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创作文本与影像叙事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2015-07-13王力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性舌尖纪录片

王力成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 321004)

纪录片的创作文本与影像叙事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王力成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 321004)

一、引言

2014年4月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观众们正式见面了,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这一次“舌尖”所引起的轰动更是空前。如果说《舌尖一》开辟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领域,那么,《舌尖二》的问世更是再一次的超越与提升。以中国人日常生活为切入口,以平民化的视角、人本位的关怀呈现出一部有温度有深度能引发更多思考和回味的纪录片。

在当下,泛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快餐节目充斥荧屏,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依赖于电视和多媒体给予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慰藉,而作为纪录片这种冷门的电视题材似乎很难符合观众们的口味。纪录片本身是一种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像记录,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加以艺术创作的,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情景,都能直观的表述出最真实的生活氛围和生命气息。在《舌尖一》的成功之后,人们逐渐被纪录片的魅力所影响,而《舌尖二》回归更加丰富了电视语言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观看体验,以一种紧接地气的姿态用唯美的方式彰显了国家软实力。使人们对中国化的纪录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中国味道的再思考

(一)味道彰显底蕴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这种概念不光凸显出食物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食物这种介质,带领观众一起反思与体味饮食文化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与建立在味蕾上的精神家园。在这种初衷的驱使下食物这个永恒的话题是最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在片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人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表现出了共同的人情味,共同的对生活乐观和向上的积极态度,这种浓郁丰富的情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观众,无论是身在异乡的务工者,还是生活在都市森林中的上班族,或是生活在田间地头上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朋友在片中都能在到自己的缩影。《舌尖》的受众之广,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成功的关键基石。

(二)理念成就故事

《舌尖二》的文案创作理念是一大亮点,七个分集首次采用分集负责制由七位纪录片导演分别担纲,加长了拍摄时间,得到更多素材,故事更加多元化也增加了可控性。另外跳跃性的剪辑方式也是其亮点之一,《舌尖二》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继延第一季主题,更深层次的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在《舌尖二》的七个分集中由于是不同导演担纲完成,我们能轻易的看出每集之间有不同的风格化理念,但是恰恰是这种理念成就了《舌尖二》多元的整体性,相比第一季而言在第二季播出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搜狐视频这样的新媒体网络平台观看到每一分集的加长版,是由每一集的导演讲述拍摄的幕后故事。这样不仅加大了观众对纪录片本身的了解也更能体现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与真实情感。这样的创作理念使故事更加精彩更加深入人心。

三、解说词的文本解读

(一)专业性的言说

和第一季相比《舌尖二》的解说词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被网友们称之为“舌尖体”,纪录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和功能是与纪录片所呈现画面息息相关的,客观真实的画面表现的是准确的形象或者是具象,但是让观众理解起来就存在的极大的灵活性。为了达到创作者表达目的,解说词必须配合画面对影像内容进行规定和引导。《舌尖二》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创作文学和影视美学的完美集合。相比第一季来说,更加有固定的语态和语式。例如:“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等等都已成为网民追捧模仿的对象。

《舌尖二》专业化的言说不仅为我们科学的解释了食物的制作工艺和演变流程,更重要的是利用科学性与专业性的眼光对传统美食中食物的品质与制作手法予以专业性的品鉴。虽然是专业性的言说但极其具有通俗性和普遍性。解说词里用专业化的食品知识对常见的食品处理方法给出了科学的解释,消除疑惑给予支持,这样通俗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就这样被解说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人本位的关怀

纪录片解说词的人本关怀在《舌尖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纪录片以真实为本质,而人物的人本关怀又是表现真实性的重要砝码,在《舌尖二》中解说词给我们看到了遥远秘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也看到了平凡生活中人们的简单喜悦,通过纪录片呈现出来的这种真实的情感,观众会有更直观的“代入感”,这样深邃兼具悠扬的解说词能让我们穿越历史、跨越空间、打破差异、直击心门。通过反思与寻找我们会找到交集,从而升华与感悟出更深层次的人本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这样的文字修饰、遣词造句能激发起观众的情感,记录片里的解说词也像是在说着观众们自己的故事。在《舌尖二》第二集《心传》的最后这样说道,“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这样诗意的语言加之央视著名配音李立宏老师的完美演绎,在与画面完美契合后所呈现的听觉盛宴最能触及观众心中最为柔软的思念。这种思念不仅是对食物,而是一种叫做家的味道。

四、影像叙事分析

(一)以叙事者为主题的影像叙事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的叙事功能是依附于纪录片叙述者的行动而产生作用的,在《舌尖二》中以叙事者为主体的叙事影像是整部纪录片的“叙事行为主体”,叙事者以声音和行动进行叙事,相比解说词式的文本叙事,以叙事者为主的影像叙事则表现得更加真实。四川那对常年奔波的养蜂人老谭夫妇、陕北挂了一辈子挂面的张爷爷、浙江三门为女儿扑捉跳跳鱼的高人杨世橹等等,这是主人公们叙事着自己的故事。叙述者以第一视角全景展示自己的生存环境、心理活动,从而引起观众们的猎奇心理或是情感共鸣。

(二)组合的可控的叙事结构

《舌尖二》延续了第一部碎片化跳跃式叙事结构,不以空间为限,意识流的组合拼接形成多变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往往又是可控的。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既有人物又有美食,这涉及到结构的安排。影片的片头使用的是总括式,从大的方面谈起,然后过渡到食物原材料。而结尾也是以概括式收尾,在结尾处以影像集锦来回顾全集内容的方式是舌尖系列的传统,不光是回顾,更是呼应,形成完整的叙事语境,将重点故事加以强调突出情绪,引发思考。例如“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这样的深刻命题。这种看似封闭的叙事环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有张力的叙事体验。

但是由于七位导演的叙事策略略有不同,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像第一季那样有固定统一的特点。片中多次运用对比和平行剪辑(平行叙事)的手法,从而产生了因果关系与对比关系。《舌尖二》相比第一部来说有了很大的突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公众不光直观的欣赏到了这场视听盛宴,也身临其境从“舌尖”到“指尖”感受到了多媒体营销为大家带来的更加真实的味觉体验。可以说《舌尖二》为我们营造视觉奇观的同时更加拓展了深入多元的叙事空间和体验空间。

王力成,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艺术学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专业性舌尖纪录片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