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提高学生中考英语听力成绩的策略
2015-07-17鞠彩凤
鞠彩凤
[摘要]近年来,中考英语测试逐步加大对学生的听力考查力度,试卷上相应的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不断提升。教师应研究并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在听力题上的得分。
[关键词]中考听力技巧得分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70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听力都是试卷的 “头版头条”。受听力教学起步晚、基础弱、母语根深蒂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和听力考试时,时常抱怨说:学英语难,“听”英语更不易。加上学生置身于中考限定的时间段、紧张的氛围中,更是造成听力丢分连连。所以,如何提高听力水平已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与语法、阅读等书面考试题型相比,听力考查过程不可逆转,具有极强的“瞬间”效应。考场上如何紧紧抓住这个“瞬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技术”,不蛮听、不乱听,冷静“巧听”,全神贯注于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以“技巧”来提高听力,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分数增长奇效。
一、抓住听前等待的时间熟悉听力内容,整体感知材料
从试卷下发到开始动笔,有一段“预热”的宝贵时间。整体感知、熟悉内容是这时的关键词。考生拿到试卷后,应该尽可能快速地浏览所有听力问题,对题干及其选项做到心中有数。一是心中要有积极的预判,初步弄清哪些选项是以透露的内容为线索,哪些是属于推断对话可能要涉及的内容。这样,录音播放开始后,听力答题就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听起来也就主动多了。二是了解听力题的基本考查方式。一般来说,听力短文后的问题大多数是就短文的细节和主题提问,提问的顺序一般是按照听到的先后顺序排列。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就可以“对症下药”,先看后听、看听结合,特别是要利用之前“预热”过程中已经熟悉题干和备选项的优势,排除掉不必要的干扰。听了内容、猜到意思后,再迅速利用词义去进一步分析、理解、判断。
二、抓住材料中的重要内容,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教师要指导学生听录音前如何迅速阅读考题。第一步,阅读过程中,可以先“走马观花”式浏览每题的选项, 记住提问的主要信息。第二步,在某些选项的关键处做上适当的记号,如画圈、标点、画线等,将一些关键词语,如时间、价格、距离的数字或人名、地名记下来,这样可加深印象,有助于回忆。对要回答的问题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再听录音、看材料、选答案。答题过程中,要边听边看之前所做的特殊记号,努力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无旁骛,积极调动思维,主动做出判断,得出最佳答案。
三、抓住材料中的重复信息,推测、判断,精听、泛听相结合
听力测试的过程是一个一直向前的过程,不会暂停、不会中断,更不会回放。对听者而言,会经常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遇上生词或不懂的难点,怎么办?这时就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前后重复的信息加以理解和判断。一般来说,对话材料中,有些信息双方要确认,所以一般会重复;独白材料中,对一个主题会从几个方面阐述,也会多次听到某个重要信息,它可能是本段的关键词。根据这些重复信息,再去猜测、意会、判断一些难词难句,这也是学生提高听力必须培养的一种技能。要培养这种能力,平时可以加强泛听和精听的训练。泛听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听懂材料,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弄清大意;精听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完全听清听力材料的所有内容,听懂每句话的意思。精听和泛听训练多了,对听力的 “语感”就会很敏锐,一些重复信息和难点就会很容易捕捉到。
四、抓住听力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
听材料先要听清所叙主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这是听清材料、理解内容、解答问题的首要前提。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在句中常用作状语,有的在句首,有的在末尾。如果在前面,那就是有意强调,就更需留心。英语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有时也蕴含了动作发生的时间,也要给予注意。
听力材料中,对话者的身份对理解材料内容往往非常重要。提供的语境材料通常是男女对话,学生要仔细倾听和辨别,听准他们彼此的称呼。对话者是同学还是朋友,是老板和雇员还是店主和顾客,是兄妹还是夫妻……这些都要细心听清、认真判断。弄清对话双方身份可以帮助考生推测、获知“言外之意”。
五、抓住听力考查的非智力因素,速战速决,切忌反复不定
考场上,除了考生的智力和听力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听力测试时间短,速度快,考生一旦听完,就要果断选好答案,并马上准备下一题。如果遇到临时拿不准的情况,就立即凭第一感觉,果断下笔。考虑过多、犹豫不决是听力测试的大忌,不仅导致本题容易失误,还会影响后面的答题。实在没有把握时,“蒙”一个答案也行,毕竟回答总比空着好。
掌握技巧、讲究方法已成为提高中考英语听力分数的重要途径。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技能和水平,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听力训练热情,坚持不懈进行听力训练。方法学了,热情有了,功夫到了,中考英语听力成绩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不是一件难事了。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