”80块钱。比车英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可是车英不为所动。他说:“有人说我一根筋,在哪儿唱不是唱?可我觉得,在酒吧、歌厅唱那就是一种娱乐,而我在舞台唱那就是艺术。我学艺术这么多年,不能为了一点钱就把艺术糟蹋了。”
诱惑不止歌厅酒吧,就在车英日益声名鹊起的时候,大连、广州、北京的很多院校、国家院团都要调车英去。无论从经济还是各种待遇来看,都远比继续留在辽宁歌剧院要强得多。而且因为工资低,待遇差,辽宁歌剧院人才流失很严重。车英也有过动摇,1995年的时候,车英决心要走,请调报告打上去,文化厅领导亲自挽留,最终车英还是留下来了。他说:“人要饮水思源吧,说实话,我也觉得很苦,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是我毕竟是辽宁培养出来的,人得有感恩之心,所以还是留下了。”
“首领”之路
也许冥冥之中是一种预示,饰演了首领渥巴锡汗之后的两年,1997年,车英被任命为辽宁歌剧院副院长,5年之后,车英走上了辽宁歌剧院的“首领”之路。
做艺术家和做剧院的领导。您更喜欢哪一个?抛出这个问题。车英笑了:“当然是艺术家,做剧院领导的压力太大了!”话是这样说,但是真的担起这副担子的时候,车英就像对待每一个舞台形象忘我而投入。
并非优秀的艺术家,就可以成为好领导,但是车英这个院长,却赢得了剧院上下的信任。一院之长的车英,在员工们看来依然是那个朴实的、被誉为“工人歌手”的老车。走马上任那天。车英朴实而真挚的话语也让员工们记忆犹新:“我当院长,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按理说我早就可以离开歌剧院,我拿着那些获奖证书到哪里的待遇都比这里好,为什么没走,因为我觉得人得讲良心,辽宁歌剧院培养了我,在座的合唱、乐队、舞美队都是做绿叶,一直扶着我这个红花,我从心里感恩大家。现在让我当院长,我会担负起这个责任,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咱们的剧院搞好!”
车英总说:“我有再大的能耐只是一个人。孤家寡人没有办法做好歌剧院的事业!”辽宁歌剧院领导班子是以车英为首的五大金刚,年龄结构由50、60、70后组成。副院长朱新宇告诉我:“车院长常说要把眼光放远,剧院不是我一个人的,我总有退休的一天,我退休的时候,歌剧院还要继续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有了现在工作的经验和积累,到时候你们这些年轻人就可以顺利接班。”朱新宇感慨:“如果不是车院长的战略眼光,论资排辈的话,真轮不到我们这些年轻人走上剧院领导的岗位。”
车英是艺术家,因此他明白要让艺术家们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和创新中,就一定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所谓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刚接手歌剧院的时候,全院在职员工238人,每人每年只有1万块钱的经费,这些钱包括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所有刚性支出。因为条件确实太艰苦,很多演员都想离开。车英说:“那时候我就只有一个想法,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的待遇,让大家的腰包逐渐鼓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辽宁歌剧院逐渐走出了困境。经费比较充足了,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车英又开始重点抓人才培养和人才的梯队建设。他说:“人才是剧院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梯队搞好,老的退了就有年轻的、优秀的人才顶上,才是发展的良性循环。”歌剧院每年都会选派业务骨干去北京、上海等地学习,也会给这些优秀演员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积累经验。
车英上任后,将过去老旧的乐器、灯光音响等都逐步更换重新置办。车英说:“我就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等我退休那天,给下一任留副好家当!”
剧目是剧院生存的根本。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车英深知剧目积累的重要。从轻歌剧《远方的胡杨》、《红海滩》再到歌剧《雪原》,是辽宁歌剧院近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原创歌剧,车英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喜欢并接受!辽宁歌剧院的创作一直以史诗性和关东品格著称。车英上任之初,恰逢剧院新老交替,很多老演员退休,新来的年轻演员马上接演内涵厚重的作品似乎还无法胜任。此时,剧院已经十几年没有原创作品了。车英决定根据剧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于是轻歌剧《远方的胡杨》、《红海滩》先后诞生。两部作品从创作到演出全部都是剧院自身的力量。歌剧《雪原》是继两部轻歌剧的热身之后,辽宁歌剧院再度回归历史厚重题材,为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献礼。
从《雪原》排练开始,车英的嗓子就没好过。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个剧院的当家人。所有和《雪原》有关的大小事宜他都要考虑,整宿不睡觉是常有的事。《雪原》的排练需要有一个大排练厅,歌剧院没有。如果租场地,一天最少一万块钱,根本租不起。最终,一个用建筑工地工棚的苫布搭起的大棚成了《雪原》的排练厅。
这个高4米,宽18米,长25米,占地共700平方米的大棚,在排练最紧张的三伏天,太阳一晒就透了,棚里安装的六个空调全部打开,依然是闷热难耐。导演曹其敬始终都是一手拿毛巾一手拿话筒指导排戏。曹导曾经做对一副:“上联——《苍原》卖汽车,下联——《雪原》搭大棚,横批——辽歌精神。”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观摩该剧之后,硬是从明年的演出日程中专门挤出两场,邀请《雪原》作为国家大剧院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歌剧展演剧目演出。
在歌剧《雪原》准备赴武汉歌剧节前夕,有一场大的商演想请辽宁歌剧院来做,且价格不菲,但硬让车英推掉了。采访时我特意问了这件事,车英说:“这个消息我们知道的时候,全部人马都准备去歌剧节了,而这场商演的时间是在歌剧节一结束就要演出,根本来不及认真准备和策划,更不要说排练。我觉得,即便是商演,也不能马虎对待。人家觉得你是个省级院团,看得起你,才把这样的演出交给你,如果做不好,砸的是辽宁歌剧院的牌子,所以,我宁愿不挣这个钱,也不能毁了歌剧院的声誉!”
据说有人把车英的八字拿给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看过之后说:“这个人是为名誉而活的,假使左边摆着100万元,右边摆着一本荣誉证书,二者只能选其一,此人必定选择荣誉证书。”当我把这个传说讲给车英的时候,他爽朗地笑了:“这人说的还真有点准,我确实是把声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同的是,当车英成为辽宁歌剧院院长之后,他的荣誉便与剧院的荣誉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