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5-07-14
“嵌入式展览为陈旧的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日前在一个展览上提出了新名词—“嵌入式”展览方式,即在古老的博物馆里展示与之相关联的当代艺术作品,或者与当代有关的各种展品。陈履生表示:“在古老的博物馆里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使老的陈旧的博物馆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欧洲,很多博物馆都采取这种方式展览。而这样的展示方式若是在中国一定会引起非议,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博物馆的观念。”
“‘内伤”不可避免,刻痕还会存在。”
近日,“埃及神庙现‘到此一游”一事在网络和媒体助推下演变成了公众对“题字留名”陋习的反思讨论。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蒋道银强调,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修复,只能做到外貌上的复原,“内伤”不可避免,文物内部刻痕还会存在,一些修复手法还可能加剧文物老化。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的批评和反思,表明了中国民众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期待。
“建立新的评判标准是中国美术界的紧迫任务”
“中国画‘强元课题组”负责人李树森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当前美术评判标准非常混乱,很多人喜欢用西方标准评判中国画,建立新的评判标准已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紧迫任务。他认为,这个标准的建立需要尊重艺术发展规律,还要考虑“中华民族主体艺术”建构需要和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
“绘画回归是一小部分人的一厢情愿”
“绘画死亡”论流行已久,装置、行为、影像等各种当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但近日,中央美院美术史教授邵大箴却认为“绘画回归”是大势所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徐子林表示:“‘绘画死亡论不是说绘画真的死亡,纵观世界美术史,绘画总是以不同方式新生。今天的艺术更是一门思想,形式宽泛,绘画已然无法承载今天的表达。因此,绘画的回归只能说是一小部分人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