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一新生班导师工作探索
2015-07-21宋彦涛刘稚君张凤杰霍光伟乌云娜
宋彦涛 刘稚君 张凤杰 霍光伟 乌云娜
摘要:民族院校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府,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和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帮助民族院校大一新生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完美过渡,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多说的特点,通过分析民族院校大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生班导师的工作实践,对班导师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民族院校新生班导师的工作经验。以期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一新生;班导师;创新能力;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
大一,尤其第一学期,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部分同学能很快适应,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同学和师生关系、心理压力承受等方面,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学生。如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在60%以上[1],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适应起来更加有难度。而大学班导师能帮助新生,尤其少数民族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班导师与辅导员不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工作,通常情况是,一位辅导员要管理一个年级几个班上百人的学生,工作量较大,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而班导师一般管理20-30名学生,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班导师的责任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进行指导与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张扬个性。一定程度上,班导师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职业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解惑者,最终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本文针对民族高校学生比例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的情况,围绕如何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完美过渡,通过分析大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对班导师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供同仁参考。
1 掌握民族方面知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的情况,要求班导师了解和掌握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民族理论,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礼仪、节日等)、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加强对部分少数民族知识的理解。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编制了《少数民族知识介绍系列读本(内部读本)》,如《我国民族知识摘编》、《宗教相关知识摘编》、《新疆基础知识摘编》等,有助于班导师更快、更方便的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特征。从而灵活运用民族知识,求同存异,引导学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和新的班集体中。另外,班导师在新生入学之前,尽快通过翻阅学生档案,掌握每个学生基本信息,有所准备,能够“因族施教”。
2 以德育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无德无以为师”,在班导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教师的品德是第一位的。它是教师传道授业、树立威信的前提条件。高尚的师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班导师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好印象才能保证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班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高学历。通过言传身教,能成为学生走上科研、学术之路的领路人。班导师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必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3 深入了解新生特点,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大一新生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来到向往已久的象牙塔。很多新生都患有“新生综合症”[2-3]:第一次远离父母,与同班同学还不熟悉,很多事情都要自己独自解决,孤独感油然而生;在全新的环境中,新生需要重新建立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各种陌生的人际关系更加重了孤独感;大学校园里是全国各地佼佼者聚集的地方,稍微逊色的学生不免有些失落和自卑;在大学的学习中没有家长、老师的督促,学习不认真,成绩不理想,可能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大学压力小,周围环境宽松,致使新生们感到迷茫,生活没有目标……这些现象的出现决定了班导师工作的特殊性、繁重性和重要性。班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和辅导员共同合作,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尽可能地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使得师生之间交流更方便,学生也很喜欢利用网络与同学和老师联系。班导师应该协同辅导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同学交流[4],定期找学生谈心,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忧虑和烦恼,并认真地去理解、疏导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民族院校,班导师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更渴求理解与尊重。学生在班导师那里既要感受到民族情,又要感受到师长爱。实践证明,巧妙地利用情感艺术,以真诚、亲切、平等的态度,富有人情味的互动式的教育管理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4 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导师要以公平、公正、民主为原则,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竞选和考察,选拔有能力的班干部尤为重要。班级干部是不仅是班级的领导核心,也起着模范、服务和桥梁的作用。一个班级的学风、班风的好坏都与班干部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班导师指导和带领班干部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活动。如组织班级主题班会、聚餐、郊游等集体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召开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及宗教信仰的班会,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民族风情展、穿民族服、唱民歌、跳民族舞等,这样不仅让新生们快速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又让同学们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更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团队精神。
5 解决新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是非常了解或仅有片面的认识,这将直接导致新生群体中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很多新生因为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学习失去兴趣,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班导师要引导新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专业,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们了 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首先,班导师要大学的培养方案对大一新生有简单介绍,整体上介绍大学的课程模块和培养目标,使学生本专业构成、对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有个大致了解;其次,班导师都是由本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担任可以有效发挥其专业方面的优势,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加强学生的学术培养。班导师利用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及早了解就业情况、发展前景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再次,可以聘请校内、外本专业知名学者作关于本专业发展前景的报告等,在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的同时,激发新生对本专业的学习 兴趣。
在大学里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习重要,班导师应尽快引导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经常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长给新生介绍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新生入校后会感觉到学习压力大、课程多、难度大,所学知识与高中知识有脱节现象,还可能存在语言和方法上的理解问题,导致学习跟不上,学生会感到学习恐慌。为此,一是班导师要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存在的差距,树立战胜困难和奋起直追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要特别注重基础课程的强化,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三是采取特殊的帮教措施,如大连民族学院实施的“一帮一”活动,学习互助小组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民族学生基础较差的困难,又可以增进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民族融合。
6 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不只是大一新生的任务,也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学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拿一个专业文凭,更重要的提升自身素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有效的学生工作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重点。班导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自强、自我塑造,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效率。
班导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有计划的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相关活动或社团,在活动中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认真思考、勇于创新、学生的自身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大学班导师承担着成才教育、学业指导和行为教育的责任,班导师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大一新生以后的发展,民族院校的班导师任务相对来说更加艰巨。班导师要抓住民族院校新生的特点,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身体力行,切实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班导师通过不断对新生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对大学新生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全心全意地将班导师工作做到最好,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仉春华,乌云娜,韩宁. 浅谈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2-13.
[2] 杨松.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33.
[3] 韩锟.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论坛, 2005, (4): 152-154.
[4] 韩冰, 李彧. 大一新生班导师工作探索[J]. 科技信息, 2011, (5): 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