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综述
2015-07-13朱丹瑶姚雯雯牡丹江师范学院157000
朱丹瑶 姚雯雯 (牡丹江师范学院 157000)
一、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同胞在各方面上给予了充分的扶持政策,不但在经济上、制度上给予了充分的空间,令其可以稳步发展与增长,同时在教育方面也采用了非常实际的“优惠政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受教育的质量与程度,这种扎根于民资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着少数民资同胞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提升的政策,在一定的时间内充分的提高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但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人们需求的变化,在“优惠政策”上,目前的民族教育应该开拓更加广泛的思路,从而推动整个民族教育振兴国家的脚步。从文献中总结归纳后发现,我国民族教育的需求点已经由希望接受教育,逐渐转变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希望保存其原有文化,从而将文化很好传承下去的特点。因此国家在原有的“优惠政策”之上,应该充分考虑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对于民族教育的影响,采用逐渐将“优惠性”转变为“特殊性”教育,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为各民族同胞的需求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
二、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通过上文已经看出,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侧重点,逐渐由使各民族同胞知识水平的提升转变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现如今的民族教育,其使命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宣扬民族精神,保护民族历史。因此在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渗透与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民族文化做为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知识结晶,对于整个民族来说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其可以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构成。在众多的文献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作用,并且对其传承的重视度也非常明确。其中教育学者郭先恩在其文章《民族之美》中对民族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在文章表示:“民族文化是时代的瑰宝,是历史的恩泽,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独有偶,众多的民族学学者与历史研究人员也表示,民族文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无法取代的。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之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虽然我国对于国民文化的重视度非常高,然而早先的普及教育中却并未着重主义民族教育的影响力,因此部分民族教育并未走入课堂,也没有收到教育者的重视。在现今的文化教育之下不难发现,课堂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化的传播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老师的循序善友,学生的耳濡目染之下,文化正逐渐改善着我国人们整体的素质与素养。当然,传统的文化教育现在已经跟不上民族教育的脚步,因此发挥课堂的影响力,将民族教育融入到传统教育之中,充分重视与保护民族文化,使民族教育不再成为抑制民族文化发展,而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助力,这是众多文献之中均有提及,并且也是众多学者教育家积极推进的项目。
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教育的新型发展方向,而民族教育要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助力,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磕碜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文献叙事之中,刘启仁先生的发言非常令人关注,其将民族教育比作土壤,又将民族文化比作花朵,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则是阳光雨露。其在文献中表示:即使土壤再肥沃,种植的生命力再顽强,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其生长与开花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其接触丰硕的果实的几率则更加渺茫。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民族教育使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重要的助力,但是如果想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堂上,开展课程改革,将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到课堂基础教学之中,是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的。当然,面对目前教育机构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认知不够,教育人才不足的情况,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民族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民族教育的投资,从而达到使课堂教育顺利改革的结果。
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
在确立了民族地区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于基础课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则是整个基础课程落实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民族文化教学人才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林维生调查员进行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状况》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目前我国双语教育的人才严重匮乏。导致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少数民族教师对于汉语文化学习的难度,以及将其普及到学生之中的难度。这种难度是源自于少数民族教师其本身并不完全熟知汉语教育,从而无法开展双语教育。相对的,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也充满了畏惧,其害怕因为应用汉语而丢失了自己原本民族的语言。其二则是汉族教师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困难。原本少数民族地区就因为经济条件、环境条件等问题,并不怎么容易聘请到汉族教师,加之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学习比较困难,令很多教育者望而生畏。针对以上双语教育面临的困难,教育机构在教育引导上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其应该向少数民族教师表明,学习双语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互通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时令学生表明,双语教育就是保证了其自身语言传承的同时,为其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子,以便其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从而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更好的传承自身民族文化。另外,其应该对汉族教育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并且保障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与权益,通过积极推动与引导,从而使其了解身为教育者的使命,不抵触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并且为少数民族同胞带来纯正的汉族文化教育。
五、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在民族教育充分发挥其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这种教育也提升了人呢的民族意识,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现如今协助保护其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各种认知快速提升的同时,其对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也有了全新的认知。所以,民族教育在提升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知识涵养的同时,也充分凝聚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民心,使其可以正确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增强了其民族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从而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宋先林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表述的一样,真正的知识是团结民族的力量,是推动社会的动力,也是创造美好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思想与教育家孔圣人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正是表明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意义。孔子先师这句话的意思深入剖析,其主旨思想在于若要做好某件事,首要就是要丰富自己对于此事的理解与认识,这就使教育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也可以使人掌握相应的理论与实际知识,为人类更好更稳健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由古至今,从未间断。相对的,我国是多民族且幅员辽阔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之下,为推动我国富国强民计划贡献着自己应有的力量。而我国党和政府对于各族人民的教育工作,也是最为看重并且十分关注的。只有充分的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各族人民在思想和知识上武装自己,才能更好的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本文认真的阅读了各类文献,通过整理各方研究,将其成果总结入上文,并且通过综述研究简述目前中国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策略。
[1]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周丽莎.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李丽娜.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
[6]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7]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8]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