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
2015-07-13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系四川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0654038,主持人:周姝,指导教师:景徐。该项目是一个具有创新性、较高训练价值的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对“结构对位”音乐形态的认识,在创作中拓展、构建学生“复调化思维结构”,从而构建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
多结构; 音乐创作; 思维范式; 训练与实践
本论文为2014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1410654038)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高校名称:四川音乐学院(代码:10654);主 持 人:周姝(学号:20100510061);成员信息:苏雪、李硕、罗传双、郭路、刘赢山、李文心、艾育如;指导教师:景徐(职称:讲师);项目简介:该项目培养训练学生对“结构对位”音乐形态的认识,在创作中拓展、构建学生“复调化思维结构”,从而构建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该项目主要由“作曲研讨课”“作曲工作坊”及“民间音乐采风活动”三部分组成,通过这三部分的训练,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了一篇与项目相关的作品及作品分析学术论文。
二、项目训练方案
(一)作曲研讨课
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指导老师或聘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有关音乐“结构力学”“结构对位”“结构态”等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开展题为《结构、音乐结构与曲式的关系》《结构元素、结构力探讨》《天然结构态、结构功能的演化》《基于‘黄金分割理论’音乐创作中的结构对位现象与作品解析》《结构对位与多结构创作的辩证与论证》的五场作曲研讨课。同时分析、讨论相关作曲理论知识或分析研究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态度及客观、独立分析研究音乐作品的辩证思维方式。
(二)作曲工作坊
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指导老师主持开展由题为“‘创’助‘演’,由‘演’促‘创’”的五场作曲工作坊,邀请器乐演奏家与作曲学生互动,并讲解乐器的音色、演奏法,型制等。使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全方位融入“结构对位”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不单纯在音乐曲式上,乐器音色组合、搭配等方面都应该纳入到“结构对位”的范畴。实时的将学生的作品以视奏的方式在演奏上得以体现,可以是片段性的作品视奏,也可以是音色实验性视奏,让学生从演奏的实践中体会到创作的真实性,而不是“纸上谈兵”地堆砌作曲技术理论。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听觉思维范畴,开拓学生视野。
(三)民间音乐采风
“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丰富的“田野工作”对作曲专业大学生来说即重要,又必要。在项目的开展中,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走进乡间,倾听天籁,捕捉灵感。培养大学生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将采集、整理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并为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素材和资料。
三、项目实施成效
八位学生根据个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及在作曲研讨课和作曲工作坊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别进行了独立选题及创作。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及作品分析分别独立完成了项目研究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周姝立足于其创作的两部作品《冰·风·谷》、《蓝陶》,通过对作品中复合性结构关系的分析与重组,试图以多视觉、多维度的方式来解读作品结构的合理性,并完成学术研究论文《“多结构音乐创作”视角下的纵横维度比较分析——以作品<冰·风·谷>、<蓝陶>为例》。复合性结构的使用不仅使呈现出多层次,也对作品的纵横结构力以及和各结构元素提供了一个相互凝聚又相互分离的状态。周姝认为,当代作品的结构并不是只拘泥于划分乐句或乐段这一种划分方式,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用不同的基本单位来构建音乐的过程中所显现的形式化的逻辑。周姝的两部作品在宏观横向结构中作了三层设计,第一层关系是以“意象”为单位的宏观结构;第二层关系是以“音响状态”为单位的宏观结构;第三层关系是以“节点、呼吸口”为单位的宏观结构。三层关系在横向构成了复合性结构,如果说两种结构的不同步便构成一种“结构对位”,那么,三种(或以上)结构之间的不同步便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组合关系。这种多边互动式的结构不同步便形成“多重结构对位”。
郭路以“多结构“音乐创作视野下形式主义美学审美入手,对作品进行了设计和创作,完成小提琴二重奏《午夜的呼吸》和论文《多结构音乐创作视野下形式主义美学的多维度窥视》。《午夜的呼吸》这部作品从思考到设计,再到创作都围绕三个角度——“多重结构记谱中文本结构与定弦关系的形式主义美学”“多层数字结构的形式主义美学”“多结构织体与音色的形式主义美学”,不论从宏观或微观、横向或纵向方面都充斥着形式主义的思维观念和艺术审美,但这些形式并没有让作品变得空洞无味,而是给予了作品音乐之外又一层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那么就不应该把音乐局限于声音或旋律之中。应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音乐。结构与绝对不仅仅是音乐内在的逻辑关系,外层逻辑也同样的重要。而形式则是艺术意味的外在体现。整部作品在织体型态与音色上呈现出一种多层织体的并置关系。不同的织体和音色相互平行发展,却又在其深层逻辑结构中呈现出相互映射与延伸的关系。这种形式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对“呼吸”非常主观的认识与自我窥视,如同“夜”“我”“内心”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种呼吸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中并行,相互映射与附和。
李文心在项目训练期间创作了弦乐四重奏《祈雨》,并完成论文《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思维范式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作品<祈雨>为例》。作者有意识地将三部性结构、四部性结构及交替回旋式结构安排在一起,看似冲突,却和谐地囊括在一个统一的作品框架下,体现了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同时,再现式的三部结构代表了西方传统曲式结构,而四部性结构对应着中国传统曲式中“起、承、转、合”的经典思维,这两种貌似对立的结构综合在一起,从技术上说,是一种结构张力的体现;从作者的用意来看,是特意将中国与西方两种对笔者影响至深的文化相交融。而交替回旋式结构也正是一种综合的象征。
李硕创作了中音萨克斯与钢琴《尘埃》,完成论文《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维度音乐创作的另一种嬗变与窥视——以作品<尘埃>为例》。该作品基于对“结构对位”的理论与“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的运用,作者结合了多重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去构建作品。纵观整首作品,广义上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作品开端以一种“引子式”的基调,借用中音萨克斯局部的音域,缓缓进入中间部分;具有展开意义第二部分多以音高、节奏、形态、音色、力度等多个小部分结构而成,不论在思维、技法上都能体现出第二部分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段落,此外,更重要的正是基于对“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与多维度音乐创作思维的一种尝试性运用;最后一个部分看似平淡、简约,中音萨克斯与钢琴间隐约的旋律层次再次结合。按照作者的意愿,其实就是以一种“尾声”式的方式结束全曲。不仅再次强调了多重思维模式,而且恰好与作品的名称形成呼应。
苏雪完成了为长笛、小提琴、马林巴与钢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梦语》和论文《室内乐<梦语>的“多结构”音乐创作特征与解析》。该作品以“梦”为准绳,描写了从“入梦”到“梦中梦”,然后逐层醒来的过程。以“梦”来设计整个作品的文本结构。在创作技法上,以泛音列为基础不断发展变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时间和空间上、微观和宏观上的差异,从而使音乐结构更加多元化。多结构在作品中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从横向结构及特征、纵向音色结构特征、纵向织体语言对横向结构划分的意义上都体现了“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罗传双创作了《轴》,并完成论文《<轴>的多结构音乐特征及其多结构创作思维》。该作品的创作围绕“调式和曲式上的多结构性”和“音响上的多结构思维”两方面对作品宏观结构、微观音材料的运用都作了细致入微的精巧设计。刘赢山创作了《黎明》和完成论文《“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在<黎明>中的源与流》,论文以“源”与“流”两个角度入手,对作品在运用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的“始”与“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艾育如完成了艺术歌曲《遥远的归途》和论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可行性探析—以作品<遥远的归途>为例》。该作品根据歌词二段体的文本结构设计了一条与之相对应的三段体歌曲旋律结构,而钢琴伴奏的写作更是具有独立的功能意义,钢琴伴奏是根据歌词二段体的文本结构所设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钢琴小品,这个钢琴小品具有自身的独立结构,同时纵向又与歌曲旋律的三段体结构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作者独具魅力的艺术审美和“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理念。
四、结语
2014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从2014年底至2015年6月,近一年的时间内,开展了各项专题研讨课和作曲工作坊。学生分别从研讨课中将理论知识点逐渐转化为实践性的创作,并运用到自身的创作中。同时,又具备相关的理论支撑,最终既有创作的作品,也有相关配套的支持文论材料,同时,新作品的首演也为演奏家带来新的舞台,从而推动演奏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发展,真正实现以创作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研究;以研究推进创作的良好循环发展模式,即“创”“教”“研”三栖一体化模式。
项目的训练与实践,着重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开放思维,以“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入手,引发的不一定是一种固定的创作思维模式,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思考方式。对于一个学术问题,应该以纵横多元化、多维度的角度去研究,对作品的创作更是应该将理性与感性很好的结合,使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基石上,更要使理论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才能将一个问题真正地研究透彻,才能真正清楚一个事物本质的“源”与“流”。
[1]贾达群.结构诗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赵晶.“结构对位”的思维及其实践[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3]陈雅.当代艺术作品中声音元素与视觉元素的时空结构对位[D].北京:中国美术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