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来的不止是“新鲜”

2015-07-14赵玉国

中国收藏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鲜艺术品艺术家

赵玉国

“私人定制”虽然听起来新鲜,但仔细分析,值得探讨之处也有不少。比如,定制的产物会增加收藏价值吗?客户要求个性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又会否形成某种限制……且听业界人士如何解答——

问题一:会增加收藏价值吗?

周东(北京佳沃畅享美术馆艺术顾问):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打着“私人定制”旗号的艺术品机构,但良莠不齐,更多的是在做低端市场。艺术品价格在国内本就混乱,有很多炒作的成分,一件高端艺术品很可能在艺术家人气骤减后价格大跌。既然是“私人定制”,就不应该当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如果在一件艺术品上有收藏者的名字或体现某种专属含义,那么对其他人来说其价值往往会打折扣的,除非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大师级艺术品才会有增值可能。

王龙君(山东玉雕创作者):过去有那种只在电脑里输入头像,然后通过机器雕刻,这种作品与“私人定制”没有任何关系,作品也不会具有升值空间,真正的私人定制应该是消费者和艺术家思想的高度统一。有些定位高端客户的机构出现是必然的,比如玉恒堂,因为国家级玉雕大师的作品往往动辄上百万元,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

问题二:是否会抑制艺术家个性发挥?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文化肯定是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艺术品以一种以前没有、或者是已经有但还可以再拓展的方式加大推广力度和空间,总体来讲是没问题的。 回溯历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都有过为皇室、教会定制创作的情况,中国宋徽宗时期的画院也是为皇室服务的,包括以文人画名世的清代“扬州八怪”,在后来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接受了盐商的定制要求。从纯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家恐怕难以完全服从定制者的要求,但这个问题还是要变通来看。艺术品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家个人欣赏的阶段,那么它不具有任何社会传播性。艺术家的创作绝不应该到自己就终结了,还需要被受众接受,需要和其他群体沟通。“私人定制”并不一定会影响甚至扼杀艺术家的个性,艺术家在社会中仅是一个个体,其思维有局限性,与定制者的沟通可能会打破这种局限,从而获得新的信息并与自己的个性进行结合。其实越有特色就会在其他方面缺失越多。对于艺术家来说,不仅要完成个人的梦想,还要能够容纳更大的,甚至说完成全人类的梦想才是成功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事情。对于定制者来说,虽然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与艺术家存在差距,但提出定制要求的人文化层次肯定也是不低的,因此与艺术家的沟通也能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达成共识。

问题三:能否对艺术消费市场起到引导作用?

吴应骑(重庆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过热,和藏家对艺术史、艺术市场的不熟悉有关。大多数消费者没有从学术层面进行思考,而是单从经济价值的角度介入收藏领域,这是违背艺术市场发展规律的。私人定制对艺术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应该冷静对待,藏家在搞收藏之前应该在学术上做些功课,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

谭先生(南昌某画廊负责人):我们很多人把艺术品看得太高、太神秘,从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消费它。其实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对消费者有用的、有意义的作品才会引起其主动消费的举动。与其无任何关系的艺术品消费往往只是被动的,礼品赠送就属于这个范畴。只有那些让人看了有亲切感、归属感的作品才会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油画在欧洲基本就是以定制为主的,尤其肖像画,但在发明照相机之后其优势减弱了。风景画也有定制的,比如那些常年在外漂泊和定居异乡的人,画家可以通过客户的描述,帮他还原过去的生活场景,找回一种记忆,这样的作品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所以,艺术品市场若想走上更高的台阶,对于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必不可少。解决了这个问题,“私人定制”在未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问题四:将来会不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辛志冬(山西珠宝行业资深从业人士):个性化的时代就该有个性化的设计,就像现在很多人也将自己的爱车改装得极具个性,拥有个性符号将是艺术品和收藏品的消费趋势,但需要商家拿出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艺术品不属于工业产品,每个人对美的要求不同,高端艺术品固然买家不多,但这主要是在展示制作品质。其实消费珠宝在5万元以上的基本都会有定制的成分在里面,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会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为其进行一些符号化加工。

猜你喜欢

新鲜艺术品艺术家
小编来说“新鲜”事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新鲜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新年好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