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与实践
2015-07-13李阳陈立
李阳 陈立
摘要:作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政府、社会、学校的职责,学生、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又有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4009302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扩招政策和金融危机等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背景中更为突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国家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彰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突出作用。”
1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表12001-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及就业率统计
年份毕业生数(万)失业数(万)就业率(%)200111534702002145377420032125275200428069752005340797620064139177200749514570200855917368200961119668201063065.5289.6201166064.6890.2201268070.7289.62013699——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几年间增长了几倍,如表1所示,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年均增长率为15%,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为8%左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失业人数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12年的7072万,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必须积极寻找其就业难的原因,探索分析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必须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又有高校教育内部因素和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
2.1社会经济因素
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增长率远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达到了611万,2014年高达72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在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200多万,按GDP每年增长7%~8%,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每年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万到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在供求失衡的就业市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地区性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依靠其地理优势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均,出现了地区性的就业矛盾。
2.2高等教育内部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以及教育功能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能力不强,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少高校盲目向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转变,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结构的失调;与此同时,设置的课程多是理论性课程,而实践课和实验课相对缺乏。”
其次,高校对学生就业引导不够。虽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但几乎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而且教师一般由本校主管就业的工作人员担任,具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再次,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限制了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就业人才信息网,并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但这仅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之间缺乏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另外,单靠就业信息网这单一途径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必须另辟途径,发布就业信息。
2.3毕业生个体因素
正如马克思辩证法所述那样“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自身原因才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首先,专业能力不强。一部分自制力弱的学生经过高考后,进入大学,远离了父母的“控制”,成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耽误了学业,导致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专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次,就业观念滞后。进入大学意味着高收入的工作一直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秉持的观念,认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收入水平低则感觉辜负了父母亲戚的期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这类性质的职位。另外,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现实很多高校毕业生高预期标准的择业观仍旧停留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旧幻想中,导致毕业生择业的高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经常发生。”
再次,缺乏目标设置和职业规划。树立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很难成功就业的。很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后,并没有改变高中时“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在本科学业中依旧保持“老师讲什么我们学什么”的学习方式,缺乏对自己职业规划目标的设置,前进道路没有方向的指引。
3解决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探讨与实践
3.1宏观层面的探讨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积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根本途径,按照戴树根的算法,GDP每增长1%,就业岗位就会增加100万个。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地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吸纳就业。“从法律、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重点保护和扶持,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抵御危机的环境。”
(2)加快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清除体制性障碍。伴随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而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这种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人才的流动。政府应改变这种流动性不强的二元户籍制度,实施强流动性的户籍制度,淡化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的观念,激励学生到偏远地区、基层去就业。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社会保障较为健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保障制度欠全。这种差异导致高校毕业生对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尤其是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就业过度偏好。因此,政府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清除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平、平等就业。
3.2微观层面的实践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及解决方案。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建立完善的就业育人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认为就业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始终,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通过邀请青年教师讲座,学长面对面等活动,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方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内因才是关键和根本,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举办类似于“富通低年级科创训练计划”,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面对高年级学生,应举办各种科创项目,如高校毕业生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科研训练项目等等,同时还应做好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针对就业同学开设各种实习实训项目,让每个同学提前为就业充电,为同学们提供软硬件知识的课程讲授和具体实践操作的机会。
(3)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举办“走好求职路”系列讲座;暑期行业调研的工作总结和分享会;简历模板的发布;学生简历的制作和修改完善;笔试和面试技巧的培训;每周就业工作总结
作者简介:张易(1991-),男,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国际企业管理。会,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同时,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高校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与个人成长的优秀人才。
(4)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应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院领导、老师、辅导员等积极联系专业对口公司,实现校企互动,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5)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是全面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由负责就业的老师汇总每天招聘信息,通过飞信、E-mail、QQ群、电话通知、寝室就业专栏等方式形成立体式信息发平台,确保每位学生知悉最新招聘信息。二是鼓励学生多元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学院领导、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开拓就业思路、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走进行业高端企业、献身国防、服务基层,通过入伍、投身国防单位、高校毕业生村官项目等方式,为国家、社会服务,促进就业的多样化,达到就业行业、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提高就业质量。三是对就业缺少积极主动性的学生重点关注。尤其是针对学业存在困难学生、心理自卑和性格内向学生以及迷恋游戏,就业不积极学生,辅导员及就业老师会找他们面谈,了解其存在的就业困难,向他们提供建议及帮助,并定期询问他们的就业情况。
4总结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转型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这一宏大工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全面做好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金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2009,(23):8081.
[2]徐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9):100104.
[3]戴树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129131.
[4]余鸿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3941.
[6]王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2009,(16):106107.
[7]狄成杰,朱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3):2733.
[8]杨国伟,王飞.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