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读什么中国书
2015-07-18孔令钰王致远
孔令钰 王致远
随着莫言这位中国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进入外国市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面容正在改变过去由《毛泽东语录》《论语》、气功、中医药和菜谱勾画出的单调传统形象,如今则揉进了莫言、郭敬明和喜羊羊。
在越南,近年来中国图书占据了其一半新书市场。当地读者对《水浒》《三国演义》等经典已耳熟能详,而早在越南购进中国图书版权之前,《白鹿原》《秦腔》等作品的盗版便风行当地。
出版人姜汉忠分析,越南属于汉文化圈,与中国人思维相近,加上自身文化产业落后,对中国书籍有巨大需求,连《喜羊羊与灰太狼》也被翻译成越南语。言情小说更是上品,过去有琼瑶的《窗外》,如今有明晓溪的《命中注定我爱你》。
韩国也是中国图书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韩国读者自然对中国历史兴趣浓厚,易中天的《品三国》,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明朝十六帝》等畅销书都十分走俏。对于《老子》《孟子》这类中国哲学的理解,韩国人同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很高,在华语教学推广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这样的书已然深入中小学的读书计划。而在尼泊尔、印度,关于佛教和西藏的图书更受欢迎。
虽然同属汉文化圈,日本对中国图书的引进却十分谨慎。2000年至2009年间,日本从中国购入的图书版权仅400余种,文化发达的日本,似乎无须从中国吸收太多的精神财富。相反,如记述了瘦肉精、毒奶粉、敌敌畏腌制的泡菜的《民以何食为天》却很有市场,俨然一部“中华料理警示录”,该书获得日本《产经生活新闻》“期待畅销书”银奖,还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韩文。
而在欧洲、美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读者很难从书中领略中式叙事的美感,阅读往往以“实用”为目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国引入中文教材、旅游书籍及外商投资类的法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欧美人渴望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国,现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受关注,这就是为什么莫言成功地走了出去。他和余华、苏童一起成为中国小说海外译介前三名。
这多半是张艺谋电影的功劳。正是电影《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才将小说原著推向了国外读者。同样因张艺谋一炮走红的,还有已输出至17个国家的小说《山楂树之恋》。
像莫言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即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发生在“偏远”的山东高密的故事是否能引起阅读狂潮,就像马尔克斯在中国那样,让人心存怀疑。必须承认,每年中国文学书籍在欧美的销售情况,远逊于欧美文学在中国的表现。
姜汉忠认为,“外国人喜欢看故事,而中国人不会写故事”。举例来说,荷兰人高罗佩重新编写的《狄公案》,一部记载唐朝名相狄仁杰断案的文集,之所以风靡全球,关键在于他只写情节,靠推理来破案,而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宫廷礼仪全部略去不谈,这才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通俗文学比严肃文学更易飞入外国百姓家,比如《狼图腾》和《藏地密码》这类靠离奇情节取胜的故事。
2005年《狼图腾》以10万美元预付款、10%的版税率被卖给了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创下了当时多项纪录。截至2008年,该书已风靡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出版界标榜为“版权输出成功典范”。值得一提的是,10万美元买断的是全球英文版权。也就是说,《狼图腾》之所以销往110个国家(地区),不少是英国“二道贩子”的功劳。
与中国文化背景越不同的国家,进口的中国图书就越少,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专业性书籍。据《环球》杂志报道,肯尼亚由于发病率上升,对中医颇感兴趣;《孙子兵法》普遍难卖,但在受战乱威胁的以色列地区偏偏销量较好。
在上述大部分地区,关于中国领导人的书籍则是“通吃”的赢家。《环球》杂志介绍,在英国最负盛名的大众书店水石书店,一本关于毛泽东的回忆录高居中国题材的图书榜单之首。《百年小平》曾以较高的版权费用卖给了韩国。印尼甚至还发行了高档价位的《毛泽东诗选》,不过出版商认为它的读者群是当地华人。
而类似国务院新闻办下达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也出版过英、法、西、德、日、俄、阿7个文种,但这类书籍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书店里。
(本文摘自《壹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