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借鉴

2015-07-15叶淑兰

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日本

叶淑兰

摘要:日本走出二战“战败国”的历史阴影,实行“文化立国”战略,一跃成为文化软实力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日本文化软实力来自于其丰富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资源,尤其是日本的研创投入、动漫产业发展、对外援助、坚韧的民族性格、文化包容精神等。但是,日本对于历史问题反思的不彻底、国民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等将对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度结构安排、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品牌战略以及通过为世界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以提升软实力的方式,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文化软实力:文化立国

中图分类号:D5; D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2-0012-11

一、导言

战后日本军事力量发展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转向通过推行对外援助、贸易、投资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1954年,日本开始对亚洲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同期,日本实施科隆坡计划,面向东盟招收留学生,并开始在周边国家推广日语。日本于60年代开始实施国际教育援助,借此改变日本的国际形象。

经过战后的长期努力,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国家形象自从2007年起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2年开展的一项关于“全球最受欢迎国家”的民意调查显示,日本取代德国,成为该年全球最受欢迎的国家,中国则排在第五名。

然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东亚,日本被贴上了“侵略国家”和“战败国家”的标签。战后日本虽然号称奉行“和平宪法”,但始终无法摆脱“政治侏儒”的形象。冷战结束后,日本谋求成为“正常国家”,极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是,因为其错误的历史认识、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本的诸多努力并没有得到东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虽然日本在欧美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颇为突出,但是,日本在东亚的形象较为负面。早在2001年《纽约时报》一项民意调查就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日本“可钦可佩”,仅34%的韩国人认为日本可钦可佩,而59%的人认为日本人傲慢。

国外很多机构,如BBC、《纽约时报》、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等都曾进行过一些问卷调查,比较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的软实力。这些调研为日本软实力问题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数据,但是,对于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国内学界对日本软实力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一些学者从皇室外交、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动漫外交、对外援助、国际教育援助等角度探讨日本软实力,也有学者探讨日本的文化产业和企业软实力问题。日本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的软实力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还重点比较了中日之间的软实力。以上研究大多对日本软实力进行定性分析,突出日本在价值观与外交理念中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但是对于日本文化方面的软实力的相关探讨较为不足。因此,本文聚焦于日本文化层面的软实力问题,研究其生成、缺陷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文化发展战略

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的制约下,不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因为历史问题以及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努力也屡屡受挫。因此,日本转而通过发展文化软实力来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日本把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立国”、“强国”的高度,打造“日本品牌”,彰显“日本魅力”。总体上,日本的文化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确立“文化立国”战略。日本早在二战结束后就提出要建设“文化国家”,时任首相片山认为,日本要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必须“推进民主和平国家、文化国家建设”。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逐渐意识到民众过于关心物质价值,而忽视了精神价值的问题,因此提出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逐渐从“经济立国”战略转为“文化立国”战略。

早在1979年,大平正芳就提出了“文化立国”口号。在1980年发表的《文化的时代》报告书中,日本提出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重视文化建设的转变,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转变,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振兴地方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政策性建议。1996年7月,文化厅正式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表示要扩大国际文化交往,传播日本文化,这标志着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正式确立。1998年3月,文化政策促进会议提交了《文化振兴基本设想——为了实现文化立国》的报告,对“文化立国”战略进行阐释。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旨在使日本成为国际思想、观念和理念的发源地和全球重要思想的重要贡献者。在“文化立国”战略下,日本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域性的“文化街区建设计划”,推动大型“参与型”的文化事务活动。日本还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育,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如推动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建设海外文化传播基地和海外日本中心,设立国际交流基金奖,鼓励外国学生学习日语。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文化产业发展,认为“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提出“创意日本”计划。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大国。2001年,日本出台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的目标。2004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通过“新产业创造战略”报告,推动文化产业机构改革。2007年5月,日本公布《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指出文化产业对于提升日本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并把文化产业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层面。

日本注重科技开发与时尚创意的结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日本还提出“彻底数字化”、“泛在日本”、“酷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日本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民间及教育团体的积极参与。日本设立创意产业的相关高等教育学科,奖励各单位的产业创新、文化创意发展,积极引导本国创意产业走向国际。

第三,发展“动漫外交”。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日本动漫形象,如铁臂阿童木、蜡笔小新、机器猫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对各国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动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日本政府把动漫输出提高到外交层次,视为展示日本良好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006年4月28日,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发表《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提出以日本动漫等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他于2007年组织设立了国际漫画奖,用以奖励外国漫画家,旨在掌握这一奖项标准的制定权,力图把国际漫画奖打造成为动漫界的诺贝尔奖③。日本还任命卡通形象机器猫“哆拉A梦”为日本首任“动漫大使”。

第四,实施日本品牌战略。品牌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日本拥有的佳能、索尼、本田、丰田,松下电器等著名品牌,已经成为日本的形象符号。日本把“哆拉A梦”等动漫品牌作为“打造日本品牌、推销日本梦想”的外交工具。

2004年11月2日,日本设立了品牌工作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开启日本品牌战略的制定。日本政府于2005年发表了题为“推动日本品牌战略——向世界传播日本魅力”的报告书。2009年3月,日本又出台了《日本品牌战略——促进软实力产业的发展》的政策,提出要把“软实力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安倍政府提出了“酷日本”的口号,通过在服饰、文化、饮食等方面来打造一种“酷日本”的形象。2010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成立了“酷日本室”,旨在帮助推动日本设计、动漫以及时装等流行文化产业的海外发展。

三、日本物质性文化产生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文化、价值观和外交理念的吸引力,而非通过经济交易或武力强制等手段,来使别人按照自己意图行事的能力。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精神力,必须依赖于物质性载体来呈现。“即便是作为最典型的硬实力资源的军队同样可以作为一国的软实力资源的载体宣传和推介该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应该说,日本的物质性文化是日本获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第一.日本的文化基础力

文化基础设施是否可以产生软实力,最主要还在于人民对于这些文化设施的有效运用,从而把这些硬实力资源转化为体现价值理念的软实力。日本在博物馆数、科技馆数、图书馆数、影剧院数、体育场馆数、高等院校数、科研机构数、每百人拥有的宽带用户数等指标中,都处于较好的水平(参见图1、2)。例如,根据日本官方网站统计,日本博物馆的总数为5747个(截至2011年10月),科技馆总数为162个(截至2013年3月21日),图书馆总数为4938个(2013年数据),电影院总数为3318个(2013年数据),体育馆总数为6949个(2013年数据)。

探讨日本文化基础力的强弱需要置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到2011年10月,日本博物馆的总数为5747个。作为对比,截至2013年底,中国拥有博物馆4165家。如果考虑到人均水平,日本人均博物馆数则要远远高于中国。根据201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高等院校总数为4963所,其中国立为15所,公立为3628所,私立为1320所,这要远远高于中国的高校数。日本每百人的宽带用户数也处于较好水平。2010年初,日本为60.5户,虽然低于加拿大的74.6户、英国的67.1户、法国的63.9户、美国的63.7户,但要高于德国、意大利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

第二,日本的文化研创力

日本文化研创力所带来的软实力要取决于人才数量、人才素质、教育投入量、研发投入量、发表的科研论文数、居民申请专利数等硬性指标。日本的国民受教育水平很高,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劳动者占总人数的比重达到47%,这要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家水平。日本诺贝尔获得者达到16人。

日本很重视研发投入。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的总和还要多。1990年以来,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近30年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政府投入的科技经费占GDP的比例总趋势是下降的,而日本则略微上涨。2013年3月,日本公布了《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拟将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提高至5.4%。研发投入有力促进了日本科研力量的发展,2009年日本发表7.85万篇科研论文,比2000年的7.2万篇有小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每百万人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高达5158人(详见图表3)。年,日本专利数为34.28万件,仅低于中国的65.28万件和美国的54.28万件。

第三,日本的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及产业竞争力

在“文化立国”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主导下,日本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具有相当强的全球竞争力。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1.1万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0/c。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世界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4%,发达国家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如美国的贡献率达到11%,澳大利亚超过10%,韩国则将近9%。由此可见,日本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日本文化产业贸易也相当活跃,截至2010年,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总额高达230.52亿美元(详见图4)。

日本拥有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品牌,如松下、三菱、佳能、索尼、丰田等。在最新公布的2014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上,日本有225家人榜,仅次于美国(564家),并高于中国(207家)。文化产业本身是一种硬实力资源,但是,文化作为价值理念的载体,其产业的海外扩张自然会带来软实力的增强。

第四,日本的对外援助

对外援助成为日本输出价值观与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早在1954年,日本开始实施政府开发援助项目(ODA)。1989年,日本ODA总额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993-2000年,日本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大援助国,之后日本ODA虽然有所削减,2010年日本ODA降至世界第5位,但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本ODA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合作与推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是“输出日本文化的体面途径,也是传播日本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国际教育援助具有公益性特点,比对外经济援助更利于树立日本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积极推动国际教育援助。日本政府于1977年投入100亿日元设立了“东南亚文化基金”,大量招收留学生、推广日语。1994年,日本与东盟国家开展和平友好交流计划,1996年,又出资875亿日元设立了推进短期留学奖学金。这些对外援助对于传递日本的价值理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四、日本精神性资源产生的软实力

价值观、民族精神、文化包容性等精神性资源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的良好软实力,离不开日本的集体主义精神、忠诚、团结、协作、敬业、勤勉、包容的价值观。

第一,日本的民族性格与精神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这造就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悲情意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日本人必须诉诸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日本国民非常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推崇忠诚、顺从、仁义的道德标准。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忍耐、团结与协作,能够把“小我”融人“大我”,可以为国家、为集团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他们还把企业视为家园,具有绝对的忠诚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使得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本人忍耐力极强,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做任何事情都强调专注和敬业精神。他们的秩序感也特别强,街道行人井然有序。即使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国民也能保持良好的秩序,以应对危机。日本人奉行强者哲学,善于自我反思,努力向强者学习。这些民族性格都为日本人赢得了赞誉,成为日本软实力的重要价值观来源。

此外,日本的慈善精神和志愿者事业也相当发达。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涌现了大量志愿者,激发了日本民众的志愿精神。1995年因此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自1965年起,日本青年海外协力协会的志愿者已经向70多个国家派出了超过3万名志愿者。2007年,东京都开始在公立高中学校设立关于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的专门课程,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中,日本志愿者快速反应,积极参与汶川抗灾救援活动。中国民众因此打出“感谢日本”的条幅,为当时中日民间情感走出低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日本文化包容性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从历史上看,日本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代日本曾经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与律法,近代日本努力学习西方,成为亚洲最为“西方”化的一个国家。日本的学习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把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融人到自己的文化内核中,经创新形成日本民族文化。

日本既注重保存本民族自身文化,例如日本人至今也非常珍视自身和服的传统,但另一方面,日本文化注重吸收国际文化元素。例如,kitty猫并非日本本土货,它是来自英国的舶来品,为日本包装打造之后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如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在其《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一文中所言,日本文化是一种“杂种文化”,在当代日本文化中,可以明显看到西方文化的痕迹,同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也给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两种文化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日本的文化包容性表现在其积极参与和外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1974年,日本启动东南亚青年之船(SSEAYP)项目,增进日本青年与东南亚青年的相互交流。1987年,日本交流与教学项目(JET)启动,招聘外国青年赴日参加教育交流。1991年4月,日本政府出资500亿日元,在交流基金会内成立日美中心,以推动美国对日理解。日本文化包容性还体现在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日语教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邀请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名外国教师赴日本参加免费的培训课程。日本基金会还计划在2010年前在海外建立100个日语中心。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日本以外全球大约310万人学习日语,这一数字是1991年的3倍。根据联合国发展项目人类发展报告,日本人文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17位。

五、日本制度性资源产生的软实力

软实力的产生需要良好的制度性安排与保障。日本是一个权力相互制衡的民主与法治罔家,政府较为清廉,行政效率也较高,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政府一民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这些制度性资源都有利于日本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日本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

日本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部门有文部科技省、文化厅、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国土交通省以及各地方自治体。在“文化立国”战略统筹下,日本文化主管部门虽多,但协调有序。上至首相,下至企业和民间组织,都从不同层面积极推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能很好地形成合力。日本被誉为“动漫王国”,这与各级官员的努力分不开。前首相麻生太郎提出动漫外交,他在出访过程中努力传播日本的动漫文化。外务省创立了“国际漫画奖”,外务大臣高村正彦还任命“哆啦A梦”为“动漫文化大使”。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不断根据新情况,推动文化管理部门机制的调整与改革。例如,1972年日本外务省设立特殊法人国际交流基金会,负责公共外交,以促进文化艺术、日语研究教育等领域的国际文化交流。1984年日本设置外务省发言人,强化发言人作用。1988年,日本成立针对国际文化交流的首相政策咨询会议。2001年,日本调整外务省和文部省文化厅的分工,文化厅重点推动国际文化交流,而外务省和国际交流基金则主要负责外交领域的工作。2004年,为强化文化外交,日本外务省设立“文化交流部”。

此外,日本还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资源特点,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多样化,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模式。

第二,政府引导企业和民间团体发挥积极力量

日本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同时规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奉行内容不干涉原则。一旦国家发展战略与方向确立后,国家不干预文化发展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规划,这给企业以及民间团体的参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企业和个人成为日本文化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主体。“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性的或地区性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和文化发展的交流,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多依赖于企业、公司参与和资金赞助,而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则依赖于大型媒体来举办或协办。”

日本企业在促进软实力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依靠资金、人员等资源优势,通过捐款、设立相关财团或基金以及提供其它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推动各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日本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当地社会的需求,既提升了企业软实力,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起到积极作用。日本政府还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1996年,日本留学生大西健介创办“日本和平之风”的非政府组织。这个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之一。自1965年,这一组织已经向70多个国家派出了超过3万名志愿者。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日本政府通过构建一系列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文化发展和文化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例如,为了振兴文化艺术,日本国会立法批准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日本通过的《著作权法》为确保文化产品的保护和贸易的顺利开展,提升日本文化软实力起到重要的作用。2001年,日本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希望在十年之内达到成为世界第一产权国的目标,并且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这对于国家文化创新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此外,日本还拥有《文化产业促进法》以及《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日本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均得到了国民较高程度的认可。根据IMD世界竞争中心2014年数据,日本的全球竞争力位居全球第21位。根据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2013-2014年日本的法治指数位居世界第一。透明国际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的腐败感知指数为74分(74/100),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18位。日本良好的制度性安排成为日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六、日本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缺陷

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内部凝聚力作用,有助于加强文化软实力,但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则伤害了亚洲国家的情感,反而削弱了日本的软实力。日本文化软实力建构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需要日本去正视和反思。

第一,日本错误史观是影响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苏联解体、中日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日本屡次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存在漂白、回避与否认历史的倾向。日本错误的历史观及其对战争反思的不彻底,严重损害了它在亚洲的形象。尤其在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国民对日本的看法非常负面。2005年,因为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中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示威,提出抵制“日货”口号。2012年9月,韩国首尔民众在日本大使馆外举行示威,抗议日本右翼势力。

日本的错误史观归结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生死观。日本文化缺乏对错意识和忏悔意识,导致他们不能坦然面对与接纳战争的侵略性质。日本人“知耻惜名”,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保全面子,日本难以真诚地为历史问题道歉。日本的神道认为人不管生前做过什么,一旦死亡便化为神而得到人们的尊敬,也就洗净了以前的罪。因此,日本领导人屡次不顾亚洲人民的情感,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习惯于把天灾人祸都归结为命运主义。对于二战,日本人也觉得好像自然灾害一样是一种宿命。日本强调集体主义,“一亿人总忏悔”,相当于法不责众,谁也不用担负战争的责任。

日本人坚持自己的历史认知,对于东亚其它国家的历史观缺乏包容性。日本因为错误的历史观被贴上“不诚实”、“不负责任”、“自大”的标签。这影响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政治大国,也使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操遭到不少亚洲国家的反对而付诸东流。

第二,日本国民性中的封闭性、保守性是影响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约瑟夫·奈曾指出,“日本的文化是内向的。既然软实力是吸引他国的实力,那么以内向为特征的日本,要提高软实力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日本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在对日本民族的高度认同的同时,对外来移民和少数族群均持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在对外交流巾,日本人比较沉默寡言,难以融入到交流过程中。相对于中韩而言,日本在海外获得博十学位的人要少得多,亚洲最优秀学生的留学首选地是欧美、而非日本。

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性格具有矛盾性和双重性特点,既有利于软实力提升的一面,又有妨碍其软实力提升的一面。日本人强调集体主义和绝对忠诚,对个体极为压抑,容易走极端,这导致日本的国民幸福指数很低,日本的自杀率也居高不下。2008年的一份皮尤调查报告称,与几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日本人对本国未来走向的满意程度更低。美同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2014年9月公布“全球幸福感报告”,调查135个国家人民幸福指数,日本排名第64,虽然高于韩国第75名和中国大陆第90名,总得来说,日本国民的幸福感普遍偏低。

第三,日本国内经济政治问题也对软实力发展形成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状态,被称为“失去的十年”。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硬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对文化软实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日本公共外交预算连年下降,日本政府官方援助也处于下降趋势。此外,日本政治体制僵化,首相更迭频繁,罔民十气很低。益普索集团和路透社在2010年2月联合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只有14%的日本人确信本国向着正确方向前进,这一比例是23个被调查国家中最低的。

语言的国际性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日语不能像英语那样,成为全球语言,同时又受到日益发展的中文的挑战。日本善于动员智库、企业、公民社会的文化参与,但是,跟欧美相比,日本的NG0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日本也缺乏像BBC和CNN之类的强大媒体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传递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韩流”席卷东亚地区,“日流”影响力出现下降趋势。日本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必须真诚地进行文化和历史的自我反思,照顾东亚国家民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勇于面对与承担历史责任。日本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在超越国家主权的地区合作框架中,寻求与东亚国家建构互信与包容的新型关系。

七、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借鉴

日本走出二战“战败国”的历史阴影,实行“文化立国”战略,一跃成为文化软实力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国家的崛起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伴随国家硬实力的快速上升,中国崛起迫切需要突破文化软实力不足与滞后的瓶颈。日本文化发展走过的路径,其成败得失的经验,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学习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度结构安排。中国已经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还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官一商一民共同促进的制度性格局。巾国需要学习日本在“文化立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充分加强文化产业立法、利用企业民间团体和公民社会力量,形成文化软实力提升合力的制度结构安排。中国需要改变软实力构建上过于依赖政府的状况,激发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

第二,学习日本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品牌战略。中国过于强调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把传统文化现代化,吸纳现代文化元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转向步履维艰。中国需要学习日本善于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糅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推陈出新的经验,树立文化品牌意识。

第三,学习日本通过为世界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以提升软实力的方式。日本把政府开发援助、国际教育援助视为输出日本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世界要求中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需要加强海外经济、教育、人道主义援助,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把对外提供公共产品有效转化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此外,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和日本一样,需要进行文化的自我反思,认真改造国民性格的劣根性,建构核心价值观,加强政治民主和法治建设,提升国民素质。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日本
探寻日本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