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神话与河湟“花儿”
2015-07-13陈良义
陈良义
一、昆仑山
在历史上无论是古人、今人,无论是骚人墨客,言山,必称昆仑,言山之神威,唯昆仑之神莫属。
昆仑何在?《山海经》中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又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
鲁迅曰:“其最为世间必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毛泽东曰:“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青海学者韩生魁曰:“巍巍昆仑,高耸云天,屹立青藏,脉通山川;气势磅礴,包容万千;博大精深,万物渊源。”
那么,昆仑山在哪里?在伟大祖国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一座由许多条山脉组成的伟大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向东逶迤延伸至四川,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纵贯亚洲中部,被人尊为“亚洲的脊柱”。在青海省境内东西走向,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60—80公里。最高峰位于青、新交界处,名布格达坂峰,海拔6862米,是青海省的最高峰。昆仑山横亘于柴达木盆地以南,青海高原北缘,是柴达木盆地与青海高原分界山脉。昆仑山东经89°20′进入青海省,几乎有半个青海属于昆仑山系范围。
昆仑山是华夏之神山,它在我国古代名著《山海经》、《水经注》等均有记载,并带有非常神秘的色彩,被认为是有“宣气”,“散生万物”的特殊性,是一座活灵活现与不死之神仙结合在一起的神山。庄子云:“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在神话世界里,来历最为奇特、景象最为壮观、地位最为权威的要数昆仑山,它是华夏的奥林匹克山。相传昆仑山总仙主是西王圣母,其中有两座山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玉墟峰(海拔5933米),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玉墟峰脚下是俗称中华道教昆仑派发祥地的昆仑主道场,据说是封神榜中姜子牙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甘甜神奇,泉水从池中蓦然喷涌,晶莹透明,似蘑菇层层,莲花朵朵,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山泉。
昆仑山无极龙凤宫位于距格尔木市区120公里处的青藏公路旁,海拔3800米,因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凤的后代,宫殿因此而得名。宫后山崖显现自然形象西王母像,被誉为华夏奇迹。另有野沟岩画生机盎然,虎虎神奇。
“登昆仑而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嫦娥偷服不死之药,得以成仙,飞奔月宫(《淮南子》);白娘子为救夫历经千难万险盗得昆仑仙草(《白蛇传》)。
神话中的昆仑山高抵日月,耸入云霄,是天帝与天神之所在,只有仁义之士和有德才者才能登临此山。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曾为其博大雄宏的磅礴气势所折服,说昆仑山是凡人不能越的“玄极山”。贤德之士上昆仑,“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屈原《河伯》)。
二、什么是神话?
什么是神话?神话就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天真美丽的向往。其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之本身。它是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其支柱就是属于人类共同心声美学范畴的文学。故文学是神话的根本属性,是它的主旋律。
人们往往有个模糊的认识,把神话等同于宗教和迷信,这是不对的。我们说神话就是神话,宗教就是宗教,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宗教靠神话宣扬、推广其教义,神话却不依靠宗教而独立存在。
三、昆仑神话
昆仑神话,产生于中国西部昆仑山地区的一个文化大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只是人类的初始阶段,由于受语言、文字、交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没有形成系统化,更没迅速传播开来。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类语言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昆仑神话才得到相对系统化,并从昆仑地区向湟水、黄河、长江流域及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并形成了江河源神话系列、蓬莱神话系列等神话系列。随着佛教传入和中国道教的产生,又形成了佛教、道教神话系列。佛教神话中吸收、吸溶了昆仑神话、古印度神话、藏族神话、民间神话故事等内容。而在道教神话中,以昆仑神话为主线,并吸收了佛教神话、民间神话等,形成了道教神话系列。因此,昆仑神话与佛教、道教两大神话系列,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从性质上讲,昆仑神话不是人为的宗教,是历史的折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映照,是天道文化。从产生时间上说,昆仑神话是远古文明的原始的自然宗教,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比佛教、道教产生的时间早得多。
所以,中华民族对昆仑神话的自然信仰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功能,是天生的、潜在的,是根本的、永远的。它虽然不是宗教,却早于宗教;它虽然不是宗教,却高于宗教;它虽然不是宗教,却包容宗教;它虽然不是宗教,却是一切宗教、文化和学说的本源。
因此,我们说,昆仑神话是中华文化的根母,是贯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条中枢线,也是民族魂魄和民族精神。一些无知的人把昆仑神话说成是迷信、异端邪说。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英国的威登说:“中国无神话”;殖民主义者大肆叫嚣“中国人缺乏创造神话的智慧”;有人甚至将中华神州的昆仑山“搬到”中东、欧洲、南洋去……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瑰宝——昆仑神话大系。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的不断提高,作为能凝聚民族力量,提高民族精神的根母文化——昆仑神话,更显得无比可爱和珍贵。
四、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昆仑文化的根基源于昆仑神话,而昆仑神话是中华神话大系中的主体神话系统。
昆仑神话是华夏珍贵的史前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折射和影子。它融历史、文学、艺术、地理、哲学、自然、民族思想、民族精神为一体,凝炼成文化结晶体。
昆仑神话是中华文化的远古部分,与希腊神话共筑成世界两大神话体系。在它的完善过程中,融入了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乃至佛教文化等,成为一个文化复合体。
昆仑文化以神话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始祖开创基业、繁衍生息的伟大历程。华夏始祖所赖以依托的山岭、湖泊等连同始祖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一并被后世子孙——龙的传人、凤的后代视为民族文化之宗,奉为原始崇拜的图腾,以致秉传永远。
所以昆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头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是完整的(完整的中华文化应由昆仑文化、儒家、道学和佛学等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是万经之首,万经之源,是昆仑文化的核心部分。
从而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伟大的昆仑文化:它饱含深厚的底蕴,它是伟大祖国的文化积淀,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瑰宝。
以上对昆仑文化的认识,给我们一个醒目的提示: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已经走向世界的前列。真正的强势也应该是文化,只要有其强势,超越前列,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上天垂范,贵在相应。有我们这么伟大的民族,有我们这么伟大的国家,有我们这么伟大的党,有我们这么伟大的历史,有我们这么伟大的时代,上天怎能不垂爱呢?上苍又怎能不赐福呢?努力吧,伟大、智慧的中华民族!
五、昆仑神话重要人物简介
昆仑山之所以是华夏之神山,不仅是其景色奇特神奇,玄极莫测,更是众神聚居和活动的总道场。
在昆仑神话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创始的盘古神话;作为生命起源,人类形成的女娲(九天玄女)、西王母神话;作为开拓创新为特征的伏羲(玄龙)神话;作为为统一而战和治理,发展社会为特征的炎黄神话;作为向更高文明过渡为特征的颛顼、帝喾神话;作为以修行成佛为特征的佛教神话;作为以修炼成仙为特征的道教神话。除此,还有民族神话和民间神话,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汉族的《聊斋志异》等。
在昆仑神话和民间神话中,其核心人物是女娲(九天玄女)、西王母,其次是盘古、伏羲(玄龙,东王公),炎帝、黄帝、妈祖(太原玉女),再下来是天皇、地皇、人皇、颛顼、帝喾等。
人类先是经过漫长的母系社会,然后才进入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的代表人物是女娲(九天玄女)和西王母,这两位既是妈(民族母亲),又是祖(真正的始祖和保护神)。父系社会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黄帝等。
现将昆仑神话大神简介如下:
元祖神谱是:盘古天王,太元玉女生西王母、东王公大帝;西王母,东王公大帝生炎帝;九天玄女,玄龙大帝生黄帝。故说华夏儿女既是龙的传人,也是凤的后代。
1、九天玄女正身(《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是神龙与天凤,战神与美神,元祖与母亲,天神与佛菩萨,天灵与人气的五大合聚身像,是黄帝的母亲、导师,故是至高无上,尊贵伟大,正义威武,仁义祥和,美丽智慧,战无不胜,母仪天下。所以九天玄女是九天的主宰,亦是太阳女神(即日德吉星),人们尊称她为九天圣母,凤凰圣母等。她最早出现在昆仑山时人首蛇身,曾抟土造人,又炼石补天,成为东方种族的伟大母亲,人们尊称她为“女娲娘娘”。后来,她变成一个美丽的火凤凰降落在青海湟中县(距西宁28公里处)的扎麻隆凤凰山,这就是九天玄女生地,从此以后,扎麻隆凤凰山便成了九天玄女根本道场和元故地。
九天玄女能显化各种应身,她化身为大日如来佛飞向太阳;她化身为至尊人格首神,大黑天飘向地球西南;她又化身为地母掌管地球;她又化身为梵天大神至梵天创造万物;她又化身为斗姆管理地球;她又化身为观音菩萨飞向佛天;她又化身为海神(28岁)飞向大海;她又化身为人面蛇身的女娲降至大地……
女娲这个九天太上上帝的应化身,是传说中的民族母亲神,其主要业绩在于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等。补天,是我们生存的基础;造人,是我们生命的起源。所以,女娲(九天玄女)神话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最神圣也最亲切的感情。因此,我们说,如果盘古时代是开辟时代,那么,女娲时代就是创制时代。
2、西王圣母,是除九天玄女,妈姐之外的又一位赫赫有名,功劳、神通广大而深受群仙和万民敬仰的重量级神圣人物。她是炎帝的生母,盘古天王与妈祖(太元玉女)的女儿,玄龙的妹妹,九天玄女最得力的助手和天国第二大至尊,美神和战神。在天上,她是万圣之宗,太阴之王,即月亮女神(月德吉星)和昆仑山的总仙主,掌管西极乐土,昆仑仙籍、名册。在佛界,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即阿弥陀佛;在历史上,她曾是西王母古国的女王。所以西王圣母手中有四件宝物: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门票、长生不死药、蟠桃仙果、长寿仙酒。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她的万寿华诞。她要举办蟠桃盛会;每年六月初六,她与九天玄女举办万仙盛会,在扎麻隆凤凰山用仙桃、仙酒招待八方来的群仙和佛菩萨,还对有重大功德者赏赐摇钱树上的圣钱。每年三月三,六月六期间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以求命旺、福临。西王圣母的总道场在扎麻隆凤凰山,分道场遍布全国各地。
西王母的故乡,在青海天峻关角山下。这里有西王母石室,非常有名。有美妙的神话传说:盘古天王与太元玉女结合后,在王母降生时,用神剑将关角山上的一个峰削下,放置在关角山下的草原上的关角日吉沟脑。然后在这个山丘上,用剑掏下一个洞,让身怀有孕的太元玉女住在此洞。于是玄龙大帝和西王母就降生于此。据测量,山丘的石质和底面积确实与上面那座山上的平台一样。西王母居此石室。曾在此处接待来宾及发号施令。传说二郎神与孙悟空作战时,孙因败而在此洞藏身。西王母的侄儿格萨尔王也住过此洞。
从上古三皇五帝,到周穆王乃至汉武帝2000—3000多年间,几乎都与西王母和西王母之国有着密切的交往。“黄帝时,西王母乘百鹿献百环”(《世本》);尧封独山,西见王母(贾谊《新书·修政语》);“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环及佩”(《世本》);“(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穆天子传》);清纪昀在《穆天子》提要中认定,周穆王两次西行,一为“十二年冬,王北巡狩,遂惩犬戌”,一为“十七年,王西征昆仑,见西王母”等。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之畔相会诗酒相酬,携手共舞。还有一次,西王母仙酒盛宴相候,周穆王就是不来,西王母焦急之心,被唐诗人李商隐妙笔赋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注:穆王,名满,元年已未春即位。周穆王于公元前989年,命八骏之乘,经河南、河北、山西、出雁门关,绕道河套北岸而至甘肃,由永登入青海,过乐都、西宁、跨入西王母之邦。)西汉时,“武帝与西王母七夕相会”(《汉武帝故事》)的故事也很详细和精彩。
3、伏羲(玄龙)
伏羲,是“三皇”之首(伏羲、燧人、神农;天皇、地皇、人皇)其元身中天龙玄龙大帝,他应天运投胎降世为太昊庖牺氏,母亲叫华胥,是九天玄女的义兄兼夫君,其应化身盘古天王为元始天尊,是第一人文始祖。因为,伏羲是天龙,腾云如风,故以风为姓(女娲者,本来九天火凤,凤者风也,凤舞如风,故亦以风为姓,与伏羲同姓)。
伏羲最经典的事例是:
(1)伏羲与女娲交尾,成人首蛇身之传说,缔造人类,成为最伟大的人类父亲和母亲。由于女娲的元身是天上火凤凰九天玄女,伏羲的元身是天上的玄龙大帝(唐以后叫玉皇大帝),因此,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龙凤传人。
(2)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其作八卦,以观天象,探摄天理,俯视地理,依法治人。九天玄女曰:“八卦者,乾坤之妙理,行事之指针,九天之秘笈。”伏羲遂演绎八卦古易。其符号是“
”,称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伏羲教人造六甲,天干地支相配为十二个时辰;从此六甲而天道周矣。还有十二生肖的排列以《易经》中的“比吉”和“小畜”两卦为准,以接近人的六畜为阳,卦象基本元素符号为“ ”,野物为阴,卦象基本原素符号为“ ”,于是十二生肖中阴阳两属的基本符号就恰合《周易上经需传》中两个卦象: 由坎坤两卦构成,五阴一阳(鼠、牛、虎、兔、龙、蛇),只有第二个元素符号的“牛”是阳,其余都是阴属。《易经》中继“比吉”卦之后是“小畜”,排列法为 由风天两卦构成,成五阳一阴,只有第三个元素符号猴属阴,其余马、羊、鸡、狗、猪等都是阳属。
所以,《易经》是万经之首,万经之始。伏羲八卦( 〈 〉下雨)是无字天书,伏羲、女娲是龙凤太极图,是阴阳八卦。何谓阴阳?它是太极的变化而成的。何谓太极?太极是道,或者说是天理,一阴一阳谓之道。何谓两仪?两仪是阴阳平衡。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所以生生不息的经典叫“易经”——它是万物万象的共同基因——太极。故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是昆仑神话中的“天道阴阳平衡”的宇宙法则。天道、地道、人道是完全统一的,一致的。“天道阴阳平衡”,人道心理平衡,大自然生态平衡相一致。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逻辑来说,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人居天地之中,应该自觉地效法天地、天人合一。
因此,后世尊伏羲、女娲为“人祖”,并尊伏羲为“龙祖”。
(3)计算机含苞待放时,科学家苦于程序无门,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根据中国九天玄女创造的八卦图,发明了计算机二进制,从而震动了世界整个科学界。
所以,伏羲这个玄龙的应化身,最终封为第一人文始祖。
强哉!智哉!中国伏羲先祖!
4、黄帝、炎帝
“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开端,其中“三皇”(有两种说法①通常认为是伏羲、遂人和神农氏。②天皇、地皇、人皇)的事是神话传说,所以司马迁就从“五帝”开始写起。(“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为“五帝”之首。)
(1)黄帝是九天玄女和玄龙大帝的儿子,第二代人祖和中天中央天帝。
一天晚上,有熊国君少典之王后附室,见一道电光环绕北斗枢星旋九转后掉落下来,入了自怀,从此感应而孕,怀胎二十四个月后生下一小儿,却是四张面相,把附室和周围的人吓了一跳。有的说大吉大利,有的说是妖孽,是不祥之兆,建议弄死,不管是凶是吉,她决心抚养成人。
这小儿一生下来显得异常机灵,没过几天就开始说话了。到了十五岁时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那时,世上战乱频繁,各部族之间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百姓的生活动荡凄苦,迫切需要一个贤明能干的领导人来制止战争,安定社会。于是,轩辕征召士兵、训练军队,平息了蚩尤部落的叛乱,收服了炎帝部落。因他发明了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为轩辕做天子具有“士德”,《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像土地一样养育天下百姓万物。土是黄色的,就称作轩辕“黄帝”。
这样中国父系社会的第二代始祖黄帝(第一代为伏羲),是玄龙大帝与九天玄女元身,附室生肉体凡身,最后黄帝封为第二代人祖和中天中央天帝。
(2)炎帝:是火神,神龙,下天南方天子,专管夏天。
炎帝也称为神农氏,是华夏始祖之一。据说炎帝姓姜,“姜”字是“羌”(音姜)字的转用。
在神话传说中是这样的:在宇宙天空,随着一声惊天霹雳,太阳女神九天玄女化作火凤凰,又现出九天玄女正身。她发射万道金光,从腹中现出一颗火球,冒着火焰。她将火球抛向云中,火球顿时变成一个怪异天神——牛头、人身,看上去很壮伟。怪异神走上前,向九天玄女下跪叩拜:“九天元母在上,孩儿虔诚感谢缔造之恩!”
玄女曰:“你是我从太阳中诞生出来的小太阳,今封你为火神、炎帝,其天职和使命是佐助中天之中央天帝黄帝,分管南方,充当农神,药神(“茶”是炎帝尝百草时发现的),教万民耕种,除病,保生。为此,你就投身昆仑山西王母怀中出世吧!”
于是,在昆仑山下瑶池之畔的石室,西王母生下了一怪异婴儿,牛头人身,其肚皮还是透明的。随之,西王母遂抱起炎帝,到南方安排投转之事宜。
从此,炎帝在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稻米、小麦、玉米、青稞、豌豆、大豆等作物的有益性和耕种方法。这样,在炎帝的创造下,农业生产初步形成了。人们不会忘记炎帝的功劳,就把他称作“神农”和“火的始祖神”。最后,九天玄女封炎帝为火神、神农、下天之南方大帝,专营夏天。
黄帝和炎帝,本是同胞兄弟,即他们的元身的生父是天上玄龙,他们的元身生母是九天的天凤九天玄女。不过,他们的凡身的生母有别:黄帝的生母是附室,炎帝的生母是西王母。
按天意和他们的使命说,黄帝是中天的中央天帝,要雄霸中原,统一四方,精心治理,发展社会。炎帝是辅佐黄帝的,主营天之南方,当好火神、农神、医神。炎帝初始比较守本分,忠实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但到后来滋生了骄心和野心、忘乎所以,与黄帝争帝位,其结果炎帝被黄帝打败,逃到南方。
(蚩尤:南方一位首领,神勇广大,长相奇特〈人身牛蹄,铜头铁额,不食肉粮,而食沙石〉,有众多部落都被打败,一心想攻进中原,杀死黄帝,独霸中原和四方。打得炎帝向黄帝求援,最终在九天玄女的助援之下,黄帝战胜了蚩尤,收服炎帝,统一中华。)
昆仑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深度。九天玄女以其高度智慧创造了古易,创造了昆仑文化,而昆仑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天道阴阳平衡”的自然法则,也是宇宙发展规律,是天人一体的根本思想。没有九天玄女,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脉。一切中华文化都发源于九天玄女的古易。《易经》离不开“易”,而“易”意味着变化,代表着与时俱进。被奉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人类心智的先启者,他一画开天,发掘了人类思维理性的一面,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奥秘——太极。《系辞》中说,宇宙由“太极”而出生。“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创立了“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因而他被誉为“人类心智的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易”也与时俱进。到文王时,使“易”的内容更深化。文王通过对先天八卦的演变创立了后天八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王作辞,演周易”的著名铭句。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先天八卦是基础,后天八卦是发展。先天八卦重在表现对立;后天八卦重在表现更多的真实世界,结合了新的事象。
文王创立后天八卦后,周人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成为了《周易》一书。伟大的智圣——孔子,又对《周易》这本书作《十翼》进行解释,始有了《易传》的“阴阳”观点,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孔子最先提出“圣人”观点,认为人应该居于中尉,是位于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一极。而其中更加重要的则是“圣人”。“人皆可成为尧舜”的儒家观点至今仍是炙热的打开道德模范大门的警句。所以从纵深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易所创立的昆仑文化,不但不衰,而且向更全面、更先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并与当代尖端科学理论和实践相契合。它不仅提示人们: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逻辑来说,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都是符合其文化理念和社会公理的,使人们明了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天道文化,中华元祖九天玄女的古易是中华文化之源。
其二:广度。昆仑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像劲风吹一样,向湟水、黄河、长江流域以及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了江河源神话文化、中原神话文化、蓬莱神话文化、南岳神话文化、民族神话文化等。不断的传播、融合、吸收、容纳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而且以昆仑文化为底蕴和主线。积极吸收了中国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等。因此,从性质上讲,昆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天道文化,是历史的折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映射。从产生时间上说,昆仑文化是远古的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是根源,其他文化皆为流和支。
六、昆仑文化与河湟“花儿”
那么昆仑神话与河湟“花儿”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先要理解昆仑文化与河湟文化的关系。
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河湟文化是黄河流域四大传统文化(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中的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娲抟土造人的古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形象化图案。由此可以看出河湟文化与昆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河湟地区曾有过对文化做出创建的历史的民族,诸如戎人、羌人、氐人,鲜卑、小月氏、鞑靼、吐谷浑、吐蕃等,这些古代民族不仅从事高寒畜牧业,也从事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他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这也与昆仑神话中华夏的发源不谋而合,可以说氐羌氏就是昆仑神话中的远古诸神。因此,河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更说明河湟文化与昆仑文化(昆仑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我国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亦耕则耕,亦牧则牧,很多地区耕牧相间,农牧业生产相得益彰。以鲜卑人为例,其部族在今东北辽宁地区就曾从事农牧业,后来人畜繁衍,鲜卑诸部从东北逐渐进入漠北高原,在阴山陇山脚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连山北麓,有的翻越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而南凉国属民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青海东部地区的几个世居民族,从原先的畜牧业转入农业者,不乏其例,如土族、东部藏族都是这样。所以河湟民间传播很广的山歌“少年”,就具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的双重性。
在河湟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如自古以来的羊图腾崇拜,至今农牧业区多民族所共有,这种习俗与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盘羊的习俗一脉相承。笔者曾闻“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民谚。“西宁的赋子”是平弦坐唱艺术的主调,幽雅宛转而又悠远,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平弦坐唱艺术还有“十八杂腔”之说,唱调多以历史典故为主,是曲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兰州鼓子词的演唱,那音调苍凉而悲壮,深沉而高亢,显然有着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风韵。西宁和兰州,可谓我国西部相距最近的两座省城,从兰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从西宁东去,便是农耕文化走廊之地。赋子词与鼓子词,就在时代的演进中保留了下来,不就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吗?
而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河湟“花儿”在河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四省区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它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特别是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香气迷人,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
从流行地区看,甘、青、宁三省区农业区的绝大部分地区,覆盖面积纵横广袤,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这在中外其他民歌种类中是极少见的。其他的民歌往往只局限于某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小地区,而“花儿”(主要是河湟“花儿”)就突破了这一小地区(如河湟或青海)的限制,既流行于黄土高原,也悠扬在青藏高原,甚至传唱于天山南北,地域上要比其他种类的民歌广大得多。
从流行民族看,其他民歌一般只流传于某一个民族中间。即使有超出的,也一般是两三个民族唱一种歌,而且有一些前提条件,如这两三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者语言文字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地区内等。但是,花儿就打破了这一点,她流行于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部分)、藏(部分)等九个民族中间,而且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语言不是一致的。他们信奉的宗教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上也就有着诸多差异。同时,汉、撒拉、土、裕固、藏等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甚至拥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却基本上用汉语唱“花儿”,并且都喜欢唱。在这点上,也不是其他民歌所能相比的。
从歌词看,汉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其他民歌的篇章结构、句子节奏、韵律等都与汉族传统的诗歌基本相似或一样,尤其是其他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更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般都是单字尾构成的五、七言句式,押韵上多为通韵和间韵这两种最常见的形式,缺乏变化。而“花儿”特别是河湟“花儿”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韵律都是很别致独特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河湟地区的各民族,将汉魏赋的形式和韵律,加以精炼、简化,以景喻人,以景起兴,直指所怀,表情达意,易记易懂。在古今民族中是找不到相同的例子。“花儿”特殊的艺术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曲调看,河湟“花儿”既不同于藏、土、撒拉等民族的其他民歌,也不同于中原汉族的一般民歌,而是有它自己与壮阔宏伟、富饶壮丽的西北山河,勤劳勇敢、群众杂居的西北各民族精神风貌相谐调的旋律,同时又不单调刻板,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有着非常丰富的曲令,仅河湟花儿的“令”(调儿)就多达二百余种。这样既有独特的旋律又有丰富的曲调的山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从反映的内容看,“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的民歌,她对男女爱情、婚姻的各个细微的方面都有着精彩的描绘歌咏。此外,“花儿”中还有反映历史事件以及现实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内容。至于“花儿”起兴句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更是极其广泛,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许英国先生曾对河湟“花儿”起兴句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做过罗列分析,举出了五十个方面。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花儿”是一部西北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河湟“花儿”是以昆仑文化为底蕴,并与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民间艺术形式。
现在对河湟地区的昆仑儿女最大的难题是:对昆仑神话认识不足,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宣传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造成在河湟“花儿”中对神话传唱内容不广泛,神话“花儿”创作缺乏原动力。大多数人不知道“九天玄女”是谁,而对西王母、盘古王、女娲、伏羲(玄龙)、妈祖等英雄事迹知之甚少。笔者翻阅所有“花儿”版本,几乎看不到以“九天玄女”为内容的“花儿”词句,这对于认识、宣传、理解“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是个很大的缺失。因此,对河湟“花儿”中极其重要内容——“敬天法祖,天道为本,中庸和谐,文化律国”的“天地人和”,“天道阴阳平衡”的哲理,必须加强学习,加深认识,发扬光大。才能使河湟花儿的内容更完整、更充实。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法祖”,首先必须有正确“认祖”。只有正确“认祖”,才能“敬天法祖”。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祖父,或元祖,是多么尴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祖先的存在是这个民族最大的福祉和骄傲。如果说,一个民族没有了祖先,这又是何等悲惨和绝望!对此,我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作一简单叙述: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英雄种族的后裔,是出自一种古老的英雄传统。
“中国”、“中华”之名是如何得来的?“中华”得名于“日华”即称谓“重华”、“神华”。就是说东方种族是龙凤传人(口头上讲伏羲〈玄龙〉和女娲〈九天玄女〉恋爱故事),其民族母亲就是龙、凤、日三聚体的太阳女神九天玄女。“汉”字得名于天汉。《小雅·大东》:“维天有汉”,“天河谓之天河”。《埤雅》:“水之在天为汉”。《广志》:“天汉曰银汉”,又曰“银汉,亦曰天汉”。由此可知,“中华”民族得名源于重华、太阳。“大汉”得名源于天汉,即银河。溯本寻源,“中华”、“大汉”的血脉之根原来在宇宙、太阳、龙凤上面。怪道人们把中华大地称作“神州”、“天朝”;怪道人们向往天国,盼望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时,乘着宇宙飞船回归“故乡”,不仅把地球上的家园建设好,享受人间天伦之乐,而且把天上的那个“家园”也建设好。
任何具有自己文化体系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祖谱”,印度如此、希腊如此等,难道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的“祖谱”吗?有!就是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中华民族的元祖九天玄女(女娲)、西王母、伏羲(玄龙)、黄帝、炎帝等一系列祖先的存在。
对“敬天法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对“昆仑文化”的信仰信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是何等的失落,至少要有起码的文化信仰,信仰是一个民族靠得住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个人做人的精神基础。失去了信仰,就没有精神天梯,没有精神皈依,没有心理支点。如果一个人连父母也不信仰,连祖宗也不信仰,连自己民族的元祖和祖先也不信仰,那么这样的人多么尴尬、可悲,这样的人只能是“化外之人”。
中华文化的完整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承认中华文化是由昆仑文化、儒学、道学、佛学等部分组成,这是主体,这是源,而其他文化现象皆为流,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大系。至此,提高对昆仑文化的信仰,就是对祖国的崇拜和热爱,就是对大地母亲的崇拜和热爱,就是对祖国民族精神的崇拜和热爱。人们常说,长江、黄河、澜沧江是母亲河,那么母亲的母亲是谁呢?就是高耸云天、屹立青藏,脉通山川,包容万千的巍巍昆仑,它不但是养育了青藏高原上的万物生灵,也使长江、黄河、澜沧江两岸万物生灵欣欣向荣。试想,如果没有生态完好的昆仑神山,长江、黄河、澜沧江还会有吗?中华大地会如此吗?如果没有青海湖及其周围的大小湖泊,昆仑山还会有地下之水源吗?还会有万泉长流吗?几千年来,昆仑山就是这样滋润、养育着中华生灵大地,它的功劳比天高、比海深。它是大自然赐于的神山,它的变化万千,奥妙莫测,就是以彰显其神力。我们以“神话”形式来赞颂母亲圣山,用“敬天法祖”的歌喉来歌颂掌管天庭的“九天玄女”,难道会过分吗?还能当成“宗教”“迷信”来看待吗?愿河湟“花儿”歌手们,放开你们的喉咙,尽情歌唱吧,歌唱我们英雄的祖先“九天玄女”“西王母”,歌颂黄帝、炎帝的丰功伟绩吧!有了他们,我们就有了根,我们就有了今天和明天,愿“河湟花儿”的创作者们,志高致远,才出“八斗”,写出美好动人的歌词,时不我待,让“河湟花儿”溶入昆仑文化的大怀抱里茁壮成长吧!
最后,我们共同吟唱“仙雾缭绕的昆仑山”作为结束。
仙雾缭绕的昆仑山,有神仙,西王母的神话嘛不完;阿哥俩瀚海里浪一转,眼窝宽,活像是蟠桃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