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与渐进
——德国鲁尔区景观认知教学中的思考

2015-07-13陈蔚镇

园林 2015年2期
关键词:鲁尔区遗产公园

文·图 ◎ 陈蔚镇 何 盼

LANDSCAPE EDUCATION>园林教育

践行与渐进
——德国鲁尔区景观认知教学中的思考

文·图 ◎ 陈蔚镇何盼

研究缘起

今天无论是徘徊挣扎后初见曙光的美国底特律,或是已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工业化城市的转型都尝试一种基本的路径选择,即围绕废弃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再生实践的城市(区域)复兴。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再生在城市规划界和景观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常被作为一种范型或案例予以借鉴。从昔日的“欧洲工业心脏”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大规模的区域经济衰退,及其后接踵而至的高失业率、人口流失导致的城市问题,鲁尔区呈现了一个工业化区域转型故事的蓝本。景观,在其间扮演着拯救区域于困境的特殊角色,尤其是著名的IBA(The 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项目,不仅承载了鲁尔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生态格局更新的目标,同时也因“工业遗产之路”所涉及的近120个改造或新建项目而给地区经济注入了活力。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巨型城市也正面临剧烈的产业重构,后工业化城市景观正逐渐酝酿、形成,大量的棕地景观设计不断涌现。在景观学教育领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高校均将“棕地设计”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实践议题。同济大学则早在6年前联合德国鲁尔大学、日本筑波大学连续开展针对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再生的暑期课程。

本文建立在三校联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同济大学近30位研究生曾在12天的行程中,考察了德国的9个城镇。以800平方千米的IBA埃姆斯彻园区(Emscher Park)为考察范围,通过座谈、访问、考察等方式对约30个景观再生项目进行了景观认知,同时拜访了鲁尔区域联合会(RVR)、埃森、多特蒙德等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建设公司、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组织。广域、深入的实地调查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景观意识”,包括以“多元视角”看待城市景观的变迁,以“思辨”的态度解读著名的“埃姆舍公园建筑博览会”项目等。

多元视角下的鲁尔区景观田野调查及案例分析

联合暑期课程的考察计划完全由鲁尔大学研究生分小组提出,相关考察的地点和访谈的单位也由学生提前约定,因此实地调查的案例呈现了完整的视角和时空关系,各类型项目在所关注问题的范围和复杂度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1:

表1 暑期课程重点考察的项目

在上述多样的考察项目中,呈现出鲁尔区整体景观发展策略下多元化的视角。

案例一:景观触动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这一视角以克虏伯绿带(Krupp Gürtel)建设为代表。该区域原属于克虏伯钢铁公司,1970年代公司开始逐步衰败,遗留在城市中心的工业用地将整个城市分成了东西两部分,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从工厂建成到改建前,这一城市区域近200年未对外开放,埃森市政府于1990年代开始研究该区域的改造工作,并最终将该地区原有的一条废旧铁路改建成人行和自行车行的休闲步道,连接埃森市中心城区西部的Altendorf地区和紧邻的ThyssenKrupp街区及东部的新大学城,形成了一条克虏伯绿带。这一城市尺度的景观改造优化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由花园、小型开放空间,湿地和水体、生态教育绿地等构成的绿色网络重构了埃森市绿地系统,并赋予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刻意涵(图1、2)。

图片说明

1. 克虏伯绿带与埃森市的空间关系

案例二:景观激活周边地区更新与开发

这一视角以凤凰城地区(Phoenix Area)改造为代表。该地区位于多特蒙德西部,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总面积591公顷,原为钢铁厂和工人居住区,2000年约有200公顷的工业用地闲置,人口增长率为-1.2%,失业率高达19.7%。2001年市政府决定关闭钢厂,由凤凰开发公司收购土地并进行开发,分西部和东部两个区域进行。西部面积110公顷,对22栋工业建筑进行保留和功能更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休闲设施,目标是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东部原为钢厂所在地,土壤污染严重,政府于2004年对厂房进行了全部拆除,移走了30万立方的污染土壤,开挖了一个面积为24公顷(60万立方)的人工湖——凤凰湖,作为雨水收集和埃姆斯彻河的泄洪湖。政府在环湖区建设了大量的休闲设施,同时新建了1 300栋住宅建筑。

图片说明

2. 在克虏伯绿带中间的大片绿地是面积为43公顷的克虏伯公园,2007年修建,2009年对公众开放,公园中0.9公顷的人工湖主要用于雨水收集

3. 凤凰城新规划区域平面图

作为IBA所有项目中第一个将埃姆斯彻河流自然化的项目,凤凰城地区更新后的大量绿地既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生态纽带,又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区域的场所气质,使得该地区发展成为高品质的居住和休闲区域。

践行——鲁尔区景观再生项目中的问题思辨

2000~2013年间,国内有3本详细介绍德国鲁尔区的图书出版,有超过30 篇的相关期刊论文发表,更有大量与棕地复兴、后工业景观、工业遗产保护的硕、博士论文中提及鲁尔区案例。例如,从工业遗产文化效益利用的角度阐述工业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思路;归纳、总结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定、保护实践案例和保护实施机制;以案例方式介绍德国鲁尔地区所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旅游项目开发策划、工业建筑再利用手法等。这些研究着重在鲁尔区1989~1999长达十年的IBA项目及所形成的“工业文化之路”案例的介绍和借鉴上,关注于鲁尔区复兴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和工业遗产的具体利用方式,以及它们对国内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借鉴作用。

基于上述国内文献的阅读,学生现场考察前所了解的IBA案例基本以埃姆斯彻景观园区项目为主,尤其是对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Landscape Park)进行详尽解析,对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再生的理解整体偏向于设计层面。同时,由于国内对IBA一词作“国际建筑展览埃姆斯彻公园”的译法,给学生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这一概念在现场考察后才得以厘清,即IBA是总面积为800平方千米的埃姆斯彻“园区”(Emscher Park),它包含了450平方千米的IBA埃姆斯彻景观“园区”(Emscher Landscape Park),后者是整个鲁尔区区域绿地系统的主体空间,而前者除“景观公园”项目之外,还涉及到6 000套公寓、17个技术中心的等近120个项目的修建,包括培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空间,为区域增加教育、文化、商业、休闲等设施并新建一定比例的住宅。随着实地调查的深入与信息的积累,学生开始领悟鲁尔区“主流描述”之外的景象,尝试思辨表象后潜藏的一些深度问题。

(1)景观意象的模式化表达?

450平方千米的埃姆斯彻景观项目采取了一种共性的设计思维,即高度尊重曾经的工业建筑遗存,强调以巨大的工业构筑物昭示场地的历史。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关税联盟矿区(Zeche Zollverein)项目(图4)的设计为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设计师彼得·拉茨因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杰出的设计而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而关税联盟矿区项目也在2011年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两者是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重要景点。

图片说明

4. 改造后的关税联盟矿区,建筑空间的原型源于工业厂房,巨大空间的沐浴间经小幅度修改便成为成舞蹈训练场和表演中心,炼焦厂改建的摩天轮将游客带入炼焦烤炉内部

设计者以简洁的手法适当梳理场地,保留部分近于原生、荒芜的植物配置,同时以嵌入的方式增加新的景观设计元素和蕴含不同生境可能的景观空间。高敞空间的厂房、巨大的管道、砖砌墙面与钢结构呈现出粗犷的机械美学,新增加的文化展示、博览、体育、商娱等功能空间中则呈现出精致的创意和宁静的氛围。项目几乎汇聚了鲁尔区“棕地设计”中主流的设计要素和特征,具有清晰的模式化设计语言。

但如果不是以工业遗产观光的游客心态来看待,而只是以本地普通市民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保持着工业化时代姿态的巨型构筑物在落日后的庞大黑暗身影无疑传递着某种荒凉、颓废的气息。也许它们确实是鲁尔区的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的留存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会失去视觉、功能和文化层面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现场考察日程的推移,作为一群普通的文化景观游历者,学生的景观感受普遍从最初的震撼、欣喜逐渐转向漠视、倦怠,大家内心产生了一个共有的疑问:鲁尔区工业遗产景观的设计层次是否略显单一,而缺乏新设计元素植入的多样化探讨?鲁尔区是否真正实现了从“Conservation”到“Preservation”、从建筑留存到景观保护的转变?

(2)景观的策略与功能定位?

鲁尔区景观再生的本意是区域经济的振兴,规划伊始采取了生态恢复、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复兴等多目标相整合的规划方法。从规划实效来看,整个IBA项目对鲁尔区的经济增长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区域经济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大量新兴的经济增长空间。但在考察中,被反复提及的词语却是——“Shrink”,尽管我们可以理解它只是表征当下欧美经济的一个关键词,但游客寥落的场景和公园以周边居民为主的使用状态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以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Landscape Park)为例,总面积200公顷,游客量每年约70万。公园的运营者为地方政府,公园不收取门票,仅有部分设施租借后有少量收入,其余运营开支均由州政府和市政府年度财政补贴承担。埃姆斯彻景观园区作为鲁尔区域绿地系统的主要承载,其主旨显然不是经济盈利,而是整个区域生活环境品质的改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可能还需正视一些问题:较低下的公园使用率与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公园的游客量预期是否与空间尺度匹配;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公园的功能定位在实际使用中的偏离,是否存在游客与周边社区居民公园使用人数上的合理界定;高昂的政府财政补贴的不可持续性,是否应该统合改造后新的土地配置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开发商与社区对开发价值(红利)分享的关系;连续、项目管理策略的缺乏,是否应更多包容社区参与公园规划与绿地管理的途径等等。

渐进——景观认知的层次

从学术与理论发展来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都在展拓。景观学与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高度交融的趋向下,其跨学科发展的特质在近年尤为凸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丰富、深度的景观认知环节对卓越景观规划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带有游历性质的景观认知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艺术的、多目标的、多解课题的认知和破题能力”。法国景观教育界最具代表性的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在培养国家风景园林师(DPLG)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场地的观察分析能力,常常“围绕景观项目设计,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旅行、社会考察等”;设计课也是“基于分析概括及批判精神,逐步涉及风景园林师介入的各种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场地”。哈佛设计学院的卡尔·斯坦尼茨教授在他长达40多年的设计课教学中,也极其强调“设计课题所关注的问题的范围和复杂度”“我们进行场地调研,是为了观察和提问,而不是决定任何东西”,对景观如何运作的总体认识始终贯穿教学过程。

同济大学在本科生阶段,遵循从景观详细设计(场地)、景观详细规划(区域)、景观总体规划(城市)的设计课教学阶段的递进。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场地解读”的能力,包括规划对象范围内“建筑、植被、设施、交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同时,因为公园调查、城市绿地调查、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估等专项绿地规划体系的成熟、规范,学生进行“场地解读”时也具有清晰的调查流程与方法参照。

进入研究生阶段,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内容的教学更着重于学生在景观认知中的视角、价值观以及思辨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完整的景观认知层次,即从景观的时空特征、景观的功能内涵、景观的价值取向、景观的运营与生产的层次渐进。在三校联合的暑期课程中,两周的景观认知并未停留于信息收集或对物质空间的表象认识,而是在教学组、学生以及地方政府、开发方、使用者等多方的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逐渐构建较为完整的景观意识,进而具备一定的“城市解读”能力。鲁尔暑期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某一特定命题的短期设计工作坊,是以广泛、深度的“游历”作为景观认知的教学方式。完全由学生作为实地调查计划的制定主体,充分体现他们在专业兴趣、成长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鲁尔区考察项目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情境。这也正是鲁尔项目教学中激发学生内生性思考,进而渐进认知景观的教学体验。

图片说明

5. 景观认知框架(自绘)

陈蔚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城市规划博士、副教授。

何 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鲁尔区遗产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遗产怎么分
在公园里玩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
千万遗产
鲁尔区经验:在发展和环保间寻找平衡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一见如故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