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的对策
2015-07-13李韵葳阿坝师范学院623002
李韵葳 (阿坝师范学院 623002)
浅析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的对策
李韵葳 (阿坝师范学院 623002)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学的现状,探讨大学生舞蹈教学改进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各个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性越来越密切,校企合作、企业进驻、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模式让高校学科的实践性更为突出。面对这一变化形式,高校学科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改革等措施多管齐下,试图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新时代对高校教学转型发展的需要,迎合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
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较于其它艺术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舞蹈课程正式纳入高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到现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五十年中,高校的舞蹈教学又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素质教育、转型发展等时期。在社会的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舞蹈的地位和教学方式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也对同类高校在舞蹈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因为国家对舞蹈教学所制定的指导标准相对比较抽象,各个高校在实施舞蹈教育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各不相同。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舞蹈方面的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千差万别,高校在舞蹈教学中所投入的资源相应地差距较大。不过,在这几年,随着我国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对学习舞蹈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舞蹈在我们国家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所以高校在舞蹈教育中的投入也不断地加大,这直接促进了高校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现在,舞蹈教学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个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仍然存在差异性,但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舞蹈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对于舞蹈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以及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可以说社会上目前是保持高度一致的。而这种认识上的肯定作用,也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正常有序地发展的强力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应该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的个人才能的展现,肯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差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发展,充分展现自身特点与专长。然而,目前高校在制定舞蹈课时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很多高校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很少考虑到舞蹈课程,尤其是一些理科类的院校,全校所有专科都不开设舞蹈课程。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过度重视科学思维,而忽视了艺术思维的教育。
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所以,我国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应该将舞蹈课教育适当地加入到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去,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那么,如何适当地将舞蹈课程加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呢?一是要在德育课程中加入舞蹈课程,可以通过公共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社联活动等方式将舞蹈课程纳入到高校素质拓展中去;二是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通过高水平的舞蹈教育吸引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三是建设比较完善的舞蹈硬件设施,为学生学习舞蹈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让想学习舞蹈、有舞蹈爱好甚至才能的学生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教育目的。只有通过这三方面去努力,高校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才能够相辅相成,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既然是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环节,它只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个衡量指标,而不是代表全部。只有将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这些同为德育、智育方面的衡量指标和舞蹈课程结合起来,重视这些课程的交叉发展,才能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舞蹈和这些课程虽然是不同的科目,但是它们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指标体系,显然是一套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在舞蹈教育中合理的引进其他课程,实现相关指标体系的有机结合,显然才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合理的方式。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育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单一的舞蹈课程的教学,甚至部分学校在制定舞蹈专业的培养方案时,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舞蹈教育而展开的。这样的培养方式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体系的宗旨,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在舞蹈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舞蹈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结合起来,在舞蹈教育中通过引进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课程,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舞蹈的专业知识,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更好的将舞蹈课程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舞蹈的实践教学中,除了普通的实践教学外,通过校园舞蹈表演、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社会义务表演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在组织和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在注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观众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观众设计一些参与性强的节目。真正地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激发普通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学生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实现普及性的舞蹈教育。
通过这两方面的积极努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很好地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学科之间的促进与发展,正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实现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确立舞蹈教育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明晰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中,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第二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但是,不管是处于第二类的舞蹈基训,还是属于第三类的舞蹈作品欣赏,由于受到场地、师资以及教学规模等条件的限制,接受教育的学生的人数在全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所产生的影响也相应地比较有限。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就要确立舞蹈教育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明晰的地位。第一,要确保学校开设舞蹈类公选课的数量与质量,整合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以优秀的教学资源确保舞蹈教育的质量,树立舞蹈教育公选课的品牌地位,确保舞蹈教育在全校公选课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要确保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公选课之外,要积极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增加参与舞蹈教育的学生人数。第三,开展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义务演出、协助表演、义务培训等方式以演促学、以教促学,扩大舞蹈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与进步。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梯队建设
高校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非常重视人才能力及实践水平的共同提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基本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但是,高校培养模式因为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建设方面无法做到全面细致。所以,这就决定了高校舞蹈人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才本身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舞蹈教育的梯队培养,确保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在幼儿时期就能够接受比较专业的培训,成为了高校舞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那么,如何才能加强舞蹈教育梯队的建设呢?第一,高校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本地建立比较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社会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舞蹈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当地社会的舞蹈能力水平,所有高校舞蹈教育者要做好本地的幼儿舞蹈教育工作,通过社会服务等形式挖掘本地的有舞蹈天赋的人才,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从娃娃抓起,确保舞蹈人才的资源储备。第二,积极做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对中小学舞蹈教师的培训,提升中小学舞蹈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人才培养意识。从而提升整个地方学校的舞蹈人才的培养能力水平,让中小学的舞蹈教育能够为高校的舞蹈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确保高校舞蹈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渐进式的推进,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出一批批身体条件好、业务素养高的专业舞蹈苗子,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社会宣传,激发社会学习舞蹈的激情与动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宣传阵地。高校应加强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通过社区义演、企业助演、三下乡等模式,积极地宣传高校舞蹈教育的成果,激发社会学习舞蹈的热情。
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国社会对于舞蹈的重视程度将越来越高,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会相应地越来越高,社会对舞蹈教育的认可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目前,正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必将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国的高校舞蹈教育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
[1]葛忠泽.论中国舞的软开度训练[J].艺术百家,2009(S2).
[2]龚剑.浅谈对舞蹈艺术特性的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9).
[3]董宁.浅谈舞蹈艺术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4]孙军.重心与动作平衡在舞蹈基训课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7).
李韵葳(1979-4),女,本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现代舞教育,少儿舞蹈教育,音乐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