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制度载体与价值内核

2015-07-15刘笑言

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新加坡

摘要:新加坡是地处亚洲一隅的城市国家,通过精致打造本国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在内的文化软实力,使得其国家形象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得益于其高效的制度载体和本土化的价值内核之间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其中制度载体主要包括新加坡国际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合作与互补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以及法治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价值内核包括新加坡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文化与“家庭为根”的东方价值理念。在新加坡对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建构过程中,其对政府在国家人才建设方面所具有的长远规划责任的强调,对执政党的严格约束,对法律的强势执行力度以及对核心价值观念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等等都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文化软实力;制度载体;价值内核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2-0023-08作者简介:刘笑言,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博士后 (上海200241)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以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相似的华人主体文化圈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学习范本。根据美国TIME周刊在2010年第一期公布的对全球20个主要国家的国家形象评估结果显示,新加坡远超美国等其他欧美国家位居世界第三位。新加坡既没有足以震慑世界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足以利诱他国的雄厚经济实力,但通过精致的打造本国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在内的的文化软实力,人民行动党政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界的肯定。由此可见,新加坡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所获得的高度评价完全来源于其国家软实力。

一、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软实力这个概念自从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明确指出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与国际关系中通常呈现出来的通过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强制或利益诱导的“硬实力”不同,软实力是通过自身包含意识形态和政策体制在内的文化因素而产生的国家吸引力。通常而言,世界多数国家的软实力往往建立在其雄厚的硬实力基础之上进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而新加坡却是一个特例。本文将对新加坡文化软实力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在当代工业社会发展模式中,通过物质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往往可以为一个国家创造难以替代的国际竞争力,这集中体现在其文化基础力、文化研创力、文化生产和消费力、文化产品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竞争力五个方面。在这些参照指标中,除文化研创力之外,其它四项指标均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依靠本国内生的经济和资源储备实力。而作为拥有不到500万人口的国家,国内居民既无共同的历史文化,又无深厚的经济基础,使得新加坡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数量、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指数在内的文化基础力和包含文化品牌数、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在内的文化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方面远远不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但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的文化研创力却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同,特别是在新加坡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指数(11.86,11.98)分别只是中国相关指数(124.53. 881.23)不到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情况下,新加坡仍旧是中国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更是众多中国留学生首选的海外留学国家,这根源于新加坡国家在教育和科研开发方面的持续性重点投入,倾全国之力打造本国的文化研创力使其物质文化的整体软实力方面得到迅速提升。

其次,在精神文化层面,根据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机构ECA国际的调查,新加坡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法治化建设以及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让新加坡成为外企眼中最理想的亚洲国家。截止目前,超过2.6万家国际公司落户新加坡,将近三分之一的“财富500”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由于新加坡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保留以及其融合多民族和民族不同文化于一身的社会特色,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到新加坡旅行。2005年到2011年的近7年时间,来新加坡的海外游客逐年增多,其中以东盟国家和中国的数量增幅最为明显,这得益于新加坡90年代中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而越来越多的亚洲学生选择新加坡作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更加有力的证明了新加坡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新加坡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在2014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5位,南洋理工大学作为“世界最好的工科院校之一”也居于世界61位。与此同时,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13年最新统计的世界各国人文发展指数中,新加坡以权值0.901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位置,也是唯一进入前十位的亚洲国家,有力的证明了新加坡近年来在居民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全方位提升。与此相应,在由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编写并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居30位,远高于日本(第43位)和中国(第93位)。

最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国家制度层面的软实力恰好可以为前二者提供有力的保障,若没有系统完善的制度文化,任何物质和精神软实力的发展都将成为不可能。新加坡之所以在亚洲和全世界享有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吸引力,根源于政府提供给全社会的完备法治环境、自由的市场空间以及高效廉洁的行政服务力量。在“世界正义工程”发布的世界各国法治指数中,新加坡以0.79分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十的位置,与世界人文发展指数一样,新加坡作为唯一入围前十的亚洲国家,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其正面、法治以及良序的社会发展环境,这种向外释放的安全感在无形中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方面继续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芬兰)的绝对优势继续领衔亚洲的法治建设发展。在政府办事效率方面,新加坡以高效、清廉的政府著称,这无疑是新加坡制度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增量。在透明国际最新公布的世界各国从2004年到2013年的清廉指数测量中,新加坡始终保持在世界前五的位置,而在2010年,更是与丹麦和新西兰并列第一。高效的政府、法治的社会以及开放的市场,这些作为新加坡制度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新加坡这样一个东亚小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二、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制度载体

新加坡建国短短几十年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它带给世界的新形象常常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曾经需要同时面对国内资源高度匮乏、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国际周边高度不稳定局势的城市岛国。就在1962年新加坡独立之前,在联合国一份关于殖民主义的官方备忘录中确信新加坡“在淡水供应、贸易和生存方面都依赖马来西亚联邦,它要独立生存不太可能”。然而,新加坡用自身实力证明了一个真正的奇迹。而这一切的取得,得益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经过多年实践建立起来的高效的制度载体,这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科研等高级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与精细分工.相结合的国际化模式,注重合作优势互补的开放式市场经济以及法治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

1.国际化的精英教育模式

文化研创力是新加坡文化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动力机制,而这一动力的关键在于投资发展教育及本国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这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集中体现在其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从2005年至2011年的七年间,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从每年52.15亿美元一直追加到2011年的每年96.98亿美元,教育始终是新加坡仅次于国防开支的第二大政府投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年教育投资与国防开支(88.89亿美元/每年)所占比值3:5,到了2011年,教育投资与国防投资(107.97亿美元/每年)几近持平,教育投资在近7年的增幅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虽然逐年增加,但其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所投入的教育经费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中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是最多的,之后依次是初中和大学预科、小学和工艺教育学院,投资最少的工艺教育学院主要面向社会提供技术人才,而其生源主要接纳初中毕业统考没有通过的学生(图1)。与教育的精英主义差异性投资相伴生的是新加坡教育的分流政策。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政策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新加坡早期人才建设发展是十分有效且非常必要的。教育分流的政策形式实际上是在学生从上学开始的不同时期,有序分阶段的将人才进行制度性筛查的一种方式,一般可分为普通教育和技能教育同步进行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新加坡的小学是六年制,小学四年级的期末考试是对人才的第一次分流,将学生按照2:7:1的比例分别划分到快班、中班和慢班;小学毕业进行第二次分流,其中10%和50%的学生因为达到的英语“0”水准,可以接受正常的初中四年教育,而小学毕业考试成绩较差的40%学生由于只有“N”水准,所以要接受五年的初中学习;初中毕业统考是第三次分流,毕业生中的约四分之一左右的优等生可以进入初级院校(类似于大学预科)学习,约四分之二的学生进入兼具技术与科研的理工学院学习,而其余的未通过毕业统考的学生讲进入工艺教育学院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所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新加坡的高中并不是一种面向全民的基础教育,而是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结合学生的个人素质较早的确定了其未来的社会生存空间。这种人才分流制度通过最小的教育成本,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为新加坡社会发展提供各个空间的人才,通过制度化的人才竞争模式,让新加坡公民从小开始学会适应竞争与生存的忧患意识,深刻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小国力图发展的精致设计和高效制度空间。

在国际教育培训方面,新加坡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也是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推动力量。新加坡教育部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学”的概念,并同时主张要以“世界级”的薪酬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学者来新加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提升本国教育质量的同时,“新加坡利用其教育的高质量和在东亚地区独特的优势,开展广泛的国际培训,使之成为新加坡教育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加坡开展国际培训的目标群体定位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这个定位精准且具有持续性。来自中国、老挝和越南等国家纷纷派出本国精英人才到新加坡接受培训,伴随大批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党政精英在新加坡接受培训,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得到迅速推广,其自身所获得的成就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同,而学员自身在本国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新加坡的软实力正在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推进到其他国家。

2.合作与互补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

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将经济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投资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参加国际资本市场,引进世界资本,将自身整合到国际资本运转中。这种外向型的高附加值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迅速帮助新加坡摆脱早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不可避免的贫困状态,也助其对外树立了积极、开放的国际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加坡的工业园区计划和对外援助计划。

新加坡工业园区是新加坡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开放特定区域进行工业生产、加工和贸易,同时政府辅之以一系列的配套保障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布局。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分离出来的裕廊管理局是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和管理者,由经济发展局协助进行园区的销售和推广,并以经济发展局名义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等著名城市都设立销售中心,面向全球进行集中招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的方式进行,但在园区的具体运行中,政府赋予园区企业高度的自主性和与此相配套的宽松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裕廊管理局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同样设有经营机构。通过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加上固有的港口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市场营销中心以及其他具有高附加值的商业部门”,在积累国际资本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加坡的对外援助计划是新加坡软实力推广的又一项国际型战略,与工业园区不同,这是以“输出”为主要表现途径的政策规划。1992年开始,新加坡第一次提出了“新加坡合作计划”,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援助。新加坡的对外援助主要是采用教育支持与合作培训的方式为受援国提供智力援助。这一方面有赖于新加坡的“教育国际化战略”,另一方面也直接得力于新加坡力图在东亚和东南亚地缘政治中寻求平衡的国际战略。目前,“新加坡合作计划”已经对来自16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8000名政府官员进行了培训。与此同时,在“新加坡合作汁划”中进行的多数项目都不是新加坡一个国家独自完成,而是通过寻求与非政府组织、第三国或者国际组织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协同合作方式不仅为新加坡减轻了经济和财政负担,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受援围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这也在无形中使新加坡在周边国家眼中的形象获得了加分。

3.法治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

新加坡的法治和政治制度建设始终有别于西方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如此,新加坡今天取得的法治社会和廉洁高效的政府体制无形中成为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最有力保障——不仅为自身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铺平了道路,也诠释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法治与廉政形式,证明东方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法治社会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新加坡的法治道路表明了法治模式的多元性质,而西方法治只是其中的一元。”西方法治强调对个人、政府以及民主制度本身的制约和限制,而由于长期一党执政,新加坡在政治体制以及机构之间的高度稳定以及彼此默契的配合使法治在特定政府行为和民主制度等方面并不发挥主要作用,而在对公民个人行为的规训方面则起到了非常谨慎且积极的约束作用。新加坡以“罚款城市”著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提醒公众某种行为将受到罚款惩罚的警示牌,如随地吐痰、在公共交通T具上携带榴莲等都需面对高额的罚款。新加坡法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道德的法律化,“举凡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个人作风、两性关系,只要是被认为事关风俗道德,都可能受到法律的评判”。所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在法律界定层面的区分在新加坡并非泾渭分明,很多具体的法律规定本身在强调人权的西方社会是无法被认同与接受的,但在新加坡则具有特别的接受度与执行力。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执行力,保证了本国社会基本秩序,也为海外资本和人才的流入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空间。

新加坡具有东方特色的法律制度不仅规范着社会公众的行为,对政府官员也是一种严格的约束。新加坡官员管理条例和反贪污法令,将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细节,同时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当然,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设立具体详实的法律条文是必要且普遍的首要工作,但在法律的执行层面则千差万别,甚至个别国家出现法律无法执行的局面。所以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除了严格细致的法律条文之外,有效的执行力成为最为关键的工作,而对法律的高效执行力度更好保证了法治社会的新加坡特色。一方面,新加坡成立了专门反贪污的机构,即贪污调查局,它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立性和执法权力。贪污局隶属于总理公署,局长由总统直接任命,并且归总理直接领导,直接对总理负责。正是完善的法律保障使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在新加坡廉政建设中工作非常高效,“其调查案件的所需时间,至少有62%的案件在一个月内完成、92%案件在两个月内完成,95%的案件在三个月内完成,年完成率高达95%。”可以这样说,严明的法律规范和违法执行力的高效工作共同促进了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也为新加坡向世界展示其“花园城市”的国家面貌以及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三、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核

无可否认的是,新加坡依靠着对国家软实力的打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在我们看到新加坡表面的政策形式和国力表现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忽视其背后的价值内核,即融汇儒家传统和英国殖民遗产的精英主义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是它们赋予了新加坡与大多数西方社会不同的教育模式、市场经济以及法治环境,并且能够保证这一系列政策法律制度在新加坡社会中行之有效。

1.精英主义文化

精英主义文化为新加坡分流教育与选拔制度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新加坡注重实用的精英主义文化在其教育理念与政治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从小学开始的教育分流政策在为国家节约教育培养成本的同时也为社会人力资源供给提供了规划的空间;另一方面,注重从社会优秀成员中选拔精英人才进入执政党和政府体系则是与新加坡法治和廉政建设相配套的人才晋升机制。与此同时,新加坡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面向世界推行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则是其精英主义文化向国际推广的有效实践。与新加坡的分流教育相同,新加坡有别于西方社会的法治建设同样遭到学术界的批评,因为内含于其中的价值理念在于否认人具有公平接受教育的平等公民权以及其自由民主制度的不完全性。然而从新加坡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中,我们发现精英主义在新加坡社会及公民自我意识方面根深蒂固的文化渊源。

新加坡的精英主义文化有两个来源:一方面得益于新加坡华人占主体的文化圈所信奉的儒家重视“选贤任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基础。“英国在新加坡进行了近140多年的统治,从开埠到独立一直是新加坡的统治者,因而英国文化对新加坡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影响极为深刻。”相对于西方其他国家来说,英国文化中对“平等”价值的倡导并不如美国等其他国家那般强烈,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对精英和贵族等级制度仍旧存在很大程度的推崇。在儒家文化和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等级观念的共同影响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虽然不断遭到国际社会的质疑,但依然将层层分流的教育模式作为新加坡精英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精英教育模式不仅影响着本国公民从小懂得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影响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比重投资,也同样影响着新加坡将教育推广到国际社会中所主要面对的潜在客户群体均为各国的精英人群。精英文化在新加坡教育模式中的充分施行帮助本国公民养成“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奋斗意识,也保护了公民即使在新加坡本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勤奋工作、审慎判断的忧患意识。

2.“家庭为根”的价值理念

在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国家中,不同的信仰往往会造成公民自我认同的混乱,而新加坡适时的对“家庭价值观”的强调,使“家庭”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991年新加坡提出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民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价值观不仅是新加坡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项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李光耀曾经明确的指出:“政府或存或亡,但家庭是永久的。”作为一个将人力资源作为本国第一发展要务的小国来说,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吸引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才的流失,而这对新加坡来说则是足以致命的打击。而在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十分明显的移民国家,推行教育国际化和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将不得不面对人才流失的风险,那么如何留住人才?新加坡政府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家庭”,弘扬“家”文化作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并将家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

政府将“家庭”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政府治理功能运行中更多的是将家庭作为基本单位,而不是公民个人”。一方面是政府正面倡导以家庭为根本的共同价值观,另一反面辅之以家庭为轴心的公共政策体系予以支撑,“家庭”在新加坡不仅为不同民族的公民个体提供了最现实的情感寄托,也为公民社会最大限度的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稳定剂。

新加坡是一个马来世界中的华人岛屿,国内三大主要民族分别为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其人口占比为7:2:1。如何使本国居民的国家认同超越于其与周边国家的族裔认同,构成了新加坡文化软实力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方面。虽然华族在新加坡占有人口比例的绝大多数,但倘若片面强调华族文化极容易引发其他民族的旧有仇恨,加剧民族和国家的分裂。所以如何在各民族信仰中凝练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而宗教传统在马来社会和印度社会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不同教义以及信仰的差异同样会成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基于对国内民族构成和多元宗教信仰共存的现实考量,人民行动党政府将新加坡定义为“世俗国家”,抛开“自由”、“平等”等一系列会产生解释性纠纷的具有某种终极意义的价值追求,而在国家共同价值观中着重强调“家庭”作为新加坡国家建设的根本,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拉回到最具有世俗意义的家庭生活中,进而有效的回避了敏感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可能给国家和政府带来的认同危机。

四、借鉴与启示

新加坡的成功对很多世界大国来说意味着奇迹,一个几乎在自然资源方面“一穷二白”的城市岛国竟然可以通过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自身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新加坡塑造其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值得世界很多国家深思和借鉴。特别是在新加坡对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的独立性和国际化高端战略,对法治和廉政的坚决执行以及对“共同价值观”的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政府应担负起对国家人才建设的长远规划,实现人才的均衡分布和重点建设相结合。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小国,在大力发展经济以寻求在强国林立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保全自己的特殊国情下,人民行动党政府采取了从源头开始分流人才的教育理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但这种分流教育的政策形式却实实在在的为新加坡提供了国家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资源,不至于由于市场调节的作用导致专业拥挤或者毕业生中出现大批“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体现了政府对国家人才建设事业的长远规划。新加坡虽然奉行“精英主义”教育模式,但国家并没有因为政府对精英教育的片面强调而忽视其他领域专业人才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在重点资助高端科研砑究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层次人才建设和科研研发领域,在新加坡高端研发领域,私人投资与公私合营部门占据部门总数的95%以上。私人资本的人驻不仅缓和了政府投资科研与教育的财政压力,更刺激了人才队伍发展和创新的积极动力。反观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教育和科研发展,经费投入同样占据国家财政预算的大额比重,但人才分布不均衡,重点建设不突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科研机构创新动力的不足和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信任是我国人才建设领域亟需正视的现实问题。

其次,一党执政与法治建设的高度统一。新加坡在建国初期面对着骤然被迫独立的窘境,国内华人和马来人的民族冲突余波未平以及国内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的现实,要想生存下去,发展经济和健全法治便是国家发展的首要课题。正如上文所说,新加坡的法治建设与西方尊重个人权利的法治有所不同,是以社会秩序与集体主义为主导的,而这是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制度遗产和东方传统文化中内含的精英主义治国理念。在法治建设的同时,新加坡推行以选拔为基础的面向全社会的人才遴选机制,通过保证执政党和政府内部人员的社会精英地位来实现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本身的基本素质。于此同时,人民行动党虽然是事实上的执政党,但法律并没有给予其超越法律范畴之上履行超然一切的权力,“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最后,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动力。新加坡文化软实力的取得得益于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杰出成绩,但获取这些成绩的公共政策背后则是新加坡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体系。除却其反复强调的国民共有价值观,精英主义文化和“以家庭为根”的价值理念为人民行动党政府的诸多政治选择和政策措施提供了不甚“合理”却是“合法”的价值认同。新加坡能够在建国初期的诸多逆境中取得成功,得益于人民行动党政府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迅速把握本国文化和社会特色,在将其凝聚成国人共同接受的价值理念的同时辅之以一系列政策支持,这种活跃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新加坡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动力机制。新加坡善于从自身社会环境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并能够真正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体系中形成完整的顶层设计,通过国家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策支持和包装,使政府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不是浮于公众头顶的道德勋章,而是以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活跃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具有现实重要性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配合和共同努力,而这些,新加坡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