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兴趣之我见

2015-07-17张志辉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兴趣培养

张志辉

摘 要: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性情正在形成,即将迈入中学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关键词:语文能力;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99-01

一、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末期,即将踏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开始发育,人格开始走向独立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亲近教师,从而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尊重学生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碰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这样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发挥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结合教材编排特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课标“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和典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同桌或小组合作试着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优生为什么经常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习方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重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自然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学优生小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有规律地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礼拜天再温习知识。老师只有经常督促,学生才能坚持,一旦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将终身受益。

五、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坛”,而学生也习惯于做最忠实的听众,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也随之消失殆尽,显然,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这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那些提出质疑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向大胆问转变。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学生要大胆提出自己所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有自主提出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只有产生质疑,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所以,质疑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六、利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已成为当前教师亟待关注的话题。加强对教学方法优化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只有每篇课文都有所变化,才能体现出教学的创意,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新鲜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七、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大语文学习观念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生活,去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的天地。

总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兴趣培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