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沉雄的曹操诗歌

2015-07-14王琴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气韵曹操战争

⊙王琴[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气韵沉雄的曹操诗歌

⊙王琴[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曹操诗歌被评为“气韵沉雄”。“雄”有雄健浑厚之意,体现于曹操诗歌对历史大事和战争的叙写、对自我抱负的歌咏及对理想政治的描绘。“沉”则指曹操诗歌感情低沉深厚。曹操本人的能力、抱负与所取得的功业是其诗歌洋溢雄健浑厚之意的原因,而时代氛围、家庭出身及个人经历是其诗歌感情低沉深厚的原因。雄健浑厚之意与低沉深厚之情碰撞交织而铸成其诗“沉雄”之风貌。

曹操 诗歌 沉雄

南宋敖陶孙在《古今诗评》中有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①,以“气韵沉雄”来评论曹操诗歌。敖陶孙对曹操诗歌这一评价是否恰当,是否被后世论诗者所认同呢?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苏东坡诗有云:“少陵《出塞》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觉字句外别有幽燕沉雄之气。”②赵翼有突出的诗歌鉴赏力,《瓯北诗话》影响很大,书中内容经常被后人引用。赵翼在评论杜甫《出塞》诗时所用“幽燕沉雄”四字,其实就来自于敖陶孙评曹操诗歌“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赵翼自然地使用“幽燕沉雄”这四字,说明其已经认可了敖陶孙对曹操诗歌的评价,用“气韵沉雄”来概括曹操的诗歌已为定论。那么“,气韵”是什么,“沉雄”又当何解?本文便主要讨论这一问题。

“气韵”,《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或韵味。”③我们可以理解为曹操诗歌呈现出“沉雄”风格。这一风格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雄”,其次是“沉”。先论“雄”。“雄”有男子、杰出者、居前列者、雄壮、刚健等义。这里可理解为雄健浑厚,指曹操诗歌充满雄健浑厚之意。雄健浑厚主要体现在诗歌所选择的题材上。

首先,“男子”是“雄”的基本意义。曹操诗歌多写重大历史事件与战争。从古到今,历史大事及战争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都是男子。《薤露》“惟汉二十二世”开篇,纵观两汉历史,眼界高、格局大。“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④以上数句记载了董卓毒死弘农王刘辩,烧毁洛阳城,驱使献帝及洛阳百姓迁往长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战争,让女人走开,是最能体现男儿气概的题材,曹操诗歌很多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便是叙述董卓专政后,群雄起兵讨伐董卓的战争。《苦寒行》是建安十一年征高途中所作,反映的正是征战生活。“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以历史大事和战争为题材,奠定了曹操诗歌雄气十足的基调。

其次,“雄”有枭雄之意。枭雄自然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因为能力强、抱负大,故自我期许也高。所以曹操在诗歌中经常称许前贤,有自比之意。著名的《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的话:“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⑤曹操此处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爱才之心。在《苦寒行》中,以“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作结。《东山》是《诗经》中的篇目,《诗序》云:“《东山》,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东山》与周公有关,曹操在这里提到《东山》,也是以周公自比。在《短歌行》其二中,对于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分别大加赞扬。《善哉行》第一首,也对奠定周朝基业的古公父加以颂扬。这些颂扬前贤的诗歌,雄健之意满溢。

最后,“雄”有“为首者”之义。既是“为首者”,所思所虑并不当仅仅止于自身及周围小团体,而应有更广阔的眼光与视角。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对于理想政治有着憧憬,对理想政治的描绘也体现在诗歌当中。《度关山》便是描述理想政治的诗歌。“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是理想中的用人制度与土地政策。《对酒》中“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描绘了理想政治中统治者贤明、能臣忠心辅佐的情景;“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描绘了理想政治中风调雨顺,老百姓仓廪充实,年纪大者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的画面;“恩德广及草木昆虫”一句更是体现了儒家仁爱万物的理想。此首诗所描绘的理想蓝图从统治者、大臣及底层老百姓,甚而草木昆虫等生物都包罗完毕,从物质的丰裕到教化礼法的推行都有涉及,真是“为首者”的胸襟与气魄,雄豪之意,跃然纸上。

曹操诗中充溢的男儿气概、以雄杰自我期许的抱负和“为首者”的胸襟与气度使得曹操诗歌洋溢着雄健浑厚之意。

再来看修饰“雄”的“沉”字。“沉”有程度深、分量重、情绪低落之意,在这里指曹操诗歌中的低沉深厚之情。

写战争,曹植《白马篇》有:“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侧重于面对战争的豪气,是一种张扬向上的少年英雄气概。而曹操的诗歌则更多的表现出战争给参战者和民众带来的痛苦与戕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前一句写士兵长期衣不换甲,以至于铠甲都长满了虱子,直接写长期的战争给士兵带来的痛苦;后句展开来,己方的士兵、对方的士兵,乃至于其他受战争影响的万户,结果便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的画面,包孕的感情自然是沉痛悲凉的。曹操征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艰苦也让人动容。《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描写地势的险恶;“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写出了气候的恶劣;“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写出了行军生活的艰难;“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征途的艰辛、环境与人意的相悖、内心的忧思、感情的沉重跃然纸上。取得胜利的战争让人如此沉重,未曾胜利、甚而失败的战争可想而知。抒写理想抱负的诗歌首推《短歌行》,诗中曹操以周公自比,固是一代人杰的口气。但人杰也难逃“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宿命,自然“忧思难忘”。在生老病死的宿命前,人杰只能以事功自我宽慰,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大志,自然求贤若渴。为求才而悠悠其心,而沉吟不绝,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人生苦短已然沉痛,再加上贤才难得、功业难成,真是情何以堪。《步出夏门行》第四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可谓脍炙人口。良马已老,伏于槽中,却不忘千里之志;英雄迟暮,但少壮时的理想仍然秉持,雄健之气畅扬。但反过来说,即使仍有千里之志,只能伏于槽中怀想,即使少壮之心不改,但英雄已暮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这种深厚的低沉之情在曹操诗中亦时时有之,并与雄健浑厚之意交织,呈现出“沉雄”之风格。

那么,曹操诗歌何以能有“沉雄”的风格呢?“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也就是说,诗歌是作者志意情感的外显。曹操的诗歌之所以呈现出雄健浑厚之意与低沉深厚之情,在于曹操本人的志意与情感体验。

首先,曹操本人文韬武略,本是一代人杰。《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还未出名时,当时以知人而名闻于世的桥玄就以“命世之才”来评价曹操。⑥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这段记载传递了如下信息:第一,曹操武艺高强,所以能在私入中常侍家里被发觉后,依凭一己之力,以戟为武器,从别人家逃出。第二,曹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好兵法,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并且传世。博览群书并不是只看兵书,也不是看过就了事。曹操不仅博览群书,还看得很不错。据裴松之注所载,曹操曾因妹夫宋奇的牵连被免官,后因为能明古学,又被征拜为议郎。古学,即经学。曹操武艺高强,经学昌明,专研兵法有成,自是人中之杰。

其次,曹操不仅文武双全,更有枭雄之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正是时势造英雄之际。曹操顺应时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身经百战,成就了一番功业。其一生便是豪杰奋起、功业成就的一生。《让县自明本志令》云“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便是曹操的抱负。

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当然是这抱负的最高层面。曹操从二十岁举孝廉进入仕途,到六十六岁病死于洛阳,一生征战无数。在官渡之战前,其力量并不具有必然优势,但始终有以弱抗强的胆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当其二十岁初入仕途之时,任洛阳北部尉,便造五色棒,悬府门左右,有违犯禁令的人,便棒杀之。受宠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夜行,被棒杀,便见其不畏强势之个性。讨伐董卓,曹操起兵是中平六年冬十二月,而其他群雄在第二年正月才起兵。敢为天下先,也见其胆略。从征讨董卓到最后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曹操的力量远逊于袁绍,最终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曹操的勇气与胆略。

这样的才能与志意、经历与功业,发而为诗,自然雄气毕现,呈现出雄健浑厚的风格。那为何“雄”带有“沉”气呢?

首先,所处时代使然。东汉末年,儒家信仰坍塌,军阀混战,饥荒、兵灾、瘟疫横行,民不聊生,时代氛围有着浓郁的悲凉之气。曹操的诗歌在对现实政治深刻反省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薤露》“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批评汉朝后期用人非贤,被重用的何进等人缺乏智慧与魄力,反而被宦官所害,且导致董卓之祸,天下大乱。诗中还痛斥董卓“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杀主灭宇京”,短短五个字,包含着多少残酷的政治残杀,多少宫阙付之一炬,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写下如此诗句,心情怎能不沉痛,悲慨之意油然而生。每个人都会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曹操的诗歌自然带有这个时代的沉痛之情。

其次,曹操的出身被人诟病,其心理一直抑郁不平。枭雄的志意受到阉人之后出身的影响,使得其雄气下潜,更为深沉厚重。曹操的祖父是宦官、中常侍曹腾。曹腾收养了曹嵩,曹嵩正是曹操之父。整个中国文化,阉人都让人不齿,东汉末年,因宦官操纵政权、残害清流,声名更是狼藉。曹操身为宦官之后,为社会主流所鄙,当是确定的。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中有“赘阉遗丑”之语,骂曹操是阉人养子的后代,便是对曹操出身的鄙弃与抨击。这个说法应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言:“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当时清流所推重的名声,他也知道自己的出身不光彩。被主流所鄙弃的出身使得曹操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层阴影环绕、伴随着曹操的雄气,使其情感低沉。

其三,曹操虽然功业昭卓,一生经历无数战争,终究统一北方,但这一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打败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战争中也曾失去亲人。讨伐董卓是曹操建立功业的重要一步,但一开始就异常艰难。《蒿里行》有“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之语。《三国志·武帝纪》也载:“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因为畏惧董卓兵强,群雄不仅退缩观望,而且内部争权夺利。兵力并无优势的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遇到敌人后,“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诗歌及《三国志》来看,在初期讨伐董卓时,敌强我弱,讨伐者并不齐心,曹操虽独自西进,但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自己亦受伤。在以后的战争中受伤、受困亦是平常。曹操的长子曹昂在战争中被张绣所杀。《三国志·武帝纪》记建安二年,张绣先投降了曹操,后来又后悔,结果“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曹操的长子曹昂为保护曹操而死。《三国志》又载:“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在避战乱的过程中被杀。儿子、父亲的惨死自然也让曹操沉痛不已。这种沉痛因为血

②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2页。

③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撰:《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6页。

④曹操著,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译注:《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

⑤司马迁:《史记》(第5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18页。

⑥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页。肉相连的原因更深厚长久。

可见,乱世的动荡、宦官后代的出身、失败的滋味与失去亲人的打击使得曹操同样体验到苦闷、沉痛、悲哀,但因曹操本人的雄才大略和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这种苦闷、沉痛与悲哀并没有在其情感经历中占据主导与优势,而是沉淀净化后化为低沉深厚之情。雄浑刚健的志意与低沉深厚的情感碰撞缠绕,卒成其“沉雄”之风格。

作者:王琴,古代文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副教授。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气韵曹操战争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山鸡舞镜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他们的战争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战争催生的武器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