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影响力研究①

2015-07-17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吴娟康叶红

中国商论 2015年30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湘西旅游业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吴娟 康叶红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影响力研究①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吴娟 康叶红

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影响力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湘西旅游业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了和谐共生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多赢”。

湘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的集中体现,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2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文化部确立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近年来,随着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影响力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由此,探讨如何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推动着湘西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1.1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丰富,形成了湘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核心吸引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精神、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对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湘西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湘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湘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要发展,必须依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26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资源涵盖十大门类3200多项。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的鼓舞、土家族的梯玛神歌、苗族的椎牛祭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湘西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是湘西地区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湘西旅游产品层次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音乐、舞蹈、戏曲、手工技艺、美术、民俗等十大门类,其特有的原始性、古朴性、神秘性、多样性等特点,使从不同角度挖掘旅游产品的内涵成为了可能。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简单地停留在静态层面,而是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湘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圈定了若干个民俗文化村寨,并通过实景舞台剧、举办节庆活动等创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满足了旅游者深层次的旅游需要。如2004年举办了湖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暨湘西州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态保护节,2005年举办了德夯中国鼓文化节,2013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三届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并且通过“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舍巴日”、“太阳会”等民族民间专题文化活动,实现非遗项目生产性转化,提升了湘西旅游产品层次,促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3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打造湘西旅游品牌,塑造湘西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孕育于一定的地域环境,又成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地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表现和支撑。湘西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必须要将湘西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事实证明,越具特色的、越有地域性的旅游资源,越受旅游者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艺术技巧、艺术形式,能够深深地吸引旅游者、打动旅游者,通过走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在了解当时当地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在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与品牌忠诚度,强化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近年来,湘西致力于传承原生态的土苗传统文化,将永顺土司文化、花垣蚩尤文化、凤凰山江苗族文化、泸溪盘瓠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紧密结合。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神秘湘西·风情画境”的湘西旅游形象正日益深入人心。

1.4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接待配套能力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极大地推动了湘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2013年湘西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9亿元。2014年,湘西州共接待游客28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5亿元,分别增长21%、20.4%,湘西州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围绕文化旅游,湘西州着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服装、民族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产业,促进工业和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并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景区建设、休闲娱乐等方面不断提高接待配套能力。以旅游交通为例,目前,高速公路已经覆盖湘西州全州,周边建有常德、张家界和铜仁·凤凰三大机场,旅游可进入性不断增强。随着湘西机场、张吉怀城际高铁的建设,湘西旅游交通相对落后的情况将不断改变,交通便捷性将不断增强。

2 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1旅游发展推动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湘西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部门,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继2004年湘西州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区后,湘西州先后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并在2007年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工作措施、经费投入、资料保存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具有执行力和公信力。

2.2旅游发展推动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湘西旅游业还未兴起阶段,湘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和小城镇化建设,而湘西地处偏远,无论是从发展基础还是发展前景都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人们渐渐认识到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掀起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积极开展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湘西州举办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培训班、民保学术研讨会,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并且吸引了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工作,《民间音乐集成》《民族舞蹈集成》《湘西民族民俗文化从书》《梯玛神歌》《土家织锦》《湘西民俗大观》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相继出版。2005年,湘西州更是全面启动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并积极进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湘西州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进行抢救,通过拍摄、展演等进行保护和研究,先后确立了六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3旅游发展促进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多样创新

湘西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路径选择。其中既有静态的传承方式,更难得的是在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态平衡的方式获得了延续发展。湘西州先后建立了中国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吉首大学民族文化博物馆、永顺县王村土家族博物馆等对民族民间工艺品进行保存和收藏。同时,确立了一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宣传和试点。如建立了傩文化之乡、摆手舞之乡、打溜子之乡、鼓乡等。以凤凰县为例,柳薄唢呐、山江苗族鼓舞、茶田傩文化、水打田茶灯、官庄霸王鞭、落潮井苗族鼓舞、木里苗族绝技、山江苗歌共八个乡镇因为分布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选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民族特色的山寨不断发展状大。2011年5月,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开园,创新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形式,将湘西各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融合,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转化。

2.4旅游发展促进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热情,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的活力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种持续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族群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延续、传承[2]。在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互动过程中,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必然激发起民族成员展现民族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构与开发的热情,从而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活力。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已经濒临消失的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生机。具有民族特色的织锦、剪纸、扎染、蜡染等手工艺和文化产品重新获得商机。这些手工艺产品不断与时代相结合,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发出许多被广大民众尤其是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商品,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以历史的厚重感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和民众日益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濒临灭绝的技艺获得了新生。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局面,湘西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的建设。

此外,湘西州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将民族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和保护氛围。截至2014年,全州共设立了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5所民族文化传承实验学校,促进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湘西旅游业正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推动湘西旅游发展,打造湘西旅游亮点,促进湘西旅游提质增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从保护的手段还是传承的方式上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创造力,湘西旅游业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了和谐共生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多赢”。

[1] 凤凰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及民保传承人的通知[R].凤政函,2007(5).

[2] 罗茜,彭华.基于博弈理论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F590

A

2096-0298(2015)10(c)-103-03

①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传承与开发研究(13C948)。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湘西旅游业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