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人画的衍变与精神内涵

2015-07-22庞晓萍浙江省天台县文化馆317200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文人画王维文人

庞晓萍 (浙江省天台县文化馆 317200)

浅谈文人画的衍变与精神内涵

庞晓萍 (浙江省天台县文化馆 317200)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画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体系,确立了自己相对的品评标准。这个体系与标准,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并与中国书法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人画;价值;演变;精神内涵;趣味标准

一、历史的寻绎

观照文人画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和老庄。《庄子·外篇·田子方》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咣后者至,儃然不屈,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礡落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以其寓言性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一种率真洒脱,无拘无束的作画态度,预示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暗示了文人画的萌芽。

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是在魏晋开始的。汉末以前,绘画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政治和功利,所谓“成教化,助人伦”魏晋时有许多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见于典籍的就有张衡、刘褒、赵歧、杨修、嵇康、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戴逵、宗炳、王微、谢灵运、元昂、萧绎、姚最等等。不乏衣冠贵胄,逸士高人。一时间山水画花鸟画相继兴起,形形色色的作品大量涌现。士夫文人参与绘画,为绘画注入了文化修养,绘画开始具备了心性修养功能。这提高了原为“贱事”“猥役”的绘画的地位。

在此前提下,以顾恺之的“传神”论宗炳的“畅神”论,谢赫的“六法论”和姚最的“心师造化”说直接从道的层次展开,将书画的有限实践感知,转化为“澄怀观道”的高迈思致。这些理论成果率先构成了中国画本体理论的先驱部分。宗炳之后“卧游”成了山水画乃至山水的名词。“澄怀观道”这种脱俗,向往自然的主体特征和“魏晋风韵”成为后世文人画的精神渊源。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看成山水画独立的宣言和文人画意识的先声。魏晋士夫画中如稽康《巢由图》司马绍《息徒兰圃图》、王羲之《临镜自写真图》、顾忾之《庐山会图》等,宗炳《嵇中散白画》等,其绘画主题无不体现出隐逸型审美理想。

至唐代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为文人画作了许多的准备,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王维的画“工画山水,体涉古今”。《宣和画谱》中有云: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是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故“落花寂寞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又与“行到水穷处,坐看立起时”及“白云图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句皆所画也。而送元二使安西诗者,后人以至铺张为《阳关曲图》。且往时之士人,或有占其一艺者,无不以艺掩其德,若阎立本是也。至人以画师名之,立本深以为耻。若维则不然矣,及自为诗云:“夙世谬词容,前身应画师。”人率不以画师归之也。如杜子美作诗品量人物,必有攸当,时犹称维为“高人王右丞”也,则其他可知,何则?诸人之以画名,于世者,止长于画也,若维者,妙龄属辞,长而擢第,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之若师友兄弟,乃以科名文学冠当代,故时称“朝延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之句”。

这段话佐证了王维等文人士夫画家以其为士的价值原则跻身绘画,从而既不为绘画形迹所拘蹇又赋予绘画以高雅文化品位。从宗炳到王维,显示了文人之画对自身品格的追求,逐渐由对态度功能的侧重,转向对胸次趣味的侧重。王维的画以诗入画,体现了诗人兼画家的审美情趣。

二、表里心物的迹化

(一)文人画的独特意趣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文人画意识的先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于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畅神”或“怡悦性情”是文人画意趣的一种体现。士人们为绘画注入自己的情感、智慧、文化修养,以过程而不是结果,以颐养心性而不是炫技为目的。文人士夫,以为士的价值原则跻身绘画不为形迹所拘,赋其以高雅品味,胸次所存,无适而不潇洒,追求一种内在的自足的,私秘化的和超越性的审美境界。

“逸”可释为超过、超迈,及闲,逸乐成为文人士夫书画的价值依凭,具有极强的主观表现意味,文人画主张志于“道”游于“艺”追求画面的“气韵生动”讲求画的陶冶性灵的功能与人的高洁品性互为条件,艺术创作的高级精神状态与艺术家的高尚道德情操互为因果。

在元代文人画中多体现出那一时代入普遍的隐逸取向,和抒发心绪和立场的特点。赵孟頫使文人画由以往的“游观”向“居栖”趣味转化。体现着宋人“不下堂筵,坐享泉壑”的绘画理想与六朝士夫“澄怀观道,臣以游之”的差别和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追求。文人画的意趣正是与其独特的图式一样是其精神内涵的体现。

(二)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文人画以其主体构成“文人”这一中国古代化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阶层的特殊性,而注定与中国自有文人始的各个社会层面,尤其是政治礼仪、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又因这一阶层在社会民族中的地位的变化而体一各种况味。文人画的主体也即中国自有文人以来的文化的主体,掌握着中国精神文明的精髓。

文人画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老庄。宗炳的《画山水序》论述的不是如何画山水而是“道”是“理”。老子曰:“夫惟不争,古文天下莫能与之争。”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争”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表征。王维以诗人画“胸次元月好,无适而不潇是”。“逸”的追求成为文人价值观的一种信凭。邓椿《画继》云:“画者文之极也”以“文之极”为绘画的根本属性。《宣和画谱》将“艺”作为弘扬儒家用世之志的具体体现。

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儒家的入世立场将精神性因素作为道与艺、人口与画品相谐的柜纽。

随着庄学、禅学转为士大夫的清淡生活,也构成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之一。

许多文人画题材如“竹”“渔隐”“林泉高致”都是文人托物言志的客体,是文人精神内涵的载体。

总之,21世纪的今天,文人画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社会实用性,政治功利性的拷问下显得无能为力。形形色色的多元选择下,文人画形而上的精神日趋失落,文人画已经式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猜你喜欢

文人画王维文人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