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人文印象(七)
2015-07-13周尚俊
周尚俊
河湟婚嫁
俗语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嫁娶是人生大事。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之一的“洞房花烛夜”就寓意婚嫁。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传承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人类生活里最动人的篇章。张敞画眉、东床坦腹、河东狮吼、月老牵线……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留下了多少或感动人心或生动有趣的婚姻佳话?而指腹为婚、聘娶六礼、贞节观念、出妻制度……这些世代相袭的古代婚俗,又凝聚和沉淀着多少传统文化的底蕴?
人类有几千年的历史,与之相伴的婚姻历史同样悠远漫长。
婚姻是人生大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那几许喜事才能留下永恒不灭的记忆,才能为人生人世缔造辉煌篇章。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栏桥上伊人来。身披着洁白的婚纱,头上戴着美丽的鲜花,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佳人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中心贴着心、手牵着手,面带着微笑跨越人生的巅峰。
婚姻嫁娶,自古以来倍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中国式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多加议婚一礼。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与中国传统的婚礼文化相辅相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乐都人热爱生活,更热爱人生,同样热爱与重视属于自己的婚嫁文化,因此对人生有一种十分的珍爱感,对婚姻有一种特别的向往感,对结婚嫁娶的生活大礼有一种独特节礼和严谨安排,在遵循传统婚礼制定的同时,渗入河湟文化内容,使河湟婚礼成为一种文化的最高礼议,从而使婚嫁现象显得那么神秘而诱人。
汉族婚嫁
二十世纪50年代前,男子到十八九岁,女子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托亲戚朋友求婚,若介绍的女方、男方父母同意,便请媒人到家进行招待,然后经媒人说合后确定婚约,定期迎娶。古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认定的婚姻,个人无从抗争。这个时候,媒是婚姻的中介,是旧时婚配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所以河湟地区有“媒婆婆,两头儿吃的是油馍馍”的俗语。如果女方家没有儿子,可以招婿。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包办婚姻逐渐减少,自主恋爱成为时尚,但是婚嫁的基本程序没有改变,即或是有所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基本模式还是约定俗成的。
定婚,俗称“下瓶子”。男女双方择好定婚的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定婚。男方家由男方父亲、舅父及邻居长者等去女方家参加定婚的规程。男方带茶包2份,酒2瓶,瓶口塞上红枣,用红布扎口,贴上“朱陈两姓永和好,秦晋世代结良缘”的小对联,同时将16个“油包子”一起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同意联姻就开瓶饮酒,婚姻大事就算由此而定。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礼品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有的礼品外,还要送衣料、化妆品等,女婿与定婚队伍同去,女方家用酒席相待,“两家便成了一家子”。定婚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商谈,即旧时说的“订酒”,也就是商谈彩礼的数量,衣料首饰、礼钱等。
送酒,也就是送彩礼,女方叫“接酒”。男女双方选好日子,媒人以及男方父亲或叔父、舅父、邻里长者、女婿一行前往女方家“送酒”,所带的礼品有大卷馍8个,上面镶有五色彩面做成的花草葡萄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男方家的茶饭艺术与饮食文化。同时送上定婚时约定的彩礼、衣物、茶酒之类,另外还要给女方父母送上等衣料各一套。女方家也要请上相应的陪同人员,双方见面稍叙后,由媒人摆上所有的礼品,请女方姑娘、亲戚查看验收,并互相调趣惹笑,双方满意后入席上菜。席间,女婿打开送到的酒瓶,向女方家亲朋敬酒,并“改口”,叫女方父母为父母。女方姑娘也要乘“上菜”之际,“改口”,叫男方父母为父母,新的父辈要送“红包”。其间男方还要持酒行谢厨礼,为做席的厨师送上简单礼品。一切程序顺利完成,便开怀畅饮。双方为结成“亲家”而欢欣鼓舞,每个人的脸上眉飞色舞,真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走时,女方在空酒瓶里装满小麦,连同为女婿做的鞋送给男方,如此大势所趋,皆大欢喜。
讨话,即定迎娶日期。男方家请媒人带上布料,叫“讨话布”,以及礼包到女方家商定迎娶日期,商谈好男方家应抬的针线,也就是礼品和多少客人赴席等。双方开始互请亲戚准备迎娶。临娶前,男方要向女方家送“肉方子”,意思是让女方家在女方办酒席时用。还要送“应单”,也叫“信单”,上写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迎娶的日期时辰,送亲、迎亲贵人的属相,避相,有关禳解等事宜。
娶亲,女方为“出嫁”,男方为娶亲。娶亲当日女方家要办“女儿席”,就是女方亲戚庄邻前来道贺,叫“送路”,女方设宴招待,有的炒便菜,有的摆酒席。傍晚男方娶亲人带上“上马主袄”,即棉上衣,“下马裤子”,梳妆用的镜子、木梳篦子等等,到女方家娶亲。到女方门口时,女方大人小孩在大门顶上准备清水,待入门时要泼水,娶亲人此时行门礼、扔红包,趁机入门。女方查验随带礼品后,入席吃菜,进行招待。到娶亲的时辰,送亲的女“贵人”为姑娘进行上马冠鬃之礼,即在头上梳三梳子,将辫子挽在头上,拔掉脸上的汗毛,用熟鸡蛋擦脸,然后穿上大红衣服,由娘家“用相”或其他长者抱着出门扶骑在马上。临出门时姑娘的母亲及其他亲人哭送一番,姑娘也要哭,古称“哭嫁”。女子拜别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少不了不舍和茫然,于是悄然饮泣,或失声痛哭,有的还边哭边唱,其内容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拜别兄弟姑嫂的,有痛骂媒人多事的,也有恋恋不舍、不愿上轿的,然后新娘子连同娶亲的、送亲的,骑马上轿出行。娶亲的人还要准备一对儿红灯笼,上面贴有“禧”字,因为娶亲多在夜间,同时还带有很多小方块红纸,上写有“禧”字叫喜贴,逢桥洞、大树、庙宇等地直撒到婆家门口,据说撒喜帖有避邪的意思。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上程序有所改变,特别是如“哭嫁”已少有之,即便是有也是明哭暗笑了。娶亲的骡马也全变为浩浩荡荡的轿车队伍了。
结婚待客,也即结婚典礼。这天男方喜客前来贺喜,女方家亲戚也前来赴宴。女方赴宴人到门口时,男方执事鸣炮迎接,并在大门口置有接桌,上有小菜碟两个,筷子两双,东家敬酒迎接,东家还用说唱词赞礼。女方押嫁妆的人,坐在妆奁箱上,由男方家行过押箱礼,才抬箱子进门。此时迎客者热情,众亲戚高兴,喜气盈门。进门后女方亲戚内长者,主持列队在正房行礼,并高喊:“向贵府上的亲戚恭喜”。然后男方执事请女方亲戚吃便菜。
婚礼正式开始,然后有一系列正规礼节,均由东家用婚礼说唱词表白。其中主要环节有以下:一是开箱摆嫁妆。女方执事人向男方东家敬酒开箱,男方找一小姑娘开锁开箱,取出箱内最上面一件小礼品。后由女方“送亲奶奶”将嫁妆摆在案子上,男方要“装箱子”;二是冠戴新郎。女方亲戚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为新郎赠送衣帽,新郎即敬酒,此时有赞礼词表白,真是欢天喜地;三是男方舅父为新郎新娘披红,新郎新娘敬酒,同时用赞礼词表白,煞是热闹;四是感谢环节,均由主持人用说唱词表白,新人敬酒,双双高兴;五是打擂。院内一字形排列桌子,摆上酒具、凉菜、干果、香烟、茶水,男女两厢客人,分两面而坐。桌子中间摆大碗叫“月亮”,两面各摆茶碗、大酒杯、小酒杯,在双双“保擂官”的主持下,开拳行令,先输为喝,“一马跑出头”,名曰“打鼓在里,响声在外”,把一个婚庆喊得沸沸扬扬,把一个场面喝得热热闹闹;六是送客。男方执事用说唱词表白,放炮,女方亲戚答谢后回府。出门后有的地方还有“喝回马酒”的习惯,以前农村骡马成群,女方送亲吃席的人返回时,一般家人前来迎接,骑马在大门外与男方执事划拳喝酒,高喊海喝,这样来回跑几趟后乘兴而归,场面浩大,气势动人,为婚事助兴不少;七是闹洞房。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可算是婚礼的高潮,也是婚礼的落点。当晚在新房内同龄人前来闹房,让新娘点烟、敬酒,逗乐惹事,尽情耍笑折腾一番,而后离开。旧时还有叫床的习惯。洞房是未婚男女追求与向往的理想天国,是结婚大喜的第一栖身之地,这里将实现未婚男女欢歌爱舞的醉人春梦。旧时由于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郎新娘甚至是第一次相见,因而那么的羞羞答答与遮遮掩掩,河湟地区流传的民间小唱《闹五更》真切地表现了这种感受。
姑娘十七八,打发到婆婆家,风摆柳的身材,越看越稀奇。
一更里到了者,有人来铺床,核桃枣儿撒了个满堂红。
二更里月牙儿升,新女婿把门顶,心儿里有话口儿里难表达。
三更里月正中,新女婿把脚蹬,你不要把脚蹬,妹妹是明白人。
你不要把脚蹬,妹妹是明白人,恐怕是床外面有个听床的人。
听了听去给,我俩的事要紧,盘古王留下的窗外有个听床的人。
四更里鸡娃叫,它叫的太早了,骂一声鸡娃儿心意儿太短了。
五更里天亮了,小姑儿来问嫂,昨夜晚我哥哥对你好不好。
新媳妇年纪小,尕嘴抿下了笑,你到你的婆婆家欢乐了时才知道。
一场热闹的婚嫁活动完美收场,一种人生的大事功成名就。
另外还有两项婚嫁活动的后续工作。一是坐头回娘家。第三天鸡鸣后,坐水对月,吃包子,坐头回娘家。天刚亮“接亲奶奶”陪着新娘,担着水桶,带着香表到泉里焚香化表,然后在泉水边坐一回儿叫“坐水对月”,回家时挑一担水到厨房。天亮后在院内燃麦草一堆,全家人与新娘一起烤火。烤火后新娘在厨房蒸包子,其实是象征性的,蒸熟后端给大家分享。坐头回娘家,实际上是到附近人家或在河边、大树底下焚香,站一会儿回来就是了,这只是一种小礼节。二是拆棚。新媳妇到门的第三天,新郎及伴郎带着礼品到岳父家“拆棚”,意思是女方在出嫁时搭了棚亲,婚后由女婿来拆。同时送奶母钱,借此女方提出“看十天”。“看十天”是女方女亲家到男方家探望女儿的一种习俗。女方母亲及姐妹至亲,带着衣料等礼品到男方家,男方准备酒席热情款待。
一场热闹的婚嫁活动完美收场。
一种人世的大事功成名就。
一种独特而底蕴深厚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族婚礼说词
拜花堂。天长地久,盘古就有,吉利吉利,吉祥如意。黄酒敬天,清茶奠地。洞房花烛,红鸾添喜。枣儿圆枣儿红,龙凤鸳鸯富贵春。三分钱马九柱香,夫妇双方拜花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四方神灵、四拜列祖列宗、五拜父母大人,夫妻双方同拜祝鸳鸯对舞,白头偕老。
迎宾。红鸾添喜,燕尔新婚,柴门焕彩,草舍增光。—百辆迎于蓬门。亲朋不远千里而来,—路上受尽了风尘之苦,理应十里扎彩门,五里设接亭,才是正理。今日,我小东由于一时疏忽未能如愿,特到高亲席前告个不是。
安席。请二位冰翁大人赴位,杯儿候位者哩;再请两厢男女外家爷赴位,杯儿候位者哩;再请娶亲牵马坠镫的贵人赴位,杯儿候位者哩;再请特来长见的长辈亲戚、等辈亲戚、晚辈亲戚赴席,杯儿候了位了。序齿而坐,哪里方便那里坐。
讨令。喜今日,天开黄道,人结良缘,高朋临座上,贵客在席前,不但荆门生辉,而且陋巷增荣。今日者人事当然,本于天命之自然。天命,人事于斯,二者何先,愿望指教。(月老白:“先敬天命”)喜今日,择定吉日,敬卜良辰。月老传言,先敬为宗。茶酒齐献,请姑娘陈设,再请两亲翁点灯敬神。
拜神。金炉里插香,二亲翁跪堂,三分钱马两面黄,谢天谢地谢三光。门当户又对,地久配天长,稽首稽首,三拜九叩,献茶献酒,增福增寿。拜完神灵请向上打上三躬,二位月老恩情重。两亲翁对面三揖,好好相认。
开席。喜今日,升杯者开席之杯。喜筵开,喜筵开,青枝绿叶长上来,一朵莲花中间开,四面八宝摆上来。八仙桌儿四四方,压桌碟儿在四方,八宝糖果在里边,瓜子儿上来占中央。常言说,鸡蛋出在鸡窝里,瓜子儿出在瓜瓤里。请各位亲戚尝—尝,有牙的亲戚吃鸡蛋,没牙的亲戚嗑个瓜子儿。
讨酒令。喜今日,升杯者,讨酒令之杯。请二位月老、两厢娘舅外家传一酒令。(冰翁、娘舅:俗话说大礼通天下,礼随地方,还是请东家来传。)常言道:“席有席规,酒有酒令。”随我小东的家规酒令,有几个不准:开席后不准里出外进;不准高架腿儿;不准歪戴帽子斜穿衣;不准隔席说话;不准糟踏美酒;右手不准抹胡子;左手不准擦鼻子。入席犯规者罚热酒三碗,罚冷酒三碗,罚不冷不热的酒三碗。罚热酒三碗者,荣华富贵;罚冷酒三碗者,地久天长;罚不热不冷三碗者,金玉满堂。我小东若犯了酒规罚热茶三碗,冷茶三碗,不冷不热的茶三碗。只因天气寒冷,滴水成冰,多亏二位冰翁大人的恩宽,给我罚上一大盘排骨肉,我保定全部吃完。
开拳。喜今日,升杯者开拳之杯。把两厢男女外家爷、二位冰翁大人,及各位特来常见的亲戚,请到寒舍,头顶凉棚,脚踏冷地,吃酒无好酒,赴宴无好宴,只是屈驾一时。不说不笑孤孤单单,又说又笑喜喜欢欢。打鼓在里响声在外,吃酒了要猜拳,好好儿给东家长个精神。
表嫁妆。喜今日,八仙桌儿四四方,四条腿儿在地上。大红箱子放中央,请姑娘开箱摆嫁妆。打开描金匣,首饰明朗朗,银镯子、金耳环,名堂多的说不完。鸳鸯镜,照天光,生发油,玫瑰霜,衣服尽是新式样,看的我百花缭绕眼前晃,请各位亲戚细细儿看,慢慢儿评,小东我暂退一旁。
冠戴新郎。喜今日,你是新郎,和往日决不一样。你岳父说你今日是大登科,我说大登科者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今日你是小登科,小登科者洞房花烛,红鸾添喜。今日你是左肩搭红,右肩挂绿,穿袍着褂,整冠登靴。你是楚国的王雄,三国的子建,貌有貌才,人有人才,谁不说郎才女貌一对。俗话说:“会疼了疼女婿哩”,你岳父岳母,本应给你从内衣换到外衣,从头上换到脚上,可是心有余而气不足,只就是一点小意思。(接着给新郎换衣帽)你岳父给你袍三褂四,鞋五双、帽六顶,从头上换到脚上,头上脚上都是时髦的新式样。你雨天甭穿,晴天穿,平时甭穿,走亲访友穿。见衣如见人,永远不能忘。(女方主人及媒人给公婆、叔婶、姑母抬送枕头顶,即抬针线后)女方主人说:我们的姑娘粗针大麻线,一针过南山,丑得很,白天藏到箱背后,晚上搁在炕沿头。男方说:好得很,好得很,绣的牡丹像才开的,绣的凤凰像飞起来。
装箱。左手掌的桃,右手掌的枣,桃枣桃枣满箱都是宝。左有金右有银,吃不完用不穷,荣华富贵百年春。
谢媒。喜今日升杯者,酬谢冰翁大人之杯。常言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牛郎织女成亲者,多亏了太白金星的好处;刘皇叔东吴招亲者,多亏了乔国老的好处。二位大人,来来往往,跑前跑后,说得口干舌燥,使他们成双成对,结成了百年良缘,二位大人确有汗马功劳。论起大礼,本应披红戴花,全副鞍马,扯旗放炮,吹吹打打送到你二位府上。只是我小东心有余而气不足,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男方酒瓶肉方,女方花红枕顶,三天之后,五天之前新郎上门叩头—谢,欢喜笑收。
谢奶母。喜今日升杯者,谢娘恩之杯。东方太阳东出西入、有普照大地之恩,天有覆盖之恩、地有载重之恩,国有水土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恩。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挪湿就干,千金小姐养大成人,送到××之门,穿针引线,留子接孙。奶母有海洋之恩。理应给岳父送上高头大马一匹,给岳母送上犏乳牛一头,怎奈坐马撒在黄草滩,黄土遮住路不见,犏乳牛还在山后边,路途遥远的实难赶。这些都是小东的诳话,实际上给奶母送的××元钱,上门叩头欢喜笑收。
谢厨师。厨长厨长请到炕上,你动了刀杖抹了衣裳,烟熏的鼻子,火燎的胡子,生的做成了熟的。七碟碟八碗碗摆到了桌上,十里路上能闻到厨长的菜香。厨长你天天在厨房,帮忙的都是些懒婆娘,饿了吃不上,渴了喝不上,气的你把猪耳朵当做海参上,猪肘子叫他们全吃上,把猪尾巴端席上。厨长你大大方方,人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我看你的腹里像海洋,这些懒婆娘照顾不到处,你不要放在心上。今日奉上几元薄礼,请你换个衣裳。你回家后先向掌柜奶奶汇报汇报,不然挨打时可没人来挡。
交礼。喜今日,女方给男方升杯者,常言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居室乃人之大伦也。”今定良辰送小女上门,只因年小识浅,当爹娘的教训不到。一不会针线,二不会茶饭,还望亲家们今后多多指教。
谢礼。喜今日,男方给女方升杯者,一斤养成了千斤(金),挪湿就干,拉扯成人。接在了寒舍之门,顶门立户,传子荫孙,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儿子女儿一样的疼,手心手背都是肉,那里咬烂不害疼?说到你女儿的身上,不让你娘老子扯心。以从前,少送了聘礼,到今日厚奁陪送,却之不当,受之有愧,多多称谢,给亲家翁好好儿升上个满杯。
送客。喜今日,升杯者送客之杯。三日筵宴五日席,有吃没喝留一七,我小东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七是妄出的诳言,三日实留者哩,我小东向两厢外家爷、二位冰翁大人请个示,是实留,还是荒草滩里把马撒,早来的客人早打发?(冰翁:早来亲戚早打发的好。)(放炮送客)。
为了使婚礼举行得井井有条,不致丢三拉四,乐都地区在举行婚礼时请赞礼生(相当于司仪),礼词大体上一致,但在小节上南北二山有异。
藏族婚嫁
在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肠;有的地方则抢姑娘的帽子、戒指、头巾等物,若姑娘不愿与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声,或直言相约,则是愿意结交朋友。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才能送聘礼,商定婚期。如父母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子可私奔他处,等说服父母后,男方只向女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认。在有些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当男青年相中姑娘后,便请媒人带酒、哈达等物前去说媒,女方同意婚事,则饮其酒,受其礼,否则,婚事告吹。女方允亲后,媒人再次带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礼,聘礼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邻亲友议论。送过聘礼,可根据男女双方生辰选定吉日,准备成亲。也有的地区盛行由男女双方私下约定,出走成婚的习俗,但近年来逐渐减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乐都南山地区则带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习俗。是夜,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有的地区还有骂媒人、戏婚使等习俗。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娶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人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打醋蛋,以洁身清垢,除灾避邪。入门后,喇嘛诵经祈祷,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礼毕,新娘入洞房,宾客入宴席。一些地区宴席多设在羊圈,人们席地而坐,地上铺有草、毡等,喝奶茶,吃油果。宴席基本上是人均一份肉、一碗烩菜,也有酥油、糌粑、酒,有的地区端上面食,讥讽宾客,因是习俗,宾客全不介意。饭后,举行谢媒。最后宾主喝酒畅饮,双方歌手尽献歌技,歌声笑语彻夜不绝。从次日起,男方家属轮换宴请宾客,馈送礼物,延续三两日方毕。第一日是主人设宴,第二、三天是亲房、邻居家设宴,结束后,男方向女方的宾客按大人小孩分送肉、茶、馍等份子。宾客离开家门时,男方向女方撒炒面,上马后唱歌又喝酒,并举行回马酒仪式。结束后,将新郎新娘同时请回女方家,在娘家住3日后返回婆家。
回族婚嫁
乐都回族婚嫁大体上与汉族相同,男方相亲中意后,约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家如果同意,再请人携带礼品到女方家“送落话”,即定婚,双双安排就绪后择吉日迎娶。回族一般以主麻日,即星期五为吉日。日子择定后,男方请当地阿訇、媒人和迎亲人到女方家。阿訇上座后,首先问男女双双对婚姻有无异议,双双表示同意后,阿訇即念一段经文,当众宣布“迈海勒”,相当于聘礼。随后男方将核桃、红枣等从门窗撒向室内外,逗引人们争抢,表示婚事告成。宴后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到男方家,男方待客时先待女方家亲友,后待男方家亲友。回族婚宴虽然不喝酒,但场面同样热闹红火,喜气洋洋。宴后有闹新房的习俗。
土族婚嫁
土族婚俗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土族原则上只是同族之间通婚,但实际上,土族和藏族、蒙古、汉等民族通婚的也不少。土族的婚恋习俗大致要经过请媒、定亲、送礼、聚亲、送亲、结婚议式、谢宴等程序。如果男方家的父母看中了别人家的姑娘后,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后,就请两个媒人带上哈达、两瓶酒及馍馍等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让媒人将礼物带回。有些土族的习惯是若女方同意,就在酒瓶内装入青稞或小麦,瓶口拴一撮白羊毛,让媒人带给男方。征得女方家的同意后,男方家再请媒人带上哈达、酒等礼品去定亲。定婚后,男方还要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结婚吉日。
土族婚礼仪式可谓复杂,并且自始自终在载歌载舞中进行。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带上娶亲的礼物如酒肉、蒸馍等和给新娘穿戴的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同时还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让阿姑们兴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也热情地迎接“纳什金”。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康德格玛》,等折腾够“纳什金”之后,才开门请进去。“纳什金”进门时,姑娘们从门顶上向他们泼水。“纳什金”刚上炕喝茶吃饭时,阿姑们又唱起《纳什金斯果》。阿姑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鸡叫二遍时,开始给新娘换发式,穿戴新婚礼服,接着在堂屋举行上马仪式。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十多人组成“红仁切”护送新娘到婆家。“红仁切”所经沿途村庄,凡是和新娘同村的红姑(已婚女子)都手捧酒杯等候在路旁,向“红仁切”们敬酒,新娘家人要回敬她们一尺红布。等“红仁切”走到距男方家二三里路时,男方派两个人前往敬酒、献哈达。门前摆有接客桌,上面放着酥油花的“西买日”和插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桌旁还有一个木制的方斗,斗内装酒麸皮,上插一枝系有哈达的箭,放一个用红布裹着的瓷瓶。“红仁切”为表吉祥,用柏树枝蘸着牛奶向西方洒,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跳舞边唱歌;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妇女在前面拉着红白毛毡,新娘踩着毛毡,新郎和新娘手扶红布裹着的瓷瓶,并肩漫步进入庭院,接着举行拜天地仪式,答谢媒人。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向其嘴里喂炒面,往其脸上贴酥油。在院子中间,铺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红仁切”。在宴席间要给“红仁切”上五个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指送哈达、衣物等。之后,让“红仁切”们吃长面条,“红仁切”们刚端上饭碗,男方家的小伙子们手捧酒碗,在大门口唱起“赫杰”(发禧歌),向娘家人敬酒欢送,至此婚礼结束。由于乐都地区土族较少,传统礼节逐渐淡化,基本和汉族婚嫁礼节相同。
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种载歌载舞的婚缘!
丧葬遗风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丧葬。我们的先民对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步从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死是生命的终结,出于对死者的爱或者尊重。埋葬凭吊死者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古文字为我们保留了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沿革轨迹。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祭奠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河湟地区的丧葬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同时随着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不论是谁,对先人的怀念和厚重永远是一致的。
汉族丧葬
河湟地区的汉族对丧葬极为重视,期间要举行繁杂的各种活动。汉族丧葬礼仪的核心内容,一是丧礼上对死者的服侍。子孙不因长辈的谢世而有所懈怠,初丧仪式中搬床仪式、沐浴更衣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二是对死者的哀悼。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自然流露。三是葬后与死者的关系。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和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因此,汉族对葬礼特别重视,程序复杂。主要有:停灵报丧。去世的当天,请邻居和本族亲房为亡人修容、穿衣服,然后将亡人仰置于正庭木床上,随后全家跪在灵前焚纸举哀,同时派人到亲友家报丧。置设灵堂。在家中正屋设置灵堂,在灵堂中央设置挽幛,在灵堂中铺放大量稻草,并请吹鼓手与风水先生;穿丧服戴孝。主祭日,亲朋好友要前来举行悼念活动,烧油香、点纸、献馒头、茶果等,孝子披麻戴孝,跪草铺守灵;入殓。送葬起灵前,先把亡人入棺安置好叫入殓,随后加盖,送往坟地;下葬。土葬事先选好坟地。民间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或懂风水的人参与择地。葬后,新坟煨火七天,一般人家在周年时换孝;守孝。在河湟地区守孝是比较严肃的事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有人会去墓地守孝三年,家人三年不能有喜事、三年不能用油锅、三年不能贴红色对联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地方进行了简化。
藏族丧葬
藏族丧葬仪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天葬,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弃置山间,不带回家。土葬,这是盛行于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僧人“禅”式,缠以白布,殓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内,请僧侣念经超度,殡尸三日,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坟茔。水葬,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殓尸与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时间投入河中,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投尸处及下游巡视,若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火葬,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葬式。在历史上多用于僧侣。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有的地区则临时选定),从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属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坟茔,或撒于高山之巅、江河之中。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出殡后都得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乐都地区以土、火葬为主,天葬很少,没有水葬,采取哪种形式以死者的生辰请喇嘛占卜后决定。
回族丧葬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有关丧葬的规定包括:静、速、严、简、禁、宽等内容。“静”是指为生命垂危的病人安置一个宁静的环境,避免因嘈杂、哭喊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速”是指速葬,教法规定要在三日之内尽快埋葬亡人,使之入土为安;“严”是指在为亡人举行葬礼(俗称“者那则”)时,要严格遵守教法的有关规定,如用清洁的水为亡人洗周身(俗称“着水”)、用白布(俗称“克番”)包裹好亡人、举行葬礼时遗体置于众面前等;“简”是指丧事从简,亡人简葬。即亡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掩埋,没有陪葬品,既不大办丧事,也不大举祭祀;“禁”是指坚决禁止丧葬过程中的“库夫尔”(速信)现象与行为。如送葬时看风水、择吉日、给亡人或向前来送葬的人鞠躯叩头、哭嚎亡人、披麻戴孝、在墓内放置陪葬品等;“宽”是指教法有关丧葬的规定,适合于正常情况下,但在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酌情处理。
总的说来,回族的丧葬礼俗有这样的三个特点,即:速葬、薄葬、土葬。速葬。速葬是回族丧葬的特色之一。伊斯兰教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主张从速掩埋亡人,遗体不宜久放。薄葬是回族丧葬的又一大特点。有句回族谚语说得好:“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其生前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与此同时,实行薄葬与回族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原则分不开。厚养是指父母在世时,作子女的尽最大的孝心去赡养,让他们欢愉地安度晚年。当父母“归真”后,则不必大兴土木,大举祭祀,追求虚荣。因此,受伊斯兰教信仰和人生观的影响,回族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弃享受人世间的幸福,同时又更侧重于寻求后世的功德圆满。尤其对那些老迈而虔诚的穆斯林来说,他们所采取的态度与那些受封建迷信和习俗影响较深的汉族老人不同。他们既不忙于准备寿衣寿材,不热心于建坟造墓,而是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业。绝大多数的回族老人他们常常抱着淡泊世事、与人为善的态度,欣然接受传统的薄葬主张,都能以比较平静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土葬是回族丧葬的主要形式。穆斯林认为,人类的亡故是归真复命的历程,是真主使其脱离尘世而回归到当初。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
回族葬礼的情况,当一位穆斯林去世后,其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一起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一来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别;二来以此引起活着的人对人生的警觉并加以思考。在葬礼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专人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身,洗毕用白布将遗体包裹,放在葬礼现场。同时,参加葬礼的人也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干净,然后由清真寺的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举行葬礼仪式。在简短的仪式上,要念赞主、赞圣词,还要为亡者和生者求赦,之后,葬礼结束,将遗体抬至墓地安葬。在遗体下葬时,阿訇要诵读《古兰经》、赞圣词等,直至葬门封堵。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宁静平和,没有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哭嚎,只有亲友们在哀默的同时,内心深处为失去的亲人的默默祈祷和祝愿。
土族丧葬
土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独特,分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方式。青海河湟地区的互助、乐都、同仁和甘肃天祝地区的土族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青海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一般实行土葬。土族把火葬视为一种神圣的丧葬方式。隆重的火葬限于正常病故的老年人,而且必须有子嗣。非正常死亡的和青少年早逝者,则采取火葬中最简便的方式进行;天葬对象是夭折的婴儿和少儿。此与其他民族实行的天葬不同,既没有固定的天葬台,也不举行天葬仪式;水葬主要在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的黄河沿岸土族中实行,水葬的对象是早逝的少男少女。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土族的火葬仪式隆重肃穆: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遗体扶起来,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主房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的土坯挤紧,上面披上白布和哈达。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钵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去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工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遗体入殓。老人病故后要请喇嘛诵经超度,还有的要做经事,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经”。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吊唁,舅舅来“认骨”。子孙守孝期为一年。服丧和守孝期内,不娱乐,不饮酒,不赴宴,不穿新衣,不贴春联,不走亲访友。
寿礼风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人生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即第一福就是寿,长寿。而最常用的一句祝福语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
寿,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寿命,或谓年岁长久之意。《庄》写道:“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可见60岁以上者都可称“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尊老敬老。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福寿双全”了,在古代寿的含义代表着祈福平安,延年兴旺长久之意。《说文解字》注解:寿,久也,寿字是一个单字名词,但是含义广深,象征人长寿、国永固、物久存,字意祥和美好,迎合了人类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寿”字寄托着人们的期盼、祝福和向往,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尊重长者,孝敬老人,祝福呵护老人长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性、人情味的一个主题。中国“寿文化”的“磁场”引力巨大,它所形成的伦理规范被中国人广泛认同,被视为高尚的道德律令。老人的幸福长寿是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安宁祥和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留传下来,“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福老人过得安康长寿,叫寿安、寿宁、寿康、寿乐、寿恺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寿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献寿、东方朔、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寿宴桌上挂摆的有寿屏、寿伞(万年伞)、寿幛、寿彩等;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长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酒、寿面、寿桃、寿糕;祝寿的文章称寿序;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用来贺寿的礼金为寿金;把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对于寿诞,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年岁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六十岁为花甲寿,七十为古稀寿,八十、九十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等。
河湟地区的人们珍爱生命,尊重长者,所以十分看重为老人过寿,寿庆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每年春节期间,乐都地区汉族除亲戚朋友间相互拜年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喜事活动就是给61岁、73岁、85岁过本命年的老人们祝寿,90岁以上的老人做寿时间由其子女们决定,不一定是本命年过。
乐都地区有祝寿的习俗,不过过去都是些家道富裕的人家举行的。乐都东部地区,人活到四十九岁就有接本的习俗,这时大多是至亲好友带有自己蒸的寿桃、寿酒、衣料等礼品前来祝寿接本,至六十一岁便可以贺六十寿辰,认为人生第二个甲子又开始了,这是难得的喜庆日子,有的在生日这天庆寿,有的在这年正月举行庆寿。贺寿前,儿女们提前留请至亲好友,到庆寿日,至亲好友带有寿桃、寿酒、茶、衣料等礼品前来祝寿,亲戚朋友来了先吃便饭再开寿筵,等到亲朋来齐了便举行庆寿仪式。有威望的绅士等也有送寿幛的,寿幛多是写有祝愿长寿及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有钱的人也可组织别人给自己送寿幛,寿筵大开,有条件的人家还请庄子上弹唱曲艺的人唱堂会。在筵席上吃长寿面时,在乐都大古城一带,儿女们端有一碗饭,将寿面用筷子捞起放在老人的碗里,高唱给老人增福增寿,老人喜欢地接受。到七十三岁、八十五岁依然举行寿庆,有的人怕活不到八十五岁,有在提前一年庆寿的,也有六十一岁过后,儿女们每年在老人生日上庆寿的,这种贺寿不再留请其他亲朋,多系自己的儿女们祝贺的。期间也有寿材落成同时庆祝的,仪式相同。
乐都旧时有的地区在老人过寿时还唱贺寿礼俗歌,如:
献寿酒歌(二首)
(一)
敬一杯美酒老寿星喝,我为寿星唱寿歌,
天上今日添星座,人间地仙轮你坐。
千年梅鹿雪山上卧,百岁松柏吊索罗,
寿比南山鹿和松,越是年高越快活。
(二)
一杯寿酒一颗心,献给今日吕洞宾,
洞宾醉卧月牙楼,酒仙名刻万人心。
两杯寿酒是玉液,献给今日的汉钟离,
钟离自从成仙起,八仙当中数第一。
三杯寿酒三大快,献给今日铁李拐,
成仙修道上仙山,人间苦恼无挂碍。
四杯寿酒是纯醪,献给今日张果老,
驴后他把三山捎,倒骑驴儿过金桥。
五杯寿酒是五福,献给今日何仙姑,
红尘撒手无牵挂,足迹不愿踏皇都。
六杯寿酒喜庆多,献给今日蓝采和,
口唱踏歌成仙去,蓬莱三仙好快活。
七杯美酒七月七,献给今日韩湘子,
仙家湘子有情义,一心度脱林英妻。
八杯美酒八十寿,献给今日的曹国舅,
他把人事看个透,抛下家事四海游。
献寿礼歌
花又好来月又圆,美好时节庆寿诞。
远近亲戚来拜寿,庄员挤满一院院。
献寿桃,献寿匾,八洞神仙挂两边。
祝贺老人登寿域,永作人间活神仙。
草根童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论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都是事关家庭、及本人的大事,而其中的出生就更意味深长。这种出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产生,而是关乎出生人的整个一生,因而这一过程是那么紧要与富有礼节。在过去,乐都人就十分重视这种过程、非常看重这种礼节,因而其中产生的风俗就很有特色了。
求 子
过去农民在“多子多福”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文化心态下,一般婚久不育而缺少儿女,或多女少子的人,向神灵或祖先祈求儿女的习俗,较为普遍,其祈求子的形式也有多样:
一是到寺庙向“九天圣母”、“百子娘娘”或地方神等神灵焚香祷告,赐以儿女。待真的生子后,将许心愿的祭品、用锻子做的软匾等送到寺庙,以原来许的愿心还愿。二是在向祖先春祭时,新娶的媳妇去上坟,有户族老人向新媳妇滚馒头,若馒头滚入新媳妇的怀中,便可意味着祖先赐予生孩子,若真的生了孩子,第二年上坟时,一定要宰一只鸡做祭品。三是到百子宫祈祷,用红线拴住所塑百子中愿拴的一个,待生子后也以所许的愿还愿。乐都县城有百子宫,其他石嘴、石沟寺也有。四是在九天圣母龛内用手摸其中置有的小孩的鞋、荷包等物,民间认为摸得小鞋是男孩,摸得荷包、丝线是女孩,可人们用手选择多有选择摸得小孩子的鞋。若真的生了孩子,除将原摸的东西还给外,另外依样做一双小鞋放入神龛内。五是到七里店黄河灯阵偷摘灯一盏,若生了孩子,第三年灯阵,送还偷的灯和另做一个灯笼还放灯场。六是乐都上南山一带求嗣的善男信女,虔诚沐浴,带着清油或酥油到瞿坛寺隆国殿释加佛前珍珠树根,用摸鞋、荷包形式求子,如生了孩子,加倍还愿。
怀 孕
女人怀孕,一般民间说某某身上有喜了,或称有了,这时孕妇爱吃酸性食物,婆家、娘家的老人尽量满足其所需,并以民间习俗观察其怀的是男是女,一般说孕妇进门左脚先跨进门槛,这就预示着怀的是男孩子,右脚先跨进门槛怀的是女孩子。有的说肚子大怀的是双胞胎或女孩子,肚子小怀的是男娃子。孕妇走路做活轻快怀的是男娃子,身体沉重比较懒的是怀的女孩子。还有用算盘算的,口诀是“七七四十九,问娘何月有,除去母生日,再加一十九。”算法是四十九加上母所怀的月份减去母亲的生日,所得数若是单数是男的,若是偶数是女的。当然,现在看来这些曾经的说法,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接 生
过去,孕妇临分娩前要请村内年老有经验的老婆子来接生,俗叫“接生婆”,俗话说:“生娃娃的没急把老娘婆急坏了”。接生一般住在原住的房内土炕上躺着生养,孩子落地,将产妇坐在一堆铺平的麦草灰上,等血流尽才将灰收拾干净,有的难产死了俗叫“月间”了。人常说过去生孩子真是“娘生儿时苦难当,命隔阴阳纸一张”。又说“一个脚在阳间,一个脚在阴间”。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待孩子落地,胎盘也顺利的落地,俗称“落草”,老娘婆剪下胎盘俗称“伴儿”煨入炕洞中,然后给产妇喝点糖茶(产妇俗称“月婆子”)、米汤等。家中有老人的便向祖宗、神佛焚香祈祷,保佑平安。在大门上插上一面小红旗,或者在筛子中间贴上一片园形红纸挂在门上,叫“忌门”,别人到门上就知道这家在忌门,便不进了。这样做为的是怕有生人来脚气重会把孩子“冲坏”。生孩子在过去农村里也认为是污秽之事,有些老人还讲究忌入月房(月婆子的住房俗叫月房),产后有条件的人家,服三付“生化汤”起活血祛瘀的作用。坐月子中,还有亲房邻居送来空心锅盔、米汤、牛奶、鸡蛋、红糖、鸡肉等的滋补品。在分娩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女婿还带着礼品到岳父母家磕头,说明所生的是男或女。这时岳父母当然高兴,若路途近的即送来滋补品,以补补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在坐月子中间多由婆母伺候,饮食一般是小米稀饭,稀饭内放些枣儿等,主食是空心锅盔。另外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到产妇房中的人,叫“踩生人”。习惯上说以后孩子的性格多像踩生人,俗话有“不说养生,只说踩生”的说法。
洗 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进行洗身,首先用花椒煮水,对孩子全身净洗,叫洗三。唐末诗人《金銮密记》载:“天复二年,大驾在岐,皇女生三日,赐洗儿果子。”可见此俗亦相延已久了,三日内产妇有奶即开始哺乳,如无奶服“生乳汤”或煮吃猪蹄子,多喝米汤,婴儿可暂喂红糖,待有奶可哺奶。
摆满月
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一般是男婴出生后的第三十天,女婴则是第二十九天。满月时所做的庆贺称“摆满月”,有些人是选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以其小孩长大后会如同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样孝顺父母。摆满月这天亲朋各带礼品前来庆祝,礼品一般有蒸的大空心圈圈,娘家人蒸的四个,一般亲戚两个,还有婴儿衣服、斗篷、银锁等。娘家人还给产妇带有衣料等。在孩子落发时乐都东部卯折沟一带,首先要外奶奶在胎儿头上剪三剪子,然后用刀剃发。在宴席上还将小孩抱至爷爷奶奶和外爷外奶奶处叫看看孩子,爷爷奶奶还给以一定的小红包。
婴儿命名
婴儿出生后,家中有祖父母、父母都在考虑婴儿的名字,的确苦费心思。由于过去传染病如白喉、天花、麻疹、伤寒的蔓延,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夺去了无数幼小的生命,因此起名字多数本着活的牢靠,生的吉祥的愿望来起奶名,有许多风俗习惯,有如下数种:一是婴儿所生的这年,祖父的岁数有多大,就依此命名,如“四十九”“五十六”“六十一”等,这就是说某人在某岁上见了孙子以志庆祝和纪念;二是婴儿出生这年,有祖父,或曾祖父母的,按辈数认为四世在堂的,就叫“四辈子”,或五世在堂叫“五辈子”,以志该家族人口兴旺之意;三是有依初生婴儿的体重命名的,如初生婴儿有八斤重,就命名为“八斤子”“十斤子”等;四是有依初生婴儿的体形而命名的,如婴儿生的胖即叫尕胖,初生时头发长的旺盛即命名“尕毛”“尕狗”等;五是有的家里女婴生的多,希望今后再生个男孩子,就起名“招兄儿”“领兄儿”;六是有的地方为使孩子活得牢靠,托保在神灵案下,就依其所保的神名而命名,为“菩萨保”“菩萨担”“灵官保”“万神保”“百子保”“福神保”等;七是有的婴儿出生后多病,就由大人抱着孩子,带着“锅盔”等食物,在天亮前出门撞姓,若碰见“狗”叫“狗保子”,遇见马叫“马保子”,若遇见人,就依此人之姓,命名谓“李家保”“王家保”等,若碰到的给命名,就以此人所命之名谓名字,然后将所带之食物送与此人,临走前还将所碰的人的钮子拆一个,以表示此孩此人所赐,以示活的牢靠,然后走去。若是邻近认识的除起名外,还认为“干大”,即义父之意,从此四季八节就以“干大”之礼而来往着;八是有的为了孩子长寿吉祥就命名谓“长寿”“生长”“福儿”“禄儿”“狗儿”“牛儿”等;九是有的依出生年份的天干地支起名,如生在“庚午年”就叫“庚午子”,还有“丙寅子“尕虎子”等;十是有的家庭,将婴儿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天支供给阴阳盘盘八字,若八字内是“水”命,而缺“金”,以五行相生之意;命名带有金字边的如:“金娃”“银娃”,在八字中五行中缺啥,在名字中补啥,以示一生中永远吉祥之意;十一是有的女婴为喻其美,以花名命名如:“梅香”“杏花”“桃花”“金莲”等;十二是孩子到七岁送入学堂就要起学名了,这时多数依户族的辈数按家谱排列的命名次序而起名。如乐都北山李户有“守”字辈,“业”字辈等,如“李守乾”“李兴业”等,尤其长里店孔户,北门孟家,更是循章而命名。县境大户人家大多如此。当然也有自己命名的,和依名字而起字的。名字的起法大致有以上几种。在农村里多由地方神托保的名字很多,因而孩子到十三岁,给庙上所保神灵杀鸡一只祭祀,叫“赎身”。有的托保后头上留有小辫子,肩膀上绣有小布老虎,到这一天所留的辫子剃了,布老虎取了。
过百岁儿
婴儿出生到百日时,有条件的家庭,这天在孩子面前,布列着如算盘、笔、书、食品等东西,让孩子来拿取,若孩子拿上书,认为此孩子长大后,就是念书人,孩子拿啥东西将来孩子长大后,就是啥职业,如果孩子拿上书,家中的老人们是最喜欢不尽的,总在盼望着孩子将来会做一番大事业的。
这些习俗基本上是过去的传统礼节,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其中一大部分习俗早已遗失,如许愿求子、老娘婆接生、传统起名等等,该简化的已简化,该替代的已取而代之。尽管在个别村庄还存在“许愿求子”等风俗,然“老娘婆接生”的产法、“传统起名”的做法已遥遥远去,许多习俗还令今人无以相信,无疑这是一种时代文化的代表,尽管它们已一去不复返了。
立门乔迁
居所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国历史上人们对自己的居住场所十分重视。
乐都地区的人们对居住地建设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特别的礼仪,并充满着传奇的文化色彩。
新庄廓竣工前要举行“合龙口”仪式。当庄廓墙打到最后两板时,举行竣工仪式,俗称“合龙口”。主人家摆香案、献馒头,奠茶奠酒,并放上酵面,十全大补汤等,表示新庄廓落成,将会蒸蒸日上,家道兴旺,丰衣足食。同时由负责打墙的工匠主持,在即将合龙的墙角下设香案,献馒头、茶果,屋主化纸、焚香、奠茶、倒酒,再将馒头、酵面、十全大补汤中药等置于待筑的墙体中间,主持仪式者还致祝词:“凤凰落在高山头,青龙摆尾向东流。庄廓打在聚宝盆,吉祥时节合龙口。三炷神香插板逢,两个馒头填墙头。奠上茶,奠上酒,神佛祖宗都保佑。一祝常发吉祥,二祝天长地久。”致完,众人全力修筑。“合龙”后,开一个小便门,方便暂时出入使用。待院内新屋修成后,再与正屋相对的墙上开一个正门,谓之“财门”。
开门时有“启财门”仪式。寓招财进宝之意。按宅子八卦方位确定开门方向,划定开口样式,并选定开门时刻。掘开门口时,要行开门礼,致开门词:“金门开,金门开,金玉满堂滚滚来;财门开,福门开,骡马驮进福禄来。”同时向众人抛撒糖果、红枣、香烟之类,参加仪式者争相拾抢。
新门落成时还有“踩财门”仪式。仪式前,主人家端上新木盘,上面有油包、核桃、红枣、钱币等物,盖上红绫,象征丰衣足食,并出门迎接踩门者。这时先前邀请的当地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老者第一位进门,并说些吉祥话,致踩门颂词:“金门开、银门开,四面八方都进财,斗大元宝滚进来。启吉门、启祥门,吉祥如意四季春。踩福门、踩寿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踩财门还有泼水的习俗,并唱启新门泼水歌:“新屋成,新门开,挑上大桶泼水来。清水洒天,幸福无边;清水泼地,吉祥如意。洒西又洒东,家聚万两银;洒北又洒南,积粮上万石。洒了你身洒我身,一家大小人康宁。”
乐都地区修建新屋,在上中梁时还有“上中梁”习俗。主要有起梁、陈祝词、施供品等环节。上中梁这天要择黄道吉日,届时贴对联,焚烧香表,鸣放鞭炮,仪式较为隆重。上中梁前在梁的中心凿一小孔,内装金、银或铜钱,五色粮食(小麦、青稞、豌豆、荞麦、玉米等),取五谷丰登之意,并放入人参等补气之药,然后将小孔用木塞封口,写上年月日及各种吉祥语言,再用一块正方形红布包裹,然后众人起梁,放入设定的梁架子上。上梁时,献盘一副,即馒头10个,红布一匹。另一盘内放核桃、红枣、糖果、钱币,同时在堂中放清水一担,待中梁悬起,主人焚香化表,点烛奠酒,行叩礼拜。掌尺的在中梁上陈祝词:“打一斧千里响,黄道吉日上中梁。周公卜、鲁班修,二十八宿都降临。一股香烟往上升,好似祥云飘空中。金梁原本长林中,青枝绿叶四季青。只为金梁才有用,车拉马拖到宝庄中。前造木马后造梁,金梁放在玉柱上。金梁好比一条龙,摇摇摆摆到空中。金梁玉柱顶乾坤,祖祖辈辈出贵人。生下贵人状元郎,合和保得人丁旺。刘海生来一大仙,身背葫芦撒金钱。先撒金银珠宝,再撒粮食满仓。前撒槽头兴旺,后撒金玉满堂。生财发旺地,富贵万万年。”边唱边将盘中核桃等物四面抛撒,其他众人将清水泼向空中。当日主人杀猪宰羊,设酒席招待前来祝贺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过去,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生活落后,一家人能够有立门乔迁的喜事,那是一辈子不可多得的大事,因为看重,所以慎重。因而不管是一个细小的举动,都要有不可或缺的仪式来庆贺,在一个家庭的历史上留下永恒记忆。而其中渗入的文化元素更丰富了立门乔迁文化的内容,每一个过程都要用简洁明快的礼词赞唱,那么富有诗意、富有生活的韵味。这首新房赞歌就是一种体现、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
新房赞歌
(一)
新打庄廓四四方,金盆养鱼好地方。
前面山上龙摆尾,后面山上落凤凰。
(二)
庄廓方正一颗印,起脊大房盖当中。
今日我把新房贺,他年儿孙成麒麟。
(三)
宅子选在黄龙头,房子盖在黄龙口。
一代兴盛从此始,子孙发达在后头。
(四)
新房好来真个好,双扇门里滚进宝。
家道好比松树苗,一年更比一年高。
(五)
又雕梁来又画栋,雕刻花草天生成。
乡亲来贺乔迁喜,歌颂门庭向上升。
(六)
门对南山松柏林,廊下流水一条龙。
一要勤来二要俭,荣华富贵万万年。
(七)
新房檐下挂红灯,一对红灯两颗星。
一是福来二是寿,永作福寿双全人。
(八)
口道喜,歌唱喜,身卧主地有福气。
有了福气多珍惜,天官四季把福赐。
(九)
狮子卧在东墙肩,泰山石{1}立在大门前。
四面八方来喜气,从此岁岁保平安。
(十)
四块白石栽墙头,“耕读传家”刻门口。
白石预兆德性美,耕读是路子孙走。
注{1}:泰山石:青海汉族习俗,新屋落成后,门前立一块大青石,上锡“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意为镇邪扩福。
如今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进城居住楼房的越来越多,新楼修建装好后一次性搬迁,也叫“乔迁”,“乔迁”即“迁乔”、“迁居”,乔木,高大的树木,比喻人居住条件的改变。迁居,是指举家从原宅迁入新宅,即新房子、装修一新的房子。人们居住条件有了改善,生活幸福美好,自然是大喜临门,必须进行庆贺,从古至今皆然,但是,已远远没有过去的文化韵味。
一种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变化是一种失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