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图画在初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2015-07-17农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画意境想象

农毅

[摘要]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其中的文字也不是苍白的,很多课文往往可以借助图画展示里面的韵味,领悟里面的细节,甚至可以想象景物的意境、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善于把文字画成一幅幅蕴涵丰富的画面, 是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灵性;能恰当运用,更是为语文教学增添无限的趣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图画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8

语文教学过程中艺术化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和手段都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最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中充分地利用图画的形象性确实能打开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给课文配画形式多样,可以是本来配有的插图,可以是教师即兴画的图,也可以是学生细心揣摩画出的图。巧用图画,体现了教师教书的智慧和灵活,体现了语文学科细节美、意境美的特点,它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起到别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奇妙作用。

一、培养兴趣,促进思考,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课文的图画恰好是这道“桥梁”的形象表现,图画能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教学《背影》时,也许是学生没有作者那样的生活经历,也没有那样的情感体验,很难产生共鸣,更不容易感动。《背影》最高潮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父亲从坐车的这边爬到月台的那边买橘子的情景,尤其是年老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的几个动词更是值得品味。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笔者脑海中忽而闪过父亲爬月台的画面,迅速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灵感,在教案上画下了买橘子时的父亲,上课时要求学生也根据课文情节把这最感人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产生无限的好奇和兴趣,一个个在研读文本,仔细揣摩,再现当时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全班沉浸在静静地构思画面的氛围中,他们想象着,构思着,也感动着。下面是一个学生画的一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画面: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上课的效果极佳。

二、激发想象,展现美感,丰富课堂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充满了色彩美,特别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更是如在画中游。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不妨启发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优美的句子描绘成可视可触摸的画面,这样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又能品味其中的意境美。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采用了画画的教学手段。《春》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思路清晰,画面感很强,它依次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的画面,可引导学生将这些画面描绘出来。学生在思考这些画面时,除了尊重课文外,还增添了一些内容,这就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精心描绘的“春之图”:

学生画得多么逼真,多么细腻,想象多么丰富:春草、春花、春雨都画出来了,“迎春”的画面也生机盎然,让人感觉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 导入情景,领悟意境,增加美感

教师在教学诗词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背、会默写的层次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教学成功与否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能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笔者在教学《诗经三首》之《关雎》《蒹葭》《君子于役》时,学生都说写得好,各有千秋,他们很爱读,尤其是《关雎》。不过笔者觉得教学时不算成功,因为找不出其中折现的爱情的崇高表现在哪里,怎样引导学生领会到这些爱情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境呢?这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大量运用重章叠句,以达到一种感情上富于变化、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上课时笔者展示了以下几张图:

《君子于役》《关雎》《蒹葭》

学生若有所思,展开想象。笔者朗读讲解时,声情并茂,韵味无穷,深深感染了学生,讲完了,他们才恍然大悟,随后掌声雷动。笔者说:“《关雎》是爱情的纯洁美,《蒹葭》是朦胧美,《君子于役》是凄惨美。”这样通过图画,全诗的意境就淋漓尽致地自然表露出来了。

生活中处处有美,语文是生活的形象化,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美”的体现也是生活“美”的折射。所以,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把图画引入课堂中那就是教学智慧的表现,同时这也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画出”初中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让语文教学充满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图画意境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春色满园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一朵花的意境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