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理工类高校美术社团中的当代艺术
2015-07-13刘晓峰吴学聪
刘晓峰 李 花 吴学聪
(1.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082;2.江汉大学 430000)
刍议理工类高校美术社团中的当代艺术
刘晓峰1李 花1吴学聪2
(1.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082;2.江汉大学 430000)
目的对理工类高校社团中“当代艺术”社团进行研究分析,确认“当代艺术”是否需要在高校普及。方法在“当代艺术”社团与“传统美术”社团之间的进行探讨研究,从“政策”“互动”“观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论通过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在高校美术社团中的独特性,以及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学科优势。
当代艺术;理工类;高校;社团
一、引言
五月的上海理工大学,校园一片生机,一群学生兴致地收集着地上的叶子、干枝、花瓣,在这有序的收集摆置过程中慢慢创作呈现出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学生计划用红、黄两色叶子铺成一条百米长的红色“地毯”,以此作为欢送毕业生和迎接九月新生的一个印象。目睹着参与学生的增多,笔者不禁感叹艺术的魅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社团
(一)高校社团的历史
社团作为高校素质培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历史悠久。公众较为熟知的国外名校社团有哈佛的文学社,牛津的辩论社,剑桥的体育社团,它们均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艺术、团队合作、人文素养等素质为目的。我国高校社团也有着光荣的历史。革命时期,高校社团以集会、演讲、宣传唤醒众多国人昏睡麻木的灵魂;建国后高校社团除了爱国宣传之外兼具提高国人素质、丰富学生生活的功能;新世纪,高校社团延续着辉煌,丰富着校园生活,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着学生综合素质。
(二)艺术社团在社团结构中的位置
1.艺术类社团的特点
以理工类高校为例,学生普遍缺乏艺术素质的培养。在义务教育和高考压力之后,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气氛中追求理想和真知,内心对艺术更为渴望。艺术是公认的精神食粮,除了艺术熏陶,也是缓解课业压力、精神疏导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生活的需求,给予其对“美”的认知和引导。上海理工大学的音乐社团,它是“上理人”的骄傲,多次荣获各项大奖,代表上海高校出席各大音乐盛典。荣誉伴随着社团逐渐成长,它的存在不仅满足了教学,也成为校园年青人的一种精神和象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仅是表演的体验,更重要是来源于舞台演出的成就感,这种价值的实现是“课程、分数、奖学金”所不能够予以的。同学们已不简单满足于单一的自我价值实现,多元、多重、多层的自我认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方面,而正是音乐的魅力使社团“向心力”式地吸引着众多目光。另一面,正当的社团活动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方式,避免他们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诸如网络游戏等“娱乐鸦片”之上,而艺术是良好的沟通渠道,以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也是艺术社团存在的一种必要性。
2.上海理工大学美术社团
目前上海理工大学美术类社团有油画社团、陶艺社团、创意设计社团和实验艺术社团,给学生创造了开阔自由的艺术空间。从绘画到陶艺雕塑、从设计到当代艺术学生可以自由、多样地选择。教学模式以讲授到实践再到展览,同学们亲历艺术创作的整个流程。理工科学生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在专业基础上的进行艺术拓展,既是平衡又是互补。
三、当代艺术进入美术社团的优势
生活中人们普遍对绘画逼真写实,不需主观解读只需客观接受的作品归类于“好”艺术。虽然当代艺术是当下最热门前沿的艺术分类,但大众对当代艺术的了解甚少且存有诸多误解。如认为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只有裸露、血腥、暴力。传统艺术都尚未普及,当代艺术似乎离大众更加辽远。笔者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实验艺术社团的辅导教师,将社团重心定位为当代艺术的普及与推广。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学生天马星空式的创意火花不断释放,这不仅是教学的结果,更是艺术和生活的连和,以下几点为当代艺术进入高校美术社团的优越性。
(一)政策支持
去年十月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先后建立实验艺术专业,专业的成立将以往徘徊民间的当代艺术带入象牙塔内,名正言顺的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些政策的扶助给予艺术教育方向性的指导,成为高校美术社团工作方向上的一面旗帜。
(二)当代艺术与绘画基础的关系
当代艺术因观念而生,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美术学科。传统的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需要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的垫基,但扎实的基础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就给理工类高校带来了限制。一方面,学生会因这些前提要求止步于社团;另一方面,枯燥的基础训练会影响他们的兴趣从而造成部分成员的流失。成功的社团源于人气和士气,没有气氛和兴趣,组织框架再优越也会无米之炊。而当代艺术可以较好地适应以上情形,没有基础的同学在学习当代艺术并创作作品时,可以规避基础训练直接入手。这是由于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等都无需过高的绘画基础要求。当代艺术更看重作品的观念性,而“观念”正是大学生思想活跃的发泄口,让学生带着创意的头脑融于艺术之中,拉近大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这种所谓的“降低门槛”对于当代艺术进入高校起着推动的作用。
(三)人多力量大
当代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并注重人与作品的关系,如观念艺术大师博伊斯的作品《七千棵橡树》,行为艺术大师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0》,都是强调与观众的互动,观众的参与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艺术家巧借“观众”完整自身作品,这是传统美术门类难无可比拟的。上海理工实验艺术社团今年展览主题为“大地艺术”,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们创作了一系列与校园生活相关的艺术。其中由十几位社团成员,三十多位参与路人联手打造的百米长的红色地毯最为倾耳注目。路人在了解作品创作动机后的主动加入说明该作品已具备观念性,适合参与和推广。
(四)解读中寻找艺术价值
当代艺术的许多作品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这有别于传统绘画前观众的被动体验。传统架上作品,观众立足作品前,只需要视觉信息的接受,而当代艺术则更需要给观众思考空间,有时更要调动观众的情感去分析。如实验艺术社团第一届学员作品《刺》,方案来自一个社团学生的内心世界,周围同学们认为该同学过于冷漠、难以相处。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冷漠”实质的自我防御,像刺猬的“刺”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如同封锁的内心也渴望与外界交流。学生将图钉粘黏衣着的正反两面,于是黑色外套、T恤、鞋子的里外均满布了图钉。观众在展览现场,首先被炫酷的外表所吸引,接着小心地触碰,但始终保持与“刺”的安全距离。观众的行为和作品的观念相互契合,作品得到了周围肯定,这是该生首次经历艺术创作获得了关注和认可,对他而言创作艺术本身也是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
(五)让生活更时尚
艺术被大众认知为高雅的化身,而当代艺术无疑是现当下最热门的艺术关键词。社团学生接触当代艺术后,逐渐认清了公众对它的歪曲。笔者明显感触到了学生的这一蜕变。在组织学生观展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解读和相互讨论都再现出当代艺术的感染力。从对当代艺术的质疑到接受再到认同,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去评判作品,这实际就是当代艺术的普及宣传。心中揣着一把“美”的尺度表去观察所接触的事物,让当代艺术融入自己的生活,优化精神品质,前卫时尚地生活。
四、小结
艺术的界限是宽阔的,艺术的境界是崇高的;艺术是文雅的、艺术也是平等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用艺术的目光阅览生活,当代艺术进入社团,进入了象牙塔是必要的。
[1]王轶舫.对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社团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5(1).
[2]邓秋实.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现状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7).
[3]白晋平.浅谈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大众文艺,2011(1).
[4]张学玲,张军.立足当今,展望未来——谈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2).
[5]孟庆恩.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6]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J].党建,2014(11).
[7]张国栋.看不懂的当代艺术[J].大众文艺,2015(3).
[8]张鹏.当代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4(12).
[9]张晴丹.从装置艺术看当代艺术中的精神世界[J].大众文艺,2014(4).
[10]王铁飞,陆猛.当代艺术的形而下转向[J].大众文艺,2013(22).
[11]胡斌.学院内外:青年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结构[J].美术观察,2015(3).
[12]刘廷娥.高校艺术社团及其在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13]夏雅敏,屈琳琳,黄晞建.论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
[14]张立驰.试析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刘晓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1月,籍贯:江西赣州,工作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学位:文学硕士,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