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文化活动破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困局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工作的思考
2015-07-13王至强凯里学院556011
王至强 (凯里学院 556011)
以校园文化活动破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困局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工作的思考
王至强 (凯里学院 55601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对培养、提升学生人格和品德,激发学习热情、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
作为高校分院(系)来讲,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勤工助学、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奖贷困补、宿舍管理、学风建设、社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工作繁杂,需要做到细致、耐心、系统,容不得疏漏,一个方面的漏洞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在心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诉求,这些新的特征和诉求如果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工作“进退两难”的困局,具体到学生个体来讲,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政治思想方面,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等政治活动表现积极,但在行动上部分学生表现出“远离政治”、信念淡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失的倾向,甚至出现信仰的偏差。
第二,在道德修养方面,崇尚高尚的人格和人生境界,但却在生活中忽视品德的修养,关注自身的感受,忽视与他人的沟通,以自身为中心,什么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在学习方面,考研、考证等表现积极,但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对于学习兴趣不大,逃课、补考现象较多,导致整个班级、院系“学风不浓”。
第四,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环境、设施等一堆意见,却不从自身改变。
第五,在平时的娱乐上,多寄情于网络、电脑游戏,虽然知道益处无多,但难于罢手,天天在玩,“玩风不止”,却没有真正得到玩的愉悦。
第六,在课外实践上,更在乎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功利色彩甚于关心是否对于自身成长有益。
第七,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梦想缺失。
上述现象在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存在,带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师或是辅导员队伍满腔热诚、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点在学生,以学生为本,明白当前环境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其所想,从而找到突破口。
当前,学生为何如此的重视“现实利益”的获取,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说到底其实就是担心自身价值走向难以实现。例如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到749万,就业的压力现实的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而就业的关键在除去外部因素后,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工作来讲,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解决学生现实思维困境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
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动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初级阶段,不妨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愿望,制定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从中获益,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例如当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就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个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综合类院校,针对学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宗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就设置有针对不同就业趋向学生的“说课技能”“知识产权”“导游技能”等比赛专门针对就业,也有和国家、省内对接的“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从院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是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工作的基础。只有当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了较为普遍的参与基础,才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前提。
其次,利用当下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但参与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于大学生的希冀和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要有目的,有高度。例如我院组织参加“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我的梦中国梦’微博评选”“多彩贵州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我的贵州‘中国梦’大学生征文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该类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活动。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校级的文化活动比赛前,分院(系)层面一定要将工作做足、做好,可以先通过比赛选拨,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最大化。
再次,作为在教学分院来讲,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搞。因为结合了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具备参与的学生基础,甚至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作为作品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是获得了作品,无形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例如我院承办的校园文化活动——“DIY手工制作大赛”“公益广告制作大赛”就是结合美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倡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倡导了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源创’民族工艺设计制作大赛”“民族风采摄影大赛”是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承民族工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收集素材,并积极的加工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都有利。
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只囿于校园,还要和更高级别的活动、比赛相衔接,从而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再提升。通过打造适合校情、院(系)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向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活动、比赛看齐。例如,我院通过组织制作大赛、摄影比赛、广告大赛等,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要求。例如我院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作品的提升,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开阔了的视野,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相信通过系统而扎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能够将网络和电脑游戏前的学生“抢”回来。
[1]上海市高教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曹爱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