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评析

2015-07-13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古筝作曲家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评析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于2013年3月1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圆满落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200余部。最终34部作品获奖,作者从个人的艺术审美视角出发,对中国民族乐器独奏类的每部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并做出中肯的点评。

“中国之声”; 作曲比赛; 获奖作品;中国民族乐器独奏

前言

为繁荣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积累和丰富中国音乐经典文献,探索和追求中国音乐艺术,传承与演绎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传播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时代新声,由中国音乐学院设计并主办了“‘中国之声’作曲比赛”。首届“中国之声”于2012年秋季启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200余部。赛事组委会主席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担任,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先生担任。组委会聘请了相关艺术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评委。

根据赛制,首届“中国之声”体裁形式为一件乐器无伴奏独奏曲,并划分出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西洋管弦乐器独奏以及钢琴独奏三个类别,并实行“作曲家组”与“在校学生组”分组分类评选。每组每类遴选六部作品获奖。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决赛共评选出12部中国民族器乐独奏类作品获奖。

作曲家组一等奖作品是《八折戏》(作曲:费城);二等奖作品是《破阵子》(作曲:唐青石)和《惑》(作曲:莫建儿);三等奖作品是《镗·鏖》(作曲:林韵)、《三远》(作曲:龚晓婷)和《醉弦》(作曲:雷蕾)。

学生组一等奖是《追风Ⅱ》(作曲:贾悦);二等奖作品是《天蝉》(作曲:孙佳慧)和《道》(作曲:柳琳);三等奖作品是《墨影丹青》(作曲:陈哲)、《归雁》(作曲:杨青)和《迷神引》(作曲:许诺)。

一、作曲家组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获奖作品创作特点

古筝独奏《八折戏》由沈阳音乐学院“弘韵”箜篌乐团费诚创作于2008年。作品在原稿扉页上写到“我在有意识的改变传统音乐中散板-慢板-中速-快板-散板的结构。很多作品都把古筝这件乐器做旋律化的写作,而我偏偏要用一种节奏性为主导进行创作。这部作品运用古筝的新音乐来描写打击乐,它是游戏性的。”1。八折戏采用了八个片段来描写八件不同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分别为:铙钹戏、鼓戏、梆子戏、云锣戏、木鱼戏、弦子戏、双簧戏。整体结构为快板-散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作品开发了大量古筝的新音色,来暗喻打击乐的音色。四川交响乐团唐青石创作的中阮独奏《破阵子》借鉴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意,积极挖掘古老民族乐器的演奏可能性,拟在体味此人悲壮人生同时也表达现代生活中作者的类似感怀。笛子独奏《惑》由澳门理工学院莫健儿创作于1999年,是一首无调性作品。其音乐素材选自曲作者的室内乐作品《小曲》中的华彩片段。作品中,曲作者对于笛子的传统演奏技巧有所发挥之余更探索新的演奏技巧,西洋管乐的演奏技法也被运用到作品之中,给人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并尝试将传统的气震音加上节奏型的控制,将吹气的声音也纳入作品之中,成为了音乐的一部分。而剁音与双吐的紧密连接,乐段高潮部分的花舌演奏,演奏音域的扩展都对竹笛演奏者笛子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作曲家也通过对竹笛的这种全新演绎,抒发了自己对生命中各种困惑的思索。

林韵创作的古琴曲《镗·鏖》取材于宋巾帼女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而创作。作品结构为再现三部曲式,以固定低音代表持续的战鼓声贯穿全曲。乐曲开始由远方隐隐传来的鼓声引入,而后徐徐逼近,随着节奏的分裂,力度的加强,织体的愈加复杂最终把全曲推向高潮。作品加入了打弦,敲击琴板,遥指和绞弦等现代技法,以展现击鼓战争时强悍的气势。中央音乐学院龚晓婷创作的笛子独奏《三远》借用中国山水画技法“三远”的表现手法描写“似离而合”的意向结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意欲表达中国人清高、悠远、虚怀若谷的品格和张扬狂放的内心世界及具有独特空间感的中国诗画意境。作品力图在充分发挥笛子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能过某些作曲技法的渗透来挖掘更深层的演奏潜力和表现力,并运用笛子的气息、音色的控制与节奏变化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雷蕾创作的《醉弦》在音色和节奏上进行更多的尝试。作品在保留部分极富古琴特色的演奏法与音色的基础上,运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法和音色,并较多地突出了古琴实音与泛音的对比,以此形成光与影,明与暗,闪烁的动态效果。此外,作品强调了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以大量变节拍,不规则重音,以及大篇幅敲击性节奏等现代作曲语言去营造音乐的不稳定感,在音乐的张弛与跌宕中表现人在醉酒时的形态与神态。

二、学生组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获奖作品创作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贾悦创作的古筝独奏《追风Ⅱ》表现了草原旷野中风声、人声、马蹄声之间的追逐与对话。作品中,古筝演奏者的角色不仅停留在器乐独奏中,还将自己的歌唱加入其中,使整个作品形成“独奏中的多媒体”,力求表达一种“天地人和一”的境界。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孙佳慧创作的古琴独奏《天蝉》由四个标题组成——云影、静水无波、万象皆现、万物皆空,为修行四禅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境界。借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超然平淡,祥和安宁的向往。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柳琳创作的古筝独奏《道》以侠客主题为准绳贯穿全曲,细致描写了其人生经历,意在表达“道”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天人合一。虚无缥缈和震撼共鸣的音响对比,表达了世界万物的自然规律及相互联系。而内心独白的写照正是对“道”的最好诠释。本曲运用了大量的古筝演奏技法和音效,尤其力图创新,寻求新思、新感官、新音色、新技法。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杨青创作的古筝独奏《墨影丹青》以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大二度+小三度”为基本音高素材,意图通过传统古筝演奏技法与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结合以及富有明暗对比的和声色彩来再现中国书画变幻万千的气韵——或高古游丝、行云流水,或狂风惊鸾、电掣雷奔,使其“舞之有行,乐之有声”。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哲创作的琵琶独奏《归雁》表现了回家的一种愉悦,飘逸的心情,通过琵琶的轮指、拍弦等技术表达我对远方家乡的思念。A、D、B、C是四个核心音,构成本曲的主要主题,一直贯穿全曲,最后也加以再现更加体现“归”的含义。四川音乐学院学生许诺创作的琵琶独奏《迷神引》描述的是刘永宦经过楚江,富有特征的描写,并将其体会化作个人生活的缩影描写出来,将这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用音乐勾勒,以示宣泄。

三、获奖作品评析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西洋管弦乐器独奏获奖作品都体现了赛事所明确的规格和特色,在体现了中国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创新性、艺术性和学术性。总体来看,作品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第二,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作品大多采用中国原生态民歌、曲调或戏曲,甚至是诗词歌赋作为作品的创作素材,选题立意方面大多选择民俗人情、丹青墨韵;这些中国元素在作品中的融会贯通正是直接映射了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关注,正是作曲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审美的回归。例如费诚创作的《八折戏》,该作品采用了特定的多调性古筝定弦,既体现了中国五声调式的特性,由延伸了中国五声音乐的特质,而且作品结构设计巧妙,八段音乐小品和作品标题巧妙结构,既诙谐又点题,每段小品都能很好的找到一个“立足点”,能从另一个空间来阐述一种诙谐的戏曲,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运用中国戏曲元素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这是一种新锐的、敏锐的视角,作品中运用大量非常规现代演奏技法和特殊音响,例如“单弦摩擦”“手拍琴弦”“止音演奏”“指甲拍琴板”“挂岳山侧”等等,这些特殊的演奏技法,不是为了炫技而作,也不是为了模仿戏曲音效而作,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舞台,是一个充盈着鲜活时代气息的艺术空间,它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音响色彩的万花筒,琳琅满目的戏曲材料像碎片般滑落眼前,就像小心翼翼地夹出记忆碎片中的一枚枚底片,似是而非……

部分作品大胆将中国本土文化审美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大胆运用新音响、音色、个性化的舞台表现力以及个性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进行创作,这正是时代的烙印,这种创新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例如贾悦创作的《追风Ⅱ》,作品颠覆了乐器古筝的传统演奏方式和技法,以一种和弦和快速颤音演奏为作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还有大量的扫弦演奏也为作品音响效果增色不少。特别是,中段引入的一段蒙古族民歌风格的人声旋律与古筝摇指演奏的旋律交相辉映,顿时整部作品跃然纸上,荡气回肠,此刻,音乐感觉就像在草原上驰骋一样,舞台上的任何表演,任何动作都与之显得“小气”了。

当下,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探索其多文化,多元化的复合性的文化语境、音乐语境,无疑是关乎音乐传承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专业艺术院校主办的专业性音乐创作比赛,容易被打上“学院派”的标签。很多人眼中的这类比赛都是孤芳自赏、晦涩饶舌,一旦提及学院派,那便是意味着严谨规范,远离大众审美。但是在当下的创作背景中,如何创作出既富有专业性、学术性,又富有艺术性、可听性的作品;如何准确立足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去定位自己在全新语境下的创作身份,这是每一位作曲家的对社会的责任。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引领受众体提升其审美鉴赏水平,也是专业音乐创作者在生活中对社会的责任。

四、结语

中国之声作曲比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中国音乐学院拟于2016年举办的“中国之声”(第三届)作曲比赛,届时将面向全世界的作曲家及在校学生(无国籍和年龄限制)征集中文艺术歌曲。通过举办这类国际性的赛事,大力夯实和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推动了音乐艺术发展与国际交流。

注释:
1.姜万通主编.《中国之声(第一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集——民族器乐独奏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00.

猜你喜欢

作曲古筝作曲家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George Gershwin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