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积而薄发

2015-07-20何嘉慧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厚积事物作文

何嘉慧

初中作文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的分数占据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也不尽人意,作文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原因之一是写作素材的匮乏。本文笔者结合自身作文教学实践经验,剖析了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并提出了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作文素材积累途径战国时期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写出有分量的佳作,就非“厚积”不可。有的同学平时只知道写,不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忽视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行之不远了。好比建筑技艺不掌握,砖瓦等建筑材料又极为匮乏,怎能建成高楼大厦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素材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素材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是一位广积创作素材的高手。他曾指着满满几箱读书笔记与精词妙句对学者苏子容说:“括四海之佳句,囊古今之心声。”苏轼不仅自己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还教他人“厚积而薄发。”

所谓“厚积”,就是把阅读经验、写作素材、佳句名言,创作技巧等积累得十分丰富。所谓“薄发”,就是从丰富的素材中,再提炼出最精妙、最绚丽的词汇,串成夺目耀眼的文学珍品。

鲁迅先生在积累素材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写《唐宋传奇集》之前,就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素材,可谓“废寝忘食,锐意穷搜。”作家姚雪垠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素材,仅史料卡片就有近二万张。

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就说过:“我坐在路边的时候,我不是打开书阅读,便是手拿铅笔与本子,或是记下精词妙句,或是描写自然风景。”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听到朋友说的谚语,他总是要朋友重复一遍,他好记到本子上。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从十六岁开始,我就作为别人语言的旁听者,一直到现在。”高尔基一生积累了几百本素材、摘录笔记,从而使他在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时,遣词造句极为贴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量地、详细地占有素材,才能写出主题鲜明、深刻、新颖的好文章,所以积累素材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

“明道尚需闻术”,明白了积累素材的意义,还须知道积累素材的方法。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积累写作素材的形式,不外有以下三个途径:

首先,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的积累。因为名言警句,往往具有蕴涵哲理、言简意赅、生动鲜明等特点,所以我们阅读时,见到一些精词妙句、成语典故,最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若能贴切、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就会收到耐人寻味的良好效果。毛泽东主席阅读涉猎的范围很广,他从书籍汲取各种各样的养料,所以毛主席的文章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是诗词中的精品,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文采斐然的诗词来,不仅因为他有极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也因他持之以恒的博览群书,从书本中汲取了大量的素材。

其次,经典文学著作中各种描写的摘录。阅读文学作品中精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就可以分门别类加以摘录。如党的优秀宣传干部马南邨,他所以能写出大量内容丰富多彩、道理深刻、分析透彻的文章来,也得益于他勤于阅读,不断搜集素材。有的学生就喜欢《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肖像描写与动作描写,有的学生喜欢《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把他摘录到自己的积累本中,以备写作之需。

再次,善于观察,勤于记录。要有计划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体验,鲁迅曾说:“社会上和自然界,森罗万象,任你选择,只要你们多去看看,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来。”鲁迅在这里说的“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就是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老舍说:“有些人常常说:我有一肚子故事,就是写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若追问他:那些故事中的人都是什么性格?有那些特点?他就回答不上来了。他告诉你尽是一些事,而没有什么人物。我说,他并没有一肚故事。尽管他在生活经历很多,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和事都从他的身边溜走了,他只记下了一些破碎的事实。

这里告诉我们:写一件事或一个人,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轮廓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必须要准确地掌握所要写的事或人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沙里淘金,获得形象生动的写作素材。

只有全面观察,才能准确了解人物性格和主要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能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在生活中,各种事物总是相互联系、错综交织。老舍曾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如写一件事,要观察这件事的经过,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事件的意义。

细致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细微的差异,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并把它生动准确地写出来。朱自清曾说,观察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他强调“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放过!”由于他对生活中事物的仔细观察,精细到明察秋毫,因而他的散文才写的委婉细腻。朱自清的《春》中,有一段对春雨的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段描写,很细腻,很有特点。这就是南方绵绵春雨的特点。作者如果不细致观察就得不到这样准确的素材。

最后,阅读书报刊札记。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经历,还必须间接地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去获取各种素材。这种札记内容广泛,既可以记各种素材,又可以记各种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既可以摘录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又可以补充书中的疏漏之处。从这些方面获取的素材,阅读的书报刊的范围不可以太狭窄。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曾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例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他的记录方法,值得现代中学生借鉴。

素材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要加以整理,使其条理化。整理素材,实际上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与准备。通过整理素材,可以熟悉素材,分析素材,酝酿观点。可以甄别素材价值、意义与作用,了解哪些素材还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分类,哪些需要继续整理。

以上是积累素材的四个有效途径。要积累大量的素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做得到的,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切忌一暴十寒,半途而废;能够记录下来,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经常翻阅,熟练掌握,写作时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厚积事物作文
根植红色基因 厚积红色能量
“厚积”和“薄发”的关系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厚积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