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酒店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5-07-14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顾秀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顾秀玲
国际化背景下“酒店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①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顾秀玲
摘要:快速发展的酒店业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人才稀缺成为制约酒店产业发展的“瓶颈”。尝试性地界定了“酒店产业领袖”的定义和素质,从人才选拔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教学方式、培养评价、师资保障几个方面探索构建高职“酒店产业领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关键词:酒店产业领袖 人才培养模式 精英教育
酒店业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了对高端人才的强烈需求。无论是国际联号酒店,还是本土的万达、绿地等开发商,各层次酒店都已宣布了未来大幅度的国际、国内的扩张计划。饭店管理者普遍反映:“普通员工基本能满足需求,酒店真正缺乏的是高端精英人才。”而现有的酒店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学历较低、资历深厚,从基层做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理论知识和管理功底欠缺,一旦成为高层管理人员就会感到力不从心[1],面对目前到来的智慧旅游时代,以及新兴细分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除少部分国际联号外,大部分酒店未做出迅速有效地反应。这样导致了酒店业产品严重同质化及普遍亏损,迫切需要具有新思想的高端精英人才改变现状。
而酒店的员工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培养,特别是高等职业学院,因此积极培养精英人才引领酒店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国家旅游局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2015年6月30日颁布了《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分批遴选、资助10000余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以增强旅游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要预测行业的需求,设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端人才——“酒店领袖人才”(在学校阶段,主要是培养具有领袖潜质的人才)。以期未来引领行业的发展,为整个酒店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及时、充足的人才支持,这是我国酒店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3]。
1 “酒店产业领袖”内涵界定及素质要求
1.1 “酒店产业领袖”定义
领袖(Leadership):根据哈佛商学院的定义,就是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决策激励组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他/她需要面对变化的环境,引导追随者,通过长期的愿景激励追随者,更多的是确定方向,探索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变革,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打破而非遵循规则。
全球化视野下的酒店产业领袖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全球愿景,同时具有成为行业领袖的雄心壮志,这种领袖的核心价值是专业(Professionalism)、领导(Leadership)与服务(Service)。
1.2 “酒店产业领袖”的素质标准
经过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对“酒店产业领袖”的素质标准进行了如下界定。
第一,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性思维模式,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技能,并取得本专业领域内相关的国际专业资格认证。
第二,具有较高的本土和外国文化修养和外语能力,能够自如地进行国际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际能力。
第三,具有独立思辨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具备战略远景,精通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敢于尝试冒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与驱动能力。
第四,有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情绪智力。
2 “酒店产业领袖”人才的培养现状
酒店教育的目的是向酒店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我国目前开办酒店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酒店方向)的院校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以培养酒店一线所需要的基层员工和基层管理者为主,没有考虑到行业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过少,且课程的开设上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在师资方面,教师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缺乏行业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在制度方面,没有建立真正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限制了优质学生特别是有酒店发展潜力的学生发展;在考核上,重理论考试、重结果考核,轻实践考核、轻过程考核,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缺乏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这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课程、统一考核”的培养模式,直接导致的就是学习基础较好、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潜能无法发挥出来,学习的积极性受挫[4]。
根据帕累托法则,80%的绩效来自于20%的关键人和关键工作,对于学校来讲,优秀毕业生的未来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看法,因此选拔出20%的优秀学生,组成精英团队,单独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是势在必行的。试运行成熟后可择其中亮点向其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推行,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即在没有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一部分人变得更好,这是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状态。
3 “酒店产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议
领袖的气质和素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但大学阶段是人的性格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事情、事务有了自己科学合理的判断,此阶段由热爱学生的学校和教师根据单独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培养具有“酒店业领袖”潜质的人,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校企双方共同选拔,设立科学培养目标
建议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在全校进行公开选拔。选拔要求中“热爱酒店行业”是最重要的前提,学生对自己所选择专业的热爱,包含着强大的学习动力。正如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所宣扬的:“我们录取的不是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而是最适合、最热爱接待行业的学生[5]。”之所以选择第一学期末,是因为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专业课为辅,专业调换时不会由于培养计划不一致而导致大量课程错位。而且一学期下来,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教师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选拔提供了客观基础。在形式上,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初步的候选人,然后由知名酒店高层管理者和骨干教师一起进行面试考核,挑出热爱酒店、有巨大职业发展潜力的学生组建“酒店领袖班”,人数控制在10~20人之间,实施单独的培养计划。
要为“酒店领袖班”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上述酒店领袖素质的基本潜质,毕业后能胜任酒店主管及经理岗位,且较快发展成为具有新思维的酒店高层管理者。
3.2 开设前瞻性、实用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课程的配置
精英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6],发达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非常注重精英特质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贯制培养,而这从学校层面来说,在课程目标上要培养具备领袖特质的精英,课程体系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求学生能像哲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外要通过课程帮助学生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养成与领导能力的发展[7]。所以要求课程开设上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3.2.1 开设课程具有前瞻性,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这是“酒店领袖”课程设置中的核心问题。酒店行业发展速度快,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基本已落后于行业,更谈不上引领酒店行业发展。所以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学院一直秉承着开设前瞻性课程的理念,而这一点在培养酒店产业领袖中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完整的酒店产品应是线上和线下的组合,则学校要及时开设大量线上相关课程如“数字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与大数据分析”等;在目前客源市场细分的大形势下,在度假市场、八零、九零后市场、儿童市场、养生保健市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要开设“新兴市场调研与分析”等课程;在全球化形势下,“跨文化交际”、“全球饭店连锁经营”、“全球化市场营销”、“国际法律”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新形势下的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并开发相应产品,以广阔的视角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战略部署等。对一些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如营养学、心理学、餐饮等也要根据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
3.2.2 课程设置符合酒店管理者的成长轨迹
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一名酒店经理的成长轨迹来设计,包括技艺型课程(如调酒、品酒、茶艺、烹饪)、具体管理课程(前厅、餐饮、客房等各部门管理要点,督导课程,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沟通技巧,财务管理等)和战略管理型课程(市场开发,战略管理等),呈阶梯形上升,中间要结合大量实践,保证稳扎稳打,技术过硬。同时加强语言训练,做到熟练使用1~2门外语,无障碍沟通。
3.2.3 注重人格和个人素质培养的课程开设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其演讲集《大学工作》中这样写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这样的教育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8]。这与“酒店产业领袖”的培养理念是一致的。在校若开设相关课程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如开设哲学、写作与演讲、交际艺术、情商管理、美感教育(绘画、音乐、文学)、心理幸福感教育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有自己的信仰,培养积极进取和热爱生命的态度,提升学生精神至理智的清澈境界,这样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抗压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学生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认知记忆、分析运用、逻辑推理、想象创作、鉴定批判和内省自明六种思考创造技巧,不断创新和探索。
3.3 多样化实践促进能力提升
建立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酒店专业今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9],对于酒店领袖的多种素质培养也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建议,第一,在校内实训室、校内酒店练好基本功,例如在实训室进行餐饮、客房、调酒、咖啡的训练;在学校食堂轮流帮厨;在校内酒店采取轮流当值的活动,每个学生在酒店管理者和教师的指导下实践“普通员工——领班——主管——经理”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酒店相关业务,保证教学和实践的统一性。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开办美食节、啤酒节等,邀请合作酒店、行业协会等前来参与,以此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文案写作、人际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媒体传播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加强了与行业之间的联系。第三,带领学生多到行业走访。与知名酒店联号开展合作,每周带学生到不同酒店体验餐饮客房、酒店文化、管理和业务的开展情况,以此培养学生对酒店的情感。第四,顶岗实习时,择优推荐优秀学生到海外高端酒店实习,以此得到更多的锻炼。
3.4 实行导师制管理
精英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然而,现在高校教学的普遍情况是任课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很少。有的学生即使对某门专业课很感兴趣,也仅限于一学期短暂的几十个学时的学习,要想对该门课程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依靠自己去努力,很少有机会得到专业教师的必要指导。甚至很多人抱怨大学学习生活中缺少归属感,缺少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心。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精英学生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日本的“研讨会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是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善。例如国外本科院校一般在第五、第六学期开始,开展1~2年[6]。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建议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开展,可由学校或酒店管理系根据一定的条件遴选出优秀导师,每个导师根据自己的方向,和学生之间互相选择,每个导师指导4~6个学生,每周开展研讨、参观、实践、竞赛活动,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各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感觉有人关心和引导,更有利于培养酒店业未来的领袖。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热情和责任心,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及课时补贴等。
3.5 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他们对于客体的理解的过程,在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对于外在的认识对象不是“发现”(finding),而是“建构”(making),学生为了建构知识,可以得到支援, 但不能赋予现成的知识[10],因此必须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融入[11]。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思考、探索为目标,尤其强调对学生分析、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例如《宴会组织与设计》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材料和其他小组学生的策划方案下发,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学习,课堂上教师进行短时间要点讲解,但是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和发言,分析每个不同案例或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这样学生融作者、演讲者、倾听者、思考者、评论者等角色于一身,就会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积极主动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另外,作业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小论文、策划方案等作业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研究分析能力以及呈现的规范性,并给予及时的、个性化的反馈,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及时改进。
3.6 多元性、过程性评价为主体
目前“重理论考试重结果考核,轻实践考核轻过程考核”的方式确实不适合对精英学生能力的衡量,建议采取综合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评价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酒店评价三方面结合进行;在形式上做到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在评价的维度上,要包括多方面,如课堂表现、作品(策划书、论文、PPT)、演讲、课外实践等方面。经过本课题团队在《酒店市场营销》、《餐饮运行与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多门课上的实践,发现通过平时的阶段性考核更有利于了解学生对每个任务的投入和掌握程度,同时由于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在总成绩里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实践证明这种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确实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每次课后需完成的大量任务带给学生很大的压力,但是学生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动力,整体分数明显高于未实施这种模式的平行班,学生的写作、演讲、PPT制作、逻辑思维与分析、应急反应能力以及小组协作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3.7 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要实现这种“酒店产业领袖”的精英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相较于瑞士大部分酒店管理学院要求一般教师除了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餐饮教师要求曾在欧洲一流酒店从事多年管理工作,厨房教师则要求担任过国际大酒店集团行政总厨或副总厨,前厅、客房、房务等课程教师要求担任过相关部门的经理的情况[12],我国高校教师除了在学历上普遍都是硕士以上外,行业经验确实非常缺乏,尤其是缺乏酒店高层管理的经验。且由于人口出生率导致近几年生源萎缩,进而导致教师课时不足,所以学校除了实在无法承担的技能操作课以外,基本不聘请酒店管理者到学校兼课。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无法培养出酒店精英。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途径,第一,培养。学校要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扎实落实下去。教师每年在酒店的时间要达到3~6个月,从一线服务员一直挂职到酒店高层管理者;对教师挂职期间给与课时补贴,并进行相应考核。同时采取政策鼓励教师钻研1~2门技术,如烹饪、调酒、茶艺、插花、咖啡等,对于持证教师并且能够确实开展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社会培训的双师型教师,要在多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另外,针对目前教师对行业大趋势了解较少的问题,要创造条件使教师成为行业协会的会员,鼓励教师多参加行业会议、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到海外进修等,以此了解学界和业界的动态,掌握一线最前沿的信息。第二,引进和兼职。适当引进有酒店工作经验的高层管理者,在引进政策上要做出改变,不要刻板地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可放宽至本科学历。另外可签订合同要求校企合作酒店每周派高层管理者到校上课或者讲座,以此拓宽学生视野。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挑选有潜质的学生进行“酒店产业领袖”素质培养,以充实和改变目前的中国酒店业,是当前中国酒店管理教育现状下的必经之路。在学校和酒店的共同努力下,科学选拔,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采用先进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设置多样化的实践环节和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以及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酒店产业领袖”潜质的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校和酒店通力合作对酒店教育中所作出的每一点改变都是推动中国酒店业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玉姝,郑秀梅.瑞士酒店教育对我国酒店教育发展的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4,21(5).
[2] 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S].2015-6-30.
[3] 李治,杨光,范士陈.国际水准酒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
[4] 王艳东.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英团队模式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2).
[5] 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鲁行经院学报,2003(3).
[6] 雷善玉,魏艳丽.日本高校“研讨会”课程对我国精英教育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
[7] 段会冬,黄睿.精英教育背景下新加坡莱佛士书院课程设置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2(7下-8下).
[8] 查德.莱文.大学工作[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9] 苏日娜,马瑞.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10]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11] 王春春.以“学”为中心:美国精英文理学院教学特点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12] 石强,舒惠芳.瑞士酒店教育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b)-147-05
基金项目: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酒店产业领袖”培养模式研究》(D/2013/03/102),主持人:顾秀玲;2013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系谱建设的探测与实践》(2013JSJG410),主持人:瞿立新、邵林涛。
作者简介:顾秀玲(1981-),女,黑龙江鹤岗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市场营销、酒店服务与管理、酒店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