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令营“文物”

2015-07-14林长华

中国收藏 2015年7期
关键词:营员班车东山

林长华

前不久,笔者曾前往福建省漳州市的东山县西埔镇探石村,拜访原东山县政协常委、曲艺家谢溪添先生。偶在谢先生的创作室书橱中,翻见一枚稀罕的布质佩章,但见佩章正面印有:“中国少年先锋队/厦门夏令营”两行红字,背面填写了谢先生的姓名、职别、性别以及队别、序号等信息,可见谢先生当年参加过厦门夏令营活动,且是第一大队五中队的中队长。

时隔61年,这枚长10厘米、宽5.2厘米的佩章,俨然算是中国夏令营史上的文物了。

见笔者对佩章好奇,74岁的谢溪添先生便打开一小铁盒,拿出一张黑白老照片说:“这是当年东山岛5名夏令营小营员和带队老师,以及4位空军辅导员的合影。”

接过照片一看,笔者见照片上写“东山少年与厦门空军合影于厦门夏令营,一九五四·八·一”。5名小营员与带队女老师都系着红领巾。听闻谢先生介绍,当时照片上的5人是城关和西埔两镇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而且还是从“三好生”中遴选而出的。坐在中间的名叫陈小全,是1953年7月16日东山保卫战中的‘英雄八少年’之一。

从照片中可看出,已满12周岁的谢先生虽然个子较小,却是校园中的文艺骨干。而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那就是在1950年5月东山岛解放那年从新加坡回国的侨生。

众多特殊因素,让谢先生一到夏令营就被委以“中队长”,而且在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夏令营活动纪录片中,还有谢先生当小号手、唱歌跳舞等多个镜头。“这是我第一次被拍摄在电影中,至今那些镜头经常出现在我眼前。”谢先生回忆说。

其实,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是中国少年儿童队,经1953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才改名,而从厦门夏令营的营员佩章上印有“中国少年先锋队”字样可知,改名一年后就有这次夏令营活动。

谢先生清楚地记得,活动那天是上午九点从东山岛县城坐班车出发——这是每天从东山岛至漳州的惟一班车,那时没有陆连岛海堤,汽车到达后林村,要搭渡船过八尺门海峡,上岸后在云霄县陈岱镇等候开往漳州的汽车。倘遇恶劣天气,峡流湍急,班车无法通行。

当时从东山岛到漳州路况很差,汽车经常会途中“抛锚”。谢先生他们乘坐的那班车走的是漳浦县杜浔“海线”,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5点多才到漳州。当晚只好在漳州过夜,翌日再乘坐班车到厦门。而当时的厦门海堤也尚未竣工,但勉强可以通车,汽车在坎坷不平的堤路上也开了很长时间,小营员们无不感到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领队的陈老师则借题发挥:“人生历程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的。”

厦门夏令营的宿地是鼓浪屿女子中学。谢先生抵达后,方知近70名营员分别来自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和东山岛。可见当时东山岛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就很有名气,而原因则是1953年的东山保卫战胜利,当时毛泽东曾总结道:“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1954年的厦门夏令营活动持续两个星期,活动内容奋发向上,如交流读书学习经验、体验军旅生活、了解国防知识、文艺联欢活动等等。“在夏令营,我第一次看到、摸到我们空军的战斗机。”谢先生略显激动地说,那时的厦门仍是东海的最前线,火药味非常浓。夏令营期间,不时听到台湾的侦察机掠过厦门上空的声音,还时常听到解放军抓特务的新闻。

作为惟一来自海岛县的夏令营营员,谢先生的活动内容比其他营员多出一项,那就是向部队战士、全体营员和老师们讲述一年前发生的东山保卫战,主要有“英雄八少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监督坏人活动等的故事。谢先生还被特邀演讲我军指战员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如为了扫除前进中障碍在弹尽时用身躯堵住敌人地堡机枪的张学栋、有重机枪班副班长黄飞龙在山头仅剩他1人时毅然拉响手榴弹扑向敌阵……真实感人的演讲赢得台下一阵阵掌声。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昔日的少年早已成了发染霜雪的老年人。通过这枚佩章和老照片,加上谢先生的深情回忆,不光是厦门夏令营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更有读者心中难以忘却的年少天真。那大家儿时的伙伴现在是否生活幸福呢,大家是否还能再次相聚,把酒话当年呢?

猜你喜欢

营员班车东山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东山书院
自动班车
让爱传递
梦想再出发
梦想再出发
提高积极性
超市免费班车也要算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