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5-07-16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第二小学066300

学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语感文章情境

(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第二小学066300)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赵静(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第二小学066300)

语文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交际工具,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分不开的。学任何语言都是这样,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是因为语感会影响语言学习的效率,左右语言学习的实质。在众多培养语感的策略和方法中,朗读是最有效的一项,也是语言学习这经常采用的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教学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朗读中习得知识,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小学生的朗读,《语文教学大纲》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中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这样他们才会读有所感,促进良好语感的培养与形成,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充满积极因素。由此可见,朗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和辅助功能是非常强的。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学生的朗读与情境有很大的关联。只有在相关的情节中,学生才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内心与情境产生共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在创设情境方面,我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并且,教师的范读能够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一个正确的范本,纠正学生的读音。

二是利用多媒体。多媒体色彩缤纷的呈现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也能够利用它的动画特色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为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由于本校的学生都是北方人,没有见到过桂林这般绮丽的江南风光。于是,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展示了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当看到漓江的水时,学生的呼吸仿佛都屏住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使学生受到了震撼,他们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江水,简直美的像动画片里的。看完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漓江的画面,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随之加深。

三是播放音乐。背景音乐是一种渲染气氛、创造情境的有效手段。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是因为音乐能直达人的内心最深处,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将音乐运用到朗读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良好途径。如学习《现代诗二首》时,我就在网路上搜集了一首莫扎特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他们朗读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着莫扎特的名曲,二者相互融合,相符促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美文和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了朗读之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是以对话的方式模拟情境。对于一些可以分角色朗读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将自己想象成该人物,进入角色。这样做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转换位置,他们的朗读就不再流于表象了,而是成为了学生的内心体会,融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增加了情味。如学习《捅马蜂窝》一文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每人读一自然段,对话部分就分角色一起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于捅马蜂窝的想法与体会,过一把捅马蜂窝的瘾。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读得也是兴趣盎然,对于爷爷、奶奶、妹妹和“我”的心情把握也很到位,读出了人物的态度与口气。

这四种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融合到一起,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用心,总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

二、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如果教师一直选用同一种朗读形式,小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逐渐丧失。我们要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一般来说,常用的朗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示范导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由编者精选的优秀文章,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能让学生感受到满满的童趣,拿来朗读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差,有很多的字不认识,他们也很难做到有感情朗读。因此,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进行示范导读,为学生树立一个朗读的标准,让他们冲着这个目标努力。小学生都喜欢模仿教师,无论是神情、手势,他们都会努力向教师学习。读的多了,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形成,也能够在朗读中抒发自己对于文章的感悟。

2.让学生自选朗读部分。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他们在朗读方面也较为落后。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挑选一个读的比较熟的部分,多读几遍。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朗读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3.在朗读中纠错。纠错朗读就是选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监督。当出现错误时,其他学生要及时喊停,指出错误,让该生进行改正。采用这种朗读方法时,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程度一般的学生,出错不能太多,也不可一点都不出,否则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松懈。这种朗读方法的益处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注且仔细。

4.竞赛朗读。开展朗读竞赛不失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比较中改进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但要注意竞赛的内容、规模应当多样化。

5.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学生的动作、神态、语气反映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特征。这样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语文朗读教学,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语感文章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