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行: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地
2015-07-14王辉辉
王辉辉
2014 年6 月,中国游客在歌诗达“维多利亚号”邮轮上打太极
天刚蒙蒙亮,周围的一切还没有从沉睡中苏醒,崔仲三便早早地来到了甲板上。
慢慢地,甲板上看日出的人多了起来,很多和崔仲三一样,身着中国传统太极服。他们静静地站成排、连成片,迎着咸咸的海风,看着东方一点点升起的太阳,一招一式打起了太极拳。
这是2014年6月,在驶往日韩的歌诗达“维多利亚号”邮轮上发生的一幕。
像崔仲三这样经常乘坐邮轮的旅客被称为邮轮玩家。但崔仲三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享受豪华、闲适的邮轮生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的传承人,他还要顺便传播太极文化。
谁在玩邮轮
“当年朱德、邓小平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留学欧洲,乘坐的就是邮船。”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郑炜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二战结束后,很多军用飞机被军队淘汰,改成民用,承担起了跨洋运输的工作,邮轮也随之失去了市场。因此,一些商人开始对邮轮进行改造,增加旅游观光的功能。上世纪70年代前后,在加勒比海沿岸,越来越多的岸上生活被搬到了船上,船也越造越大,越造越豪华。
此后很多年,乘坐邮轮只是西方人的度假方式。直到1976年夏天,一艘载着494名日本学生的“公主号”邮轮在大连港停驻,“那应该是中国人对现代邮轮的最初印象。”郑炜航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邮轮出游。在中国邮轮消费的群体中,“年轻化”是显著特点之一。据介绍,中国邮轮消费以家庭式出游居多,群体平均年龄在45~50岁之间。
而国外的邮轮消费者则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也在逐渐“年轻化”——2014年平均年龄是60岁,5年前则是69岁。
中国邮轮玩家年轻化与航线和价格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价格较为便宜的多为日韩航线及东南亚航线、两岸航线等短程航线,适合上班族的假期、经济能力及消费习惯。
而在欧美,很多人从45岁开始攒钱,60岁退休调整1~2年后,便可以开始邮轮环球之旅。一般一次环球邮轮旅游需要花费50万美元,时间7~11个月。
在中国邮轮消费群体的职业类别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的统计显示,高校教授、医生、律师、设计师、体育文艺界人士占大多数,经济相对富裕,文化素养较高,对传统的观光旅游失去了兴趣。
重要的不是去哪儿
对于大多数有经验的邮轮玩家来说,从登上邮轮的那一刻起,去哪儿就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邮轮就是邮轮旅游的目的地,也是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方式。”郑炜航说。
从事园林绿化设计的张鹏(化名),2015年6月陪父母乘坐歌诗达“赛琳娜号”开始邮轮旅行。
“邮轮上的自助餐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张鹏说。一般邮轮上的自助餐餐品以西餐为主,前菜、主餐、餐后甜品一样不少,游客们可以大饱口福。
一般在旅行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船方都会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安排一次相对正式的Party。“参加这个聚会穿着不可过于随意。”张鹏说,但是中国人出去旅游很少会带正装,因此闹了不少笑话。
与享受美食相比,张鹏更喜欢船上的休闲娱乐项目。“赛琳娜号”3楼有一个大剧场,每晚都会上演2~3个内容不同的剧目,有音乐剧、魔术剧,有时候还会来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些剧目的演出团队均来自国外。
而年轻游客似乎对赌场这样的娱乐项目更感兴趣。一般邮轮上都有博彩项目,但都会限制每天筹码的兑换额度。
对于邮轮爱好者来说,邮轮上最美的享受不是美食,也不是各种娱乐项目,而是无与伦比的海上风光。
邮轮上的中国元素
西方邮轮到了中国,也有水土不服的地方。
比如纯西方的文化娱乐项目,对于邮轮消费的主力群体老年人来说,语言和审美的差异使他们很难从各项表演中体验到艺术享受。
于是,邮轮上的中国元素多了起来。大部分在中国运行的邮船针对中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设了免税店、舞蹈课堂等项目。
在“赛琳娜号”的9楼,船方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巴西的桑巴舞,“很多中国大妈学得挺起劲儿的。”张鹏说。
从2007年开始,环球邮轮俱乐部每年都会在自己包租的邮轮上做一些适合中国游客的艺术文化活动。其中既有老年时装表演、合唱团表演等游客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有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例如,每年都会邀请崔仲三等太极传承人,开展太极文化主题活动。
崔仲三第一次在邮轮上打太极,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他受公安部的邀请,在从天津驶往香港的邮轮上,为希腊船王表演了一段太极。“当时这是一场外事活动。”如今再上邮轮,他更多的是为了传播中国太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