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
2015-07-20胡军
胡军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疗效。方法 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7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所有患者的疗效均出现了好转,但还有部分患者发生轻微的心血管事件,同时还有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例心力衰竭患者、10例心绞痛再度发生的患者、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结论 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相关药物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缺血及临床症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硬化或痉挛,使患者出现血管腔狭窄供血不足现象,从而引发胸痛或不适感。心绞痛的发作频度、性质、程度、诱发因素以及持续时间在数周内未见明显变化,而且服用硝酸甘油后可以出现明显的好转。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种类比较多,而且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疗效,本文将会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7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排除了受过外伤、脑出血、有凝血障碍、近期做过手术、血压>180/120 mmHg、肝肾功能不全、中重度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及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44~80岁,平均年龄为62.5岁。67例患者中有7例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5例患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5例患有心律失常。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绞痛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相关治疗措施,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1.2.2 药物治疗
所遇67例患者中,采用了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仅有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身体不适,而改用氯吡格雷替代。其中有3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曲美他嗪,1例患者服用尼可地尔,5例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例患者服用长效硝酸脂类药物、15例患者服用ACEI。(1)改善临床症状的药物:临床上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缺血现象和相关症状,其中常用的硝酸脂类药物主要有单硝酸异山梨酯、二硝酸异山梨酯以及硝酸甘油等,并且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类型和服用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程度而定。(2)改善预后的药物:①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渐增加剂量,具体药物种类有阿罗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普奈洛尔等。②氯吡格雷:该药物的常规剂量为75 mg/d,但是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的增加其剂量,并且他们会在2 h后达到所需要的血药浓度。③阿司匹林:该药物的常规剂量为75~150 mg/d。④调脂治疗:临床上调脂治疗一般选用他汀类药物,因为该药物不仅具有稳定氧化应激、动脉粥样斑块以及抗炎的作用,而且还能够降低患者胆固醇的含量,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舒瑞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1.3 评定疗效的标准
显效:在静息时患者的心电图出现缺血现象,经过相关治疗之后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心电图缺血性回升大于1.0 mm,但还未达到正常水平,导联引发的T波改变超过50%,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上述治疗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了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一段时间后,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出现了好转,但还有13患者(19.40%)发生轻微的心血管事件,同时还有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例心力衰竭患者、10例心绞痛再度发生的患者、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
2.2 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仅有3例患者腹部注射出现瘀斑,但是未见药物过敏、皮疹、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而且不良反应经过相关药物治疗之后,出现了明显好转。
3 讨 论
心肌供血不足是诱发心绞痛的直接因素,而冠心病又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它类型的高血压或心脏病也能引起心绞痛。血管中的脂肪如果发生不断沉积现象,就有可能形成斑块,一旦斑块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有可能引发缩窄,从而降低对心肌的供血,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冠心病。而且有部分斑块比较稳定而坚硬,很容易导致冠状动脉本身硬化和缩窄,从而形成心绞痛。临床上心绞痛的症状主要包括压榨性疼痛、闷痛或咽喉部、骨后出现紧缩感。
临床上对于心绞痛治疗的关键是增加心肌血氧,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恢复供血的目的。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不仅可以降低心肌耗氧,而且还能减弱心肌收缩力,可以大大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的死亡率。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在一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了血栓的形成。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联用其他药物可以大大提高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且与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联用还可以达到抗血栓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对于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将其血脂调节到最佳范围尤为重要。卡托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物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心脏死亡的发生率,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心绞痛患者。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斑块、降低胆固醇、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调节血脂平衡[2]。如果患者不存在禁忌症,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可以首选受体阻滞。钙拈抗剂具有缓解心绞痛、抑制心肌痉挛之功效。而在有禁忌症的情况下,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选用钙拮抗剂来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如果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常规治疗之后,相关临床症状依然存在时,可以选用钙拈抗剂来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硝酸酯类药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需求,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内膜下供血增加,使冠脉血流重新分配,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心绞痛的临床症状[3]。
综上所述,对于心绞痛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与之对应的药物,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缺血和预后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巧莲.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13,(19):433-433.
[2] 崔莉彬.探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J].医学信息,2013,26(30):460.
[3] 宋付凯.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与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