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助力放飞想象翅膀
2015-07-17蒋瑶
蒋瑶
摘 要:低段看图写话作为连接写话与习作的桥梁,作为写作的启蒙,有着特殊性和重要性。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量少,思维局限,教师方面则教学方法不妥,教学手段不科学等,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无话可写。于是,笔者利用感官代入的方法,打开学生想象大门,激发思维火花,以期提高学生写话水平。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感官代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2-01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低段的看图写话也让老师谈“图”色变。由于低段儿童思维的局限性、跳跃性,人生阅历的狭隘性,使得他们出现无所适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三无”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低段教师指导看图写话无以应对,无法可依,无力可施。
一、思维成阻力
看图写话中的图是静止的一个片段,不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不同于活动那样直观具体,给予学生各方面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看电视多、看书少,独处多,群聊少,久而久之,已经习惯于电视、电影等活动影像,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失去了对图片的原始敏感性。从而使得他们思维限制,不能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
二、感官成单力
感官即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与之相对应形成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仔细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几句话。”“图上画了什么?看一看,想一想,用几句话写下来。”这些都是看图写话中常用到的提示语。细细读来,不难发现,提示语中强调最多的是“看”这个感官,即视觉。写作本身是学生的经历、阅历和感官综合作用的一个过程。学生在看图写话的过程中,若视觉成为形单影只的唯一力量,这必然使学生游离于图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情感与图中内容没有共鸣,写出的话必然公式化、机械化,没有真实情感,无生动可言。
三、指导无促力
低段教师虽注重看图写话的训练,但也常抱怨无处指导。或是公式化,把作文的知识和方法像公式一样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与材料。或是问答式,老师们会提很多问题,把看图写话当成简答题来教,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问完了,学生答完了。这些指导都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看图写话处于教师事倍功半,学生写话水平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那么,教师如何用一种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从而发散思维以期达到提高看图写话水平的目的。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感官代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代入图中引发想象的一种方法。感官代入法分三步走:
1、以“看”先行,统领全局找重点
低段学生的观察会无序,无重点,无联系。看图写话的关键步骤是学生在写之前先要观察,即以“看”先行,只有清楚图中内容,才能明确中心意思,不偏离图意。一幅图中,重要的人物、景色、动作都出现在图中央,或者是画得比较大,因此,学生观察的顺序一般情况下是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中间向边缘。例如:小鸡过河,图中篇幅最广的是小河,河边站着小鸡,那么主人公肯定是小鸡。围绕的话题就是小鸡怎么样过河。老师的引导用语需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抓重点,使学生直截了当地明白图意。如:图中画了谁?(画了什么?)他(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问题把学生的视线直接引到图中的重点,抓住图中关键点。
2、“推测”紧随后,明察秋毫重细节
成人的思维相对缜密,观察有序,一看图就知道图中的意思。但低段的学生要关注细节并非易事。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明察秋毫,学会推测。要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画这个内容,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学会关照细节。既要看出画面上的内容,又要想象出画面外的内容,做到粗中有细,找出图中的各处的关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人与景的联系——图中出现荷花,一旁的小朋友表情高兴,手舞足蹈,那么就可想猜测到这是夏天,小朋友在池塘边欣赏荷花。人与人的联系——图中出现年纪大的,胡子白花花的老人,旁边一位小女孩,那么可以知道这两人是祖孙关系。物与物的联系——图中出现一只垃圾桶,地上有一片纸屑,那么这个纸屑应该是在垃圾桶里。
此外,还有人的性格与服饰、动作、年龄、表情、身份、形体的关系等。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推测出事物的联系,才能为后面的联想打下基础。
无论是总体观察还是细节揣测,进行到这一步的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看中,而这看具有一种旁观性,即学生只是一个观察者,并没有走进图中。若只停留在这两步骤上,学生的写话只停留在对图的描述中,没有进入真正的想象,所写文章也枯燥乏味,缺乏立体感。
3、“感官”来助力,推前测后激想象
感官代入,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画中的人物,让他想象自己处在图中,然后看到了什么,当时心里怎么想,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等等,以及相互作用下想、听、说等的变化,它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感官想象,用合理的表达把它写下来。
感官代入后,旁观者成为主角,“我”的语言、行动、思想代替了图中主人公。“我”和他们共命运,同呼吸。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角色之旅”,又诱发了他们说的欲望,静止的东西有了动感和活力。
电影是由很多个静止的画面快速替换而使人感觉到动。想象也像电影,把那些连续的画面快速交替让人感觉到动。所以要让低段学生的看图写话充满活力,就必须激发学生沉睡的想象力,使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动起来。而感官想象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灵感,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图中的主角人物,记下当时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说到的、闻到的。感官代入让学生与图中的角色、人物产生内在联系,形成情感链接,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主人公,使得学生调动起以往所有的阅历与精力来充分发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