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高三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2015-07-18王丽杰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王弗答题成语

王丽杰

高三语文课堂大多是语文专项复习与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 表面上看很理性很系统,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却也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要想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要学会变枯燥机械的技巧规律为生动灵活的思想火花,要与学生共同保持对语文的激情,在课堂上还原语文课本应有的生动丰富的本色。

那么如何将语文课变得生动灵活而不乏味?如何让学生感到对语文的探究与思索是一种精神享受?如何让高三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保持教授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程式化地带领学生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和数理化课堂一样,学生只是在题海中挣扎,在大量的枯燥资料中苦恼,在所谓的技巧与规律中艰难前行,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阅读与写作的灵感。究其原因,我想还是语文教师失去了教授语文的激情,如果教师上课不灵活、不生动,我们又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呢?我认为,即使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师也应该一如既往地用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对语文的审美与思索中前行。

在带领学生复习诗词鉴赏题时,很多学生都抱怨他们很难从诗词表面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觉得诗人在无病呻吟,哪来那么多深层的情感呢?为了使学生走出误区,我满怀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了“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在带领学生鉴赏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给学生讲了苏轼和妻子的爱情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公元1055年,19岁的四川才子苏轼与弟弟苏辙逛集市时遇见了貌美如仙的邻村姑娘王弗,王弗不仅人长得美而且正直善良。当时,集市上一群地痞正在欺负一个卖筐的穷苦农民,于是王弗姑娘便上前去抱打不平,苏轼由此对王弗姑娘一见倾心。

师:同学们,你们说苏轼那时应该怎么办?

生1:问电话号码啊?

生2:什么啊,那是古代!

师:是啊,那是古代,封建社会。所以啊,苏轼只能遗憾地目送王弗姑娘美丽的背影了。(此时学生们唉声叹气。)

师:(大声)但是……

生:(高兴起)但是怎么了?

师:但是,巧得很,苏轼回到家中不久后,媒婆便到家里向苏轼的母亲介绍了一位姑娘,而此姑娘正是王弗。(学生们兴致极高。)

师: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年方16的王弗,新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新娘年轻貌美、天资聪颖,真可谓是才子佳人。婚后温良贤淑的王弗不仅成了苏轼生活中的伴侣,更成了他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只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10年后,26岁的王弗不幸谢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是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生:(感动)是!

师:在王弗去世后的10年里,围绕着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轼也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激进的变法运动,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城,并不断地被贬官、流放……身不由己,宦海浮沉,仕途的失意,生活上的颠沛流离使得他的容颜过早衰退,正如诗人在诗中所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同学们,谁能用杜甫的一句诗来形容一下当时的苏轼?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

师:是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在苏轼39岁那年,妻子去世10周年忌日那天晚上,苏轼梦见了妻子王弗,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么,同学们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听了苏轼的爱情故事,你们还会觉得诗人是在无病呻吟吗?

同学们被我深情的故事讲述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先前对古诗以及诗人的态度感到惭愧,回答我的问题时自然也就把握得很准确。

由此我想,教师如果首先被文学感动了,充满激情与兴趣,学生自然也会跟着进入情境,充满学习的兴趣,答题时自然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三语文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理性了,做题的规律方法也显得比较枯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改变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贴近生活,使学生印象深刻

在带领学生复习成语使用题时,我会尽量把枯燥的知识点的复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我所举的例子有很多是电视主持人言语中出现的病例。以下是我带领同学复习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看过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当时场上比赛十分激烈,主持人很激动地说:“场上的比分犬牙交错。”“犬牙交错”这个成语使用得对吗?

生1:(脱口而出)主持人知识渊博,不可能出错。(我没有评价,班级同学也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有同学开始试着质疑了。过了一会儿。)

生2:主持人也会出错。犬牙交错是用来比喻情况复杂,意见不和,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用在这里形容场上比分不合适。

随后,班级响起了一片掌声,我也适时鼓励学生,夸他比主持人学识渊博,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又列举了几个节目主持人成语使用有误的例子,学生各个摩拳擦掌,都准备要“秒杀”一个主持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时,我也会有意说错成语来形容班级同学中的人或事,看看当事人什么反应。比如,我发现班级里有两个好朋友小李和小王学习成语不用功,很多成语都不了解,于是,我说:“我看见了咱班的两个好朋友小李和小王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了。”班级里笑声四起,小李和小王当时一脸茫然,根本不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要笑,之后我认真地向他们讲解了“狭路相逢”这个成语的用法,然后我为自己错误使用了成语而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明白了我的用意后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也因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惭愧,表示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成语。endprint

就这样,即使在基础知识复习的课堂上我的班级也经常笑声不断,我想尽办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去培养学生研究并记忆成语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高一高二的课堂可以放手给学生,但到了高三,应该由教师来帮助学生总结运用规律的技巧,教师唱主角。然而我想,如果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许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诗词鉴赏题时,我首先把历年高考题印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题规律,答题技巧,并且在全班形成竞争机制。全班分成3个小组,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总结的规律多且准确。最后教师点评,学生把有效的规律积累下来。另外,我还向学生出示了一些诗词,让学生根据诗词自己出题,然后自己答题。当然也可以让班级的第一小组来出题,然后让第二小组来答题,第三小组和教师对他们进行点评。这样,一节探究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的课堂就变得灵活热闹多了。学生们参与了,思考了,也就都学会了。学生在兴趣中探索,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还可以每天安排两个学生在自习课上给同学们讲解鉴赏一首古诗词,久而久之,学生的诗词赏读能力就会有很大提升,也会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尽管高三时间紧迫,但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仍然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去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有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问题是:这首诗后两句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多学生按照大多数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见到诗词后两句意境比较悲凉,就答出“作者四处漂泊,忧愁苦闷”,但学生实际上没有从内心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忧愁苦闷。

鉴于此,我想在讲解古诗词鉴赏题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我决定让学生重新再做一遍这道鉴赏题,不过在做题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了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和《锦瑟》等其他几首无题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商隐从早年到晚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科举到仕途,他一生所有的苦难。讲到他晚年丧妻时,我和学生还共同回忆了初一时曾经学习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所阐发的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感动了学生。此时,学生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能从内心真正理解李商隐此时的情感了。所以学生回答“诗歌后两句所蕴涵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了,学生纷纷答出作者感叹自己的命运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身不由己,同时表现了作者与意中人分离阻隔的怀想与惆怅。

磨刀不误砍柴工,创设教学情境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们却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从内心真正理解接受了,答题才能准确。

(四)重视语文阅读,给学生足够时间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源,如果不重视阅读,只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技巧再熟练也只能是“无米”的“巧妇”,终究还是“做不出来饭”。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感很重要,而敏锐的语感需要足够的文学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当然,训练学生阅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开展读书比赛、论据搜集比赛、演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高三的语文课堂承载着指导学生高考复习拿高分的任务,但我想我们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语文教师要挑战自己,从内容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去努力使高三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弗答题成语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猜成语
诗书未终老,梦里自难忘
红袖添香
千年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