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7-19董华
董 华
(江苏省扬中市中医院,江苏 扬中 212200)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1]。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较高,即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也会导致多种并发症或复发[2]。据统计,首次患脑血管病并存活患者中,接近25%的患者在治疗后2年内复发,40%在5年内复发,并且高达80%的患者存在严重并发症或残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家庭负担[3]。为寻找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相关学者尝试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并取得显著效果。对此,本文结合工作实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本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所有患者年龄在51~82岁,平均年龄为(65.2±12.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均无严重心、肺、肾功能疾病。另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西医治疗,并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同等功能康复治疗。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与其常规内科护理。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抗血小板或营养神经治疗等。常规西药治疗采用奥扎格雷、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辛伐他汀等。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给予观察组同等程度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额外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药治疗,并根据脑血管病的不同发病机制选择合适中药配方。①阴虚阳亢、脉络瘀阻,且患者表现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半身不遂;治疗时应以滋阴潜阳、活血通络为主,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②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且患者面色姜黄、舌淡紫、胎白、脉象细涩、肌软无力;治疗时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③风痰阻窍,脉络瘀阻,患者舌暗胎腻、脉象弦滑、肢体麻木;治疗时当以搜风化疾、活血通络为主,采用真方白丸子加减治疗。
1.2.3 疗效评价[4]: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病症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患者能够独立生活,头晕、耳鸣等相关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肌力恢复到2级以上,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肌力恢复到1级,患者生活部分自理,相关症状有所好转)、无效(肌力明显未恢复,生活无法自理,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经分析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期血压、心率以及血脂等指标均有改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俗称“中风”其发病快、病情急,经抢救后虽然神智恢复,但往往会留下半身不遂、口齿不清等多种后遗症[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多与患者生活习惯有关,例如:暴饮暴食、酗酒、吸烟、喜油腻食物、缺乏运动锻炼等。另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还与多种其他疾病有关,包括: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传统西医临床中,通常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神经细胞营养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此种治疗方法能够较快稳定病情,恢复患者神志,但是后遗症颇多,预后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新型治疗方法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祖国中医理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由来已久,认为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其治疗要以补气养血、活血祛瘀通络为主[6]。诸多医家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真方白丸子。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充分结合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的优势,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经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然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细胞再生,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汉卿.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3(10):18-19.
[2] 黄泽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1(33):64.
[3] 黄廷耀.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24(14):57-58.
[4] 王月银.8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43(23):63-65.
[5] 赵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25(5):81-82.
[6] 黄俊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5(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