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话剧《屈原》辞格运用的音乐美

2015-07-14侯丽洁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辞格音乐性郭沫若

⊙侯丽洁[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浅析话剧《屈原》辞格运用的音乐美

⊙侯丽洁[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郭沫若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饱满,这与他的写作风格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剧作《屈原》中运用大量的修辞,这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同时产生的音乐美也吸引读者深刻体会作者描绘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和情感。

郭沫若 话剧 辞格 音乐美

导言

话剧是从西方舶来的,它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是相对的,当年有人在翻译时将之定为“话剧”,这个浅显的名称影响了它后来的创作和研究。其实,话剧并不只是说话,无论是从字、词、句、篇来说,还是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话剧都应该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或复调的结构等特性。侯丽洁《浅析话剧〈屈原〉辞格运用的音乐美》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这种手法所带来的音乐艺术效果;郭金霞《悲剧旋律的多重交织——浅析洪深〈赵阎王〉中的复调性音乐特征》从隐形复调式人物对话、主人公多重性格对峙、多重主题思想复调音乐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赵会珍《浅谈老舍话剧的韵律美》将老舍话剧剧本中语句的排韵、随韵、抱韵、偶韵并列研究;程振慧《论高行健话剧语言的节律美》则从语言上的重字叠词、双声叠韵来表现其节律美。此四篇文章也是我所主持的(2013-GH-1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百年话剧中的音乐元素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

——郭怀玉(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导)

郭沫若说:“戏剧是艺术的综合,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但戏剧文学在文学部门中却最能保持这口头传诵的本质,它主要还是耳的文学。诗剧、歌剧须得配乐而唱,可无容赘言。读话剧的剧本与听话剧的放送所得印象大有不同,同一台词由有修养的演员念出与随便的朗读复生悬异,也正道破着这个事实。”①巴洛克时期,音乐家们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对音乐修辞格的了解来使人们懂得作品所表达的含义。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将文学的艺术创造力和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融为一体,本文通过对话剧《屈原》中修辞的运用来浅析话剧内在的音乐性,使读者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也正是由于这些辞格的音乐美,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一、排比。

排比是在文章中并排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组或句子,达到一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手法。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由于排比修辞在语言链上具有强大的包容信息量,秦牧称其为“语言艺术的尖端”。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大量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不仅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更重要的是节奏鲜明,赋予剧作更强的音乐性。而《屈原》中最富有感情也最突出的一段排比就是屈原被捕后,由于愤怒所说的一段自白: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②

这段独白是《屈原》作品中的灵魂,也是一首充分体现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散文诗。“独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创造气势恢弘的意境。其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激情澎湃,奔放不羁,气势磅礴,不可遏抑,像火山喷发,如激流奔腾。尤其是运用段落的排比使语言具有气吞河山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度,读起来格调铿锵,音响恢弘,有力地烘托出屈原钢一般的正直品格和火一般的爱国热情。

二、反复。

反复就是一种重复,这种重复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的有意重复。剧作中大量运用反复能够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之情感。音乐是一种建筑型的艺术,具有韵律性和流动性,因此,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话剧充分体现了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这种强烈的情感和充满韵律的反复,无疑是一种内化的音乐效果,使其音韵富有节奏美和铿锵美。

(1)屈原: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③

(2)屈原: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④

这段独白运用了大量的反复修辞,表达了屈原被误解后内心的愤怒之情,语言强烈有力的节奏感,表现了屈原愿与雷电作斗争的精神。反复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不断地反复和加强语气,就能够使人物的情感表达的更强烈而富有气势。这种层层递进的语言效果和宏阔悲壮的交响乐相交织,丰富地表达了人物的心境和命运。

同样,很多歌曲的歌词中都是用这种看似多余的方式反复吟唱,实则是处于音乐回环往复之美和节奏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强调式地表达出内心那种特有的情感。反复的运用更有利于强调思想、突出感情和加强歌曲的节拍性。这种反复就是一种充满了节奏感的感情的宣泄。

三、呼告。

写文章或叙述一件事情,感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将想像中的人或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中修辞手法叫作呼告。这种修辞法,必须在情绪激动,而且不吐不快时才适合运用,否则会被认为无病呻吟,得到反效果。在《屈原》的独白中除了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修辞就是呼告。

(1)屈原:你,你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⑤

“东君”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文中的“东君”是一个木偶像。屈原被上官大夫陷害,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那里就有木偶——东君的神像。屈原被诬陷,内心很悲痛,却又无可奈何,便借这土偶木梗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满腔怨气地指斥土偶木梗,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派。这种将物当作人,把事物人格化,直接对它指责,向它怒吼,和它说话,将诗人的悲愤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便是比拟呼告。朝廷奸臣当道,屈原忧国忧民,一片爱国忠心反被诬陷,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屈原悲愤万分,怒斥庙里的土偶木梗、“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还要把它们统统烧毁。这是屈原在感情极端激动时所说,把屈原的思想感情发挥到了极点,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气势。

(2)屈原: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⑥

这段文字是屈原被关在东皇太一庙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势力的顽强战斗精神。当抒发的感情达到极点时,屈原感情激愤地想道:“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接着他就直接呼唤风、雷、电,请求它们“鼓动”“咆哮”“闪耀”,“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掉。将风雷电当作人一样与它们对话,气势强烈,振聋发聩。

四、结语。“

周有光说找到节奏规律,也就是找到了汉语音乐性的规律。文学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声音是语言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音乐则是有节奏和旋律的声乐或器乐配合所构成的有时间性组织的一种艺术,声音是音乐的基础。文学与音乐的共通性便在声音,声音如果是有节奏和旋律的,那它就具有了音乐性。”⑦郭沫若先生的作品正是运用这些具有音乐性的写作手法将话剧艺术推上了高峰,使《屈原》这部作品成为当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①郭沫若:《序〈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孙青纹:《洪深研究专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328页。

②③④⑤⑥郭沫若:《沫若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1页,第152页,第153页,第152页,第153页。

⑦郭怀玉:《论新文学的音乐性》,《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第221—223页。

作者:侯丽洁,安阳师范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系2013-GH-1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百年话剧中的音乐元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辞格音乐性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