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壮锦》解读壮族歌舞的文化精神

2015-07-22何娟娟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541004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壮锦壮族歌剧

何娟娟 蒋 波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541004)

从《壮锦》解读壮族歌舞的文化精神

何娟娟 蒋 波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541004)

大型歌剧《壮锦》是古代传说、民族历史的现代阐释,在《壮锦》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化的显示,而是通过精彩的节目表演,折射出民族生活条件、民族性格、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等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壮民族精神的“歌剧史诗”。

《壮锦》;壮族歌舞;文化符号;民族精神

本文作为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舞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且作为科研项目《壮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的结题论文。批准号:桂教科研,【2011】22号。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

《壮锦》是广西有史以来第一部壮族大型原创歌剧,其演出单位为广西省百色市右江民族歌舞团,由广西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调研员张仁胜担任总导演,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傅磬作曲,广西文联副主席常剑钧和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胡红一担任编剧。该剧于2008年12月12日首演 ,先后获得广西第七届戏剧展演 “桂花金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剧目奖” 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众多奖项。该歌剧以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为题材,故事以壮锦为线索围绕其展开,采用唱歌和舞蹈的形式记述了壮族的文化史和心灵史,表达出壮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不屈牺牲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浸透出了壮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壮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壮锦》简介

在歌剧《壮锦》的新闻发布会上,广西省文联主席潘琦称《壮锦》拥有五个“广西第一”,弥补了之前广西没有原生态壮族歌剧的空缺。他说:“《壮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广西歌剧,它至少拥有五个‘广西第一’。第一次大手笔打造的歌剧,斥资500万元,在广西民族歌剧史上前无古人;第一次把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全部搬上了舞台;第一次还没有正式演出即得到央视的持续报导;第一次由一个贫困地区全资打造;第一次由广西本土组团攻下,是能够打得响、拿大奖的典范。”

该剧由右江民族歌舞团演出 ,采用浪漫和夸张的手法去演绎母子四人追寻壮锦和最后失而复得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一幅壮锦》中寄寓了先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良好的祝愿,而其中的“寻找”历程,有着非常强烈的隐喻色彩。这部歌剧采用神话歌剧的形式,通过《锦》《江》《琴》《火》《羽》《歌》六幕的演绎来讲述壮族的文化史和心灵史,巧妙的以一幅壮锦为线索来贯穿整剧,将壮族的神话故事串联起来。歌剧中所涉及到的壮族文化符号包括“壮锦”“马骨胡”“铜鼓”“矮马”“布洛陀”“驮娘江”“木棉树”等,这些壮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这部歌剧中向世人集中展示了壮族的古老传说和传统文化。

壮民族在她本身生存历史的长河中饱受苦难和辛苦劳累,持之以恒地找寻自己的理想和美好的生活,从而缔造了壮族人民敢于追求、不畏艰险、甘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歌剧中的那幅壮锦已经不是现实当中的普通壮锦,而是壮族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追求壮锦和寻找壮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找,这里的寻找指的是壮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寻求,歌剧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升华,才能把壮族精神展现的如此悲壮,催人泪下。这部作品通过母子四人追寻壮锦和玉鸟最后归还壮锦的感人故事,使追寻象征了壮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壮锦这个过程充满了悲伤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慨。从而将壮族人民那种坚毅、不屈服、敢于牺牲的精神表现的的酣畅淋漓。

二、音乐体现壮族以歌为媒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

歌剧《壮锦》中采用了很多壮民族音乐元素,其中包括“黑衣壮尼的呀”“嘹歌”和“壮剧”等。其主题曲《壮锦之歌》唱道:“壮锦是壮人的春种秋收/壮锦是壮家的天高地厚/壮锦是阿妈编织的心想事成/壮锦是儿女追求的幸福源头……”动人旋律贯穿于整部歌剧的始终。这部歌剧充分体现了以歌为媒、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优美、独特、具有代表性的壮族音乐以及朴实的歌词向世人传达他们的精神思想。

该歌剧的音乐非常具有独特性,同时通过独特的音乐也能够很好地反应出壮民族独具特色的魅力。《壮锦》的作曲傅磬在接受广西电视台采访时说:“在音乐的创作过程当中,我考虑要尽量把壮民族音乐中对比来说比较好听、比较优秀的融入到此剧。全剧中的每一场里面的民歌都是用很原生态的,给它赋予现代音乐的符号,但是不管怎样结合,它的根基就是我们壮族的音乐元素,壮族的民歌。”该剧的音乐对于它的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音乐创作者将壮族音乐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优美的音乐大量运用于剧中,并且加以完善和发展,使得全剧音乐不仅浓郁的民族风味,而且非常富有情感,旋律优美令人兴奋至极。不论是风格高昂的的咏叹式唱腔,还是优美抒情的段落,也不论是宏伟的齐唱还是声情并茂的独唱,都可以让人完全沉醉在其中。剧中有很多壮族经典的音乐元素融入,如尼的呀和嘹歌等,并且这些经典的音乐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忘创新,其中的每一首歌都是以壮族民歌起调再引起下曲。歌剧音乐在叙事和人物情绪表达的时候采用“咏叹调”使其在壮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同时,在唱法上,包含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多种唱法。

唱歌是壮族人们倾吐心里情绪情感、彰显本身性格、寄托思想精神、展现和教化才情的方法。歌剧《壮锦》采取以歌为媒的形式,用动听的山歌和优美的音乐向观众传递壮族人民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歌剧中勒二与玉鸟的一场精彩的对歌,充分的展现了壮民族以唱歌为节日、用唱歌交朋友、通过唱歌彰显才华、用歌声传递感情和用歌声寻找爱情等独特的习俗和壮族人民的浪漫艺术灵性和聪明智慧的秉性。歌剧第二场玉鸟和大儿子勒一赌酒,为了阻止他寻找壮锦,运用了壮族酒歌,集中展现了壮族的酒文化,而他们这赌酒的高昂气氛体现了壮族人民豪爽、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气概。

三、舞蹈彰显壮族顽强坚韧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舞蹈是充满着韵律节奏,用胶体语言来表达诗歌,它在歌剧艺术中有着不能用任何形式所替代的作用。在歌剧《壮锦》中,运用舞蹈的各种手段和舞蹈编导技法不但展示出了壮族的民族性格,而且起到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明显作用。

在第一幕《锦》阿妈织壮锦的场景中,舞蹈编排者把日常生活中的织锦的动作巧妙地融入到了舞蹈动作当中,众多女演员在整齐的队形上手部做织锦动作,体现了壮族人民沉稳质朴和谦和的民族性格。壮锦丢失后,母子四人决定去追寻壮锦,这时舞台上原本分散的队形渐渐向舞台中心聚拢,呈现出强大的队形阵容,壮族作为中国第二大民族其人口众多,剧中队形的这一变化充分体展现了壮族人民团结统一、向心力强的民族性格。

在第二幕《江》中,一群结实的壮族汉子手抱酒坛伴随豪壮酒歌跳舞,他们双脚岔开的姿态体现了壮族汉子的阳刚之气。壮族是一个位于穷山恶水的耕作民族,人们日常劳作很是艰难,能让人消除疲劳、忘记悲伤忧愁的最好的东西就是酒,因此,酒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好酒便是好女人,男人少她无法过,喝死也要变蛤蚧,泡进酒里更快活。”剧中的壮族汉子充男子气概,他们所展现的舞蹈充分体现了壮民族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达观精神,更让观众体会到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生存状态。在这部分出现的铜鼓舞阵,十五位壮家汉子时而双手抱铜鼓,双脚岔开做踏步动作,时而左胳膊挽着铜鼓,右手敲鼓,边敲鼓边舞蹈,场面热烈。不但向众人展现了壮族铜鼓舞的壮美瑰丽,也揭露出壮族人民对天地及大自然的崇敬和他们的宗教信仰。

在第五幕《羽》中,玉鸟被母子四人所体现的壮家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她顿悟到渴望追求的“美丽”其实就在人间,并不是它之前所向往的天堂。玉鸟忍着剧痛拔掉身上用壮锦化成的羽毛,甘愿抛却自由翱翔即使变回原来的石头也要送还壮锦。此时舞台上出现很多玉鸟形象的人物挥动着翅膀舞蹈,场上队形定格成翅膀的形状,而且众演员的舞蹈动作也停留在展翅的舞姿上并不停地抖动着翅膀,这些队形和动作上的设计更加烘托了剧情,使玉鸟为归还壮锦拔掉羽毛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更加鲜明。舞蹈所展现的那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力量彰显了壮族顽强坚韧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四、服饰反映壮族崇尚飞动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

服饰是人类走向文明中的一大步,它是一个民族生活条件、生活习俗的外部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审美观的物质表现形式,它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根源。早在骆裸国时代,壮族先民出入岩穴时也会在腰间系一张兽皮,盖上一片蕉叶。从那时候以来,壮族先民服饰不断的为壮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推动,也换上不同时代的色彩。这种变和不变的结合渐渐也就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衣饰。在壮民族的服饰图案中,那些势若飞动的群体气派广泛的结合以至表现,象征着壮族工艺品的时代风格、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在歌剧《壮锦》的衣饰设计当中,最特殊、最能吸引观众目光的该当台上全部演员头上戴的头饰,它解脱了壮族人民过去头顶看起来犹如很重的头饰,凸显出当代壮族人的审美诉求。歌剧中头饰的设计上,在具备传统头饰空间上连续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时间上的延绵,在克服了以往的缓慢凝重之后,在空间上充分的显示了飞动之感。歌剧中男子头上戴的头饰是来根据壮族铜鼓上的图纹羽人得来的,女子的帽子源自黑衣壮,剧中的这些创造,是壮族人民采用审美变形的方式,对鸟图腾、铜鼓纹饰和壮锦花纹等蕴含壮民族经典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的审美转换而达到的,都反映了当下壮民族的审美情趣。这与壮族人民崇尚飞动的审美情趣是一脉相通的,也和当代壮族的包容性、吸纳性、求变性这些民族文化性格相吻合。

《壮锦》具有很强烈的壮民族特色,她开创了大型壮族歌剧的先河,把广西最富有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民族文化这两者进行高度舞台艺术化,将壮民族的主要精神文化遗产和广西本土的纯粹的文化艺术形态做了集中展示。把壮族的文化特色呈现给了全世界。《壮锦》的成功,在于她运用感人的戏剧故事反映了壮民族更深厚的民族精神,用美好的充满艺术化的演绎向世人展示壮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用诗化的舞台呈现出壮民族醉人的民族神韵。歌剧中母子四人寻回的不仅仅是那幅壮锦,而是比壮锦更重要和珍贵的东西:诚信、淳朴、善良的做人的品质,还有对追求理想、追求信念永不言弃的那份执着,这些才是壮族人民永不放弃、努力追寻的“幸福密码”。

[1]欧阳若修.壮族文学史:第一册[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丘振声.《布洛陀》与图腾崇拜[J].民族艺术.1995(02).

[3]王敦.瑰丽而壮美:论民族歌剧《壮锦》的审美理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9(10).

[4]王志伟.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3-04-29.

[5]陈丽琴.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8(07).

[6]符燕.浅谈广西天等地区壮族宗教舞蹈的文化特性[J].才智,2012(17).

何娟娟(1978- )女,湖南永州人,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党支部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民族舞蹈。

猜你喜欢

壮锦壮族歌剧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Cat’s book》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壮族山歌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